當日本遭遇炮艦外交:「黑船事件」是如何逼迫日本開眼看世界的?

2020-12-16 趣觀歷史

引言

「我們一直認為海洋的盡頭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海洋的盡頭沒有盡頭,可是有一天一面黑帆從地平線出現,我就知道,海的那頭遠遠不是盡頭,這艘黑帆吞噬了舊世界,吐出了現在的我們。」

美國的內部整合結束於「南北戰爭」,戰爭之後,美國國內的經濟生產和市場運行結束了分裂的狀態,進入到了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在美國進行內部整合之前,是經歷了什麼,讓美國有了向外擴張,發展生產的迫切願望呢?除了西進運動之外,是哪一條誘因引發了這一場蝴蝶效應呢?我想,這便是1853年美國來到日本的「黑船事件」。

輕叩大門

黑船事件是美國向遙遠的亞洲進行的第一次試探,這個時候,同處於亞洲的清帝國和日本都實行著閉關鎖國的國策,可是具體深究一下,清帝國和日本的閉關鎖國是有比較大不同的。

▲壟斷對外貿易的廣州十三洋行

清帝國,一直堅定地實行著閉關鎖國的政策,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維持住清帝國在亞洲地區的宗主國地位,而且閉關鎖國所造成國內比較封閉的情況有利於壓制住王朝建立以來就有的最大矛盾,就是滿漢矛盾,封閉的環境可以讓滿漢勢力基本保持平衡。但是日本的閉關鎖國戰略格局就沒有清帝國這麼大,日本只是要維持住德川幕府在國內的宗主地位,壓制住國內的諸侯勢力。清帝國的眼光既在國外也在國內,而日本的眼光主要在國內。但在實施情況上,清帝國和日本都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外貿易。

▲黑船來航

美國的黑船第一次來到了日本,要求日本可以和他們通商,實際上大權在握的德川幕府編了一個理由說要請示天皇才可以答覆,美國人只能是悻悻而歸。

縱虎歸山

當時的德川幕府大權在握,做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勾當,一方面怕日本和美國的鬥爭失敗,德川幕府失去了在日本的領導地位一方面有擔心美國會強行地攻打日本,進退兩難之間唯獨沒有把天皇放在心上。

▲德川幕府時代武士舊照

這個時候,天皇顯然比劉協更能抓住機會,既然你德川幕府把我從擺設傀儡的位置上拿下來,讓我成為決定是否開關的領導者,那我是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德川幕府原本的一句搪塞之言沒想到最後一語成讖。

1840年,清帝國戰敗,天朝的假象被戰爭撕開了一個口子,清帝國都戰敗了,那麼西方一切關於東亞的敬畏之心和幻想也就都破滅了,整個東亞都成了軟弱可欺的代名詞。

▲「鴉片戰爭」交戰場景版畫

美國和日本的第一次見面很快收場,美國就回去解決國內問題去了,但是這一次會面卻起到了試探的作用,他們發現日本也不過如此。緊接著的第二年,1854年,美國人又來到了日本,這一次就沒有上一次那麼文質彬彬,陪同出行的還有七艘軍艦,而且把這七艘軍艦停在了江戶灣最顯眼的地方,德川幕府這一次有些慌亂,因為對他們來說,不管改不改變閉關鎖國的政策,得到的結果都不好,最終被迫決定打開了國門,和美國進行了通商貿易。為什麼一次開放通商貿易會成為政治動蕩的導火索呢?

尊王攘夷

因為德川幕府一直把閉關鎖國當成是一種壓制國內各個諸侯勢力的方法,因為閉關鎖國之後封地的意義和價值就會上升,擁有最多封地的德川幕府顯然就可以獲得統治地位,所以相互之間長期的不滿都在不停的積累,這一下原本沒有實權的天皇突然被德川幕府自己推到了前臺。

▲尊王攘夷運動

這個錯誤看上去比較幼稚,但是也證明了德川幕府對天皇的無視,更大的錯誤是德川幕府沒有把這個事情在1853年當年把事情解決,而是逃避問題,一拖再拖,把希望寄托在美國可以把焦點從日本身上移開。

