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們一直認為海洋的盡頭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海洋的盡頭沒有盡頭,可是有一天一面黑帆從地平線出現,我就知道,海的那頭遠遠不是盡頭,這艘黑帆吞噬了舊世界,吐出了現在的我們。」
美國的內部整合結束於「南北戰爭」,戰爭之後,美國國內的經濟生產和市場運行結束了分裂的狀態,進入到了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在美國進行內部整合之前,是經歷了什麼,讓美國有了向外擴張,發展生產的迫切願望呢?除了西進運動之外,是哪一條誘因引發了這一場蝴蝶效應呢?我想,這便是1853年美國來到日本的「黑船事件」。
輕叩大門
黑船事件是美國向遙遠的亞洲進行的第一次試探,這個時候,同處於亞洲的清帝國和日本都實行著閉關鎖國的國策,可是具體深究一下,清帝國和日本的閉關鎖國是有比較大不同的。
清帝國,一直堅定地實行著閉關鎖國的政策,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維持住清帝國在亞洲地區的宗主國地位,而且閉關鎖國所造成國內比較封閉的情況有利於壓制住王朝建立以來就有的最大矛盾,就是滿漢矛盾,封閉的環境可以讓滿漢勢力基本保持平衡。但是日本的閉關鎖國戰略格局就沒有清帝國這麼大,日本只是要維持住德川幕府在國內的宗主地位,壓制住國內的諸侯勢力。清帝國的眼光既在國外也在國內,而日本的眼光主要在國內。但在實施情況上,清帝國和日本都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外貿易。
美國的黑船第一次來到了日本,要求日本可以和他們通商,實際上大權在握的德川幕府編了一個理由說要請示天皇才可以答覆,美國人只能是悻悻而歸。
縱虎歸山
當時的德川幕府大權在握,做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勾當,一方面怕日本和美國的鬥爭失敗,德川幕府失去了在日本的領導地位一方面有擔心美國會強行地攻打日本,進退兩難之間唯獨沒有把天皇放在心上。
這個時候,天皇顯然比劉協更能抓住機會,既然你德川幕府把我從擺設傀儡的位置上拿下來,讓我成為決定是否開關的領導者,那我是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德川幕府原本的一句搪塞之言沒想到最後一語成讖。
1840年,清帝國戰敗,天朝的假象被戰爭撕開了一個口子,清帝國都戰敗了,那麼西方一切關於東亞的敬畏之心和幻想也就都破滅了,整個東亞都成了軟弱可欺的代名詞。
美國和日本的第一次見面很快收場,美國就回去解決國內問題去了,但是這一次會面卻起到了試探的作用,他們發現日本也不過如此。緊接著的第二年,1854年,美國人又來到了日本,這一次就沒有上一次那麼文質彬彬,陪同出行的還有七艘軍艦,而且把這七艘軍艦停在了江戶灣最顯眼的地方,德川幕府這一次有些慌亂,因為對他們來說,不管改不改變閉關鎖國的政策,得到的結果都不好,最終被迫決定打開了國門,和美國進行了通商貿易。為什麼一次開放通商貿易會成為政治動蕩的導火索呢?
尊王攘夷
因為德川幕府一直把閉關鎖國當成是一種壓制國內各個諸侯勢力的方法,因為閉關鎖國之後封地的意義和價值就會上升,擁有最多封地的德川幕府顯然就可以獲得統治地位,所以相互之間長期的不滿都在不停的積累,這一下原本沒有實權的天皇突然被德川幕府自己推到了前臺。
這個錯誤看上去比較幼稚,但是也證明了德川幕府對天皇的無視,更大的錯誤是德川幕府沒有把這個事情在1853年當年把事情解決,而是逃避問題,一拖再拖,把希望寄托在美國可以把焦點從日本身上移開。
可是美國人可沒有那麼健忘,在1853年被拒絕之後,美國人一直對於這件事情耿耿於懷,也一直想要打開日本的國門,為自己開拓市場,提高影響力,所以他們僅僅等了幾個月,在1854年就又回來了,美國人這一次重返日本就讓整個事態發生了變化,是德川幕府一手把天皇從幕後推向了臺前,原本上百年都不是焦點的天皇一下子成了焦點,天皇怎麼想和怎麼做就成了事情發展的關鍵。
好不容易獲得了上臺機會的天皇立刻決定了發起尊王攘夷的運動,表面上尊王攘夷是抵抗外國的侵略和滲透,可到了實際操作中,就變成了尊王為主,攘夷為輔,再隨著事情的發展,就索性只提尊王,而不談攘夷,只有攘夷受阻甚至失敗了,尊王的價值才越高,失敗的原因才可以歸結為德川幕府的辦事不力上。這一次打開了國門,讓德川幕府失去了影響力,最終反倒是原本處於弱勢的天皇抓住了機會,從被控制的傀儡變成了日本真正的掌舵人,重新奪回了權力,這一次奪權也為後來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打下了一個基礎。
走向全球
美國和其它歐洲國家一樣,也是用著艦炮外交打開了亞洲國家的門戶才建國不久的美國發展的很快,有了之前歐洲國家的示範鋪路,美國自然也就是有樣學樣的向著海外進發了。
這一次打開了日本的國門,也預示著這隻白頭鷹不只是單純地盤旋在上空看著歐洲列強在亞洲大快朵頤了,而是也要順著時代的大潮進場收割利益了,日本只是一個開始,只是美國在瓜分世界大潮流中的一份甜點,把眼光拉長就會發現,日本僅僅只是美國關於全球戰略的第一步而已。
參考資料:《日本維新史》赫伯特《幕末血風》櫻雪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