可是美國人可沒有那麼健忘,在1853年被拒絕之後,美國人一直對於這件事情耿耿於懷,也一直想要打開日本的國門,為自己開拓市場,提高影響力,所以他們僅僅等了幾個月,在1854年就又回來了,美國人這一次重返日本就讓整個事態發生了變化,是德川幕府一手把天皇從幕後推向了臺前,原本上百年都不是焦點的天皇一下子成了焦點,天皇怎麼想和怎麼做就成了事情發展的關鍵。

▲紀念黑船來航馬修佩裡的明信片

好不容易獲得了上臺機會的天皇立刻決定了發起尊王攘夷的運動,表面上尊王攘夷是抵抗外國的侵略和滲透,可到了實際操作中,就變成了尊王為主,攘夷為輔,再隨著事情的發展,就索性只提尊王,而不談攘夷,只有攘夷受阻甚至失敗了,尊王的價值才越高,失敗的原因才可以歸結為德川幕府的辦事不力上。這一次打開了國門,讓德川幕府失去了影響力,最終反倒是原本處於弱勢的天皇抓住了機會,從被控制的傀儡變成了日本真正的掌舵人,重新奪回了權力,這一次奪權也為後來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打下了一個基礎。

走向全球

美國和其它歐洲國家一樣,也是用著艦炮外交打開了亞洲國家的門戶才建國不久的美國發展的很快,有了之前歐洲國家的示範鋪路,美國自然也就是有樣學樣的向著海外進發了。

▲清末時局圖

這一次打開了日本的國門,也預示著這隻白頭鷹不只是單純地盤旋在上空看著歐洲列強在亞洲大快朵頤了,而是也要順著時代的大潮進場收割利益了,日本只是一個開始,只是美國在瓜分世界大潮流中的一份甜點,把眼光拉長就會發現,日本僅僅只是美國關於全球戰略的第一步而已。

參考資料:《日本維新史》赫伯特《幕末血風》櫻雪丸

相關焦點

  • 日本幕末的黑船事件與炮艦外交,對日本的未來有怎樣的影響?
    另考慮到的佩裡的軍艦多為大型軍艦,而幕府這邊僅有排水量不過150噸,船員僅20人的非武裝船"千石船",無力與美國艦隊對抗。那麼,雙方的戰力差距十分明顯,縱然日本方面有什麼不滿,如今也只能忍著了。這種未戰則敗的局面,對於日本武士而言是一種巨大的屈辱。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對佩裡的行為進行抗議,但這種行為本身沒有任何的價值。可以說,佩裡的到來讓閉關鎖國多年的日本,第一次認識到了自己和世界強國間的差距。此時,幕府不得不接受美國總統的親筆信,畢竟這已經是涉及到兩國的外交事務了。然而在交涉地點上,雙方又一次發生了矛盾。
  • 日本摩託車工業的起源與黑船事件的關聯
    1853年7月8日,美國東印度艦隊海軍司令馬修.佩裡將軍攜四艘蒸汽炮艦造訪日本江戶,以武力脅迫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德川幕府,要求建立通商關係,德川幕府以茲事體大,須由天皇定奪為由,要求於次年回復美方請求。
  • 黑船事件如何啟蒙了日本摩託車工業及發展
    日本是世界摩託車工業強國,其生產的摩託車在世界範圍內都有極大的影響力,本田、川崎、鈴木、山葉都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摩託車品牌。那麼日本的摩託車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本文試從歷史角度著眼來分析一二,內容偏頗及疏漏之處,歡迎各位看官賜教!
  • 東京灣的黑船事件:日本人睜眼看世界的開端!
    確實,自1853年美國人的「黑船」到東京灣(那時還叫江戶灣)溜達一圈之後,整個日本朝野確實就難以入眠了。 "黑船"之一的薩拉託加號 「黑船事件」的直接影響:日本從此打開國門 其實在「黑船事件」發生之前,日本幕府早已知道了這世上除了中國之外
  • 日本閉關鎖國更甚清朝,為何被美國黑船轟開國門之後卻快速崛起?
    在1853年7月8日的這一天,日本發生了「黑船事件」。美國東印度艦隊的準將馬休·培裡率領了有4艘戰艦前進駛入日本江戶灣,並通過用武力的方式來威脅日本幕府停止「閉關鎖國」的政策。至於事情的發生與經過就讓我們會回顧到這一段歷史當中。
  • 馬克•蘭德勒:炮艦外交新時代來臨
    在網絡戰和無人機攻擊時代,這似乎很奇怪:美中之間競爭的最新前沿是一個熱帶海洋,開採豐富的近海石油和天然氣的欲望已經在那兒引發了一場衝突,這場衝突有點像19世紀的炮艦外交。 歐巴馬政府於去年第一次進入變幻莫測的南中國海。當時在河內召開了一次氣氛緊張的亞洲國家會議,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在會上宣布,美國將和越南、菲律賓及其他國家一道抵制北京稱霸南海的企圖。
  • 日本維新之黑船來航,不得已為之的禁海政策,與佩裡帶來的影響
    在許多的書籍中,甚至個別日本的教材書中,佩裡提督與黑船來航被描述成了,為封建腐朽的日本帶來進步希望,為生活在黑暗之中的日本人帶來光明,為德川幕府和後來的明治政府帶來了平等友好互惠關係,是一次富有遠見的積極接觸,那麼佩裡提督背後的美國是為日本著想,為日本帶來進步的國際友人嗎?
  • 從兩起事件看,為何薩摩和長州能領導日本的明治維新
    文/寂寞的紅酒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一次著名變革,日本通過這次維新運動擺脫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入侵,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之一。領導這次運動的是薩摩和長州兩個藩鎮,倒幕運動就是這兩個強藩發動的,明治維新早期的領導者也多出自這兩藩。
  • 黑船事件之後,日本告別了曾經的偶像中國,走上了學習西方的道路
    今天繼續說《黑船異變》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看看日本開國後的變化。條約籤訂之後,佩裡迅速派船把條約送回國,但他自己並沒有著急返航。對於剛剛過完60歲生日的佩裡來說,他很想近距離地觀察一下日本這個國家。在他看來,日本人是一個受教育程度高、勤勞刻苦又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民族。
  • 德國想重溫百年前的小炮艦外交?當年險些提前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
    因此,德國用於海外殖民擴張的主力軍艦基本都是幾百噸的小炮艦,而不是上千噸的巡洋艦。 在1870年-1914年這短短四十多年裡,德國海外殖民活動發生好幾次重大歷史事件,均是以小炮艦擔當主角。有幾艘德國小炮艦曾多次登上西方各國的新聞頭條,讓「小炮艦外交」幾乎成為了當時德國殖民擴張的代名詞。
  • 甲午日本海軍近一半都是木頭殼子炮艦
    聯合艦隊包含帆船炮艦和商船炮艦日本海軍34艘戰艦隻8艘拿得出手一般而言,我們普遍認為,日本特別肯花錢,買了很多先進軍艦組成的聯合艦隊,結果在甲午戰爭,全部先進軍艦的日本艦隊打敗了不肯花錢,全部是舊船的北洋水師。其實真實的歷史是甲午戰爭期間,日本海軍34艘軍艦當中真正的新式軍艦隻是個位數。
  • 19世紀美國海軍準將佩裡兩次來航日本,黑船事件引發的後續效應
    一年一度「黑船祭」在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久裡濱,有一座佩裡公園。當年由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培裡率領的黑船登陸的地點,建有一座佩裡登陸紀念碑,上有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手書:「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佩裡上陸紀念碑」。
  • 堅船利炮是如何煉成的
    具體的創新都有其歷史性局限但成就創新的生態則永不過時《復仇女神號:鐵甲戰艦與亞洲近代史的開端》堅船利炮是如何煉成的文/蘇琦發於2020.8.31總第962期《中國新聞周刊》作為曾經的炮艦外交的受害者,我們對炮艦這一代表帝國主義霸權的利器懷有一種複雜的感情,既痛恨其給我們帶來的凌辱與傷害,又對其所代表的科技與軍事實力感到豔羨,並試圖奮起直追。
  • 英國鬧了個大笑話,剛叫嚷「炮艦外交」,新航母就直接趴窩了
    第一軍情作者:君劍英國某些所謂的評論家,最近把「炮艦外交」的言論擺在了檯面上,成了網際網路上的一則笑話。但和這些「井底之蛙」相比,英國詹森政府的言行,居然也沒好到哪裡去。不久前日本媒體報導稱,詹森已經宣布將在明年向亞洲區域派遣英國新銳的「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這是一型排水量達到6萬噸級的大型航空母艦,且裝備從「美國表弟」那裡拿到的F-35B短距起降隱形戰鬥機,針對「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到亞太刷存在感的計劃,英國似乎信心滿滿,仿佛「日不落帝國」的「榮光」尚未消失殆盡。
  • 日本遭遇屋型船聚會新冠肺炎感染事件 波及首相官邸
    1月18日,東京某大型私人計程車公司在一艘屋型船上舉行了一場2個小時的年會,結果如今成為了新冠肺炎在日本迅速蔓延的一個爆發點。據日本媒體報導,目前除了12名與會人員已經被確診感染外,還造成了日本首例新冠肺炎的感染死亡事件。
  • 大清末期的炮艦外交:6艘戰艦來家門口,巡洋艦隊懟回去
    【話說軍世】大清後期是中國近代百年屈辱的開端,其深層次原因還是封建體制導致的積貧積弱,和落後於時代造成的,不過其實在大清末期的炮艦外交上,還是有一些精彩「片段」的,只是被整體的衰敗中,這點精彩是在作用不大。
  • 歷史講堂第2期:論黑船事件與明治維新
    近代的日本在遭受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危機下,走上了改革富強之路——明治維新,通過明治維新,日本逐漸擺脫了西方列強的控制,避免了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並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但是迫使日本走向改革富強之路的有一個重要因素——黑船事件。
  • 日本橫須賀港,為何美國第七艦隊總部在這裡?
    在某種程度上講,橫須賀是日本「睜眼」看世界的窗口。因為在橫須賀,關門自己嗨著玩的日本,第一次直面西方文明。日本人驚呼見到了神船,史稱黑船事件。日本畏懼美國軍艦,但如果直接放開,又不好對國內的保守派交代,推說明年給答覆。 佩裡很守信用,明年果然來了。但這次來的可不是四艘軍艦,而是七艘,擺明了嚇唬德川幕府。佩裡說的很清楚:西方人只相信炮艦政策,如果日本不開放,那美國就將動用武力,教會日本如何尊重西方。
  • 剛說來搞「炮艦外交」,艦隊還沒出港航母先漏水了
    英國著名嘴炮評論家格拉斯·穆雷更是在媒體上大聲疾呼,要讓英國重啟"炮艦外交"戰略,派遣航母戰鬥群到東亞進行震懾。說真的,英國人也不知道為啥,明明國內新冠疫情如此嚴重,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結果在議會討論來討論去,居然把英國2021年軍費預算增加到165億英鎊,大部分錢還是分給海軍造船。這是什麼操作?自己家沒錢了造槍造炮出去搶錢嘛?真當自己是19世紀的大英帝國了?
  • 1853年「黑船事件」美國打開日本國門,曾想佔領中國臺灣島
    1853年7月14日佩裡率美國海軍登陸日本說起1853年日本被美國打開國門,那咱得先說說 日本的「徳川幕府」,它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政權。開啟了日本封建統治的最後一個時代,「江戶時代」。天皇作為日本最高權力的象徵,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手中並沒有掌控日本全國的權利。而掌控權在幕府將軍的手裡。幕府將軍直接掌管日本1/4的土地和多個重要城市。而日本其他地區被劃分成大小不一的「藩」,200多個「藩主」也就是首領被稱作「大名」,為世襲制,擁有屬於自己的武士,但必須聽從幕府將軍的調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