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升高級職稱是老師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大事,職稱問題也是老師們重點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大家都想早日解決了自己的高級職稱問題,這樣做既提高了自己的工資待遇水平,又使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多方面的認可和好評,但是,在基層一線工作中,晉升高級教師又談何容易。
筆者作為一名在鄉村學校工作了多年的老教師,也經歷過晉升高一級職稱的困惑和辛酸,對那些晉升職稱的老師相當理解,在晉升高級教師的時候,並不是我們達到了職稱制度所要求的條件就可以了,在我們滿足了所有的必要條件的同時,還要有指標的限制,也就是說,我們具備了晉升高級教師的所有硬體條件,如果沒有指標,仍然無法晉升高級職稱。
對需要晉升職稱的老師們來說,指標問題一直是他們晉升道路上的攔路虎,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晉級指標更是一票難求。在同一所學校內,可能會同時有很多位老師需要晉級,並且,他們都具備晉級所需要的條件,而晉級指標只有一兩個,甚至一個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典型的僧多粥少的局面,各個學校更是想盡了一切辦法,讓這些老師演講述職比條件、根據相關既定規則量化打分。
其實這個過程也正是老師們所關心的過程。因為老師們見多了那些所謂的規則,與其說是公平公正,倒不如說是為某些特定關係人量身定做的。比如,就農村中小學而言,晉級指標的分配就掌握在鄉鎮中心校手中,中心校校長給你一個,有給一個的理由,一個也不給你,也有不給你的理由,活動空間比較大,更為嚴重的是,這個過程根本就缺乏有效的監督,所以,很多你懂的東西就來了。
其次,晉級指標既有他存在的歷史原因,在實際工作中,也逐漸顯現出了很多弊端。這裡我們所說的指標問題,其實就是一個編制問題,每一所學校根據其規模大小,都有相關部門按照一定比例核定好的編制,一個學校應該有幾個高級教師編制、多少個中級職稱的編制等等,都是經過核算,有嚴格控制的。
有的學校如果按照編制要求,核定為十位高級教師,並且該校現有已經九位了,那麼,再接下來的高級教師評聘工作中,只能再有一個指標,也就是說,如果已經有十位高級教師了,在在十位老師沒有退休沒有調離的情況下,這所學校就沒有了高級指標,需要晉升高級教師的老師不得不繼續等待,甚至,就是評上了高級教師也沒有用,因為沒有空缺編制的位子,根本聘任不了,等於高級教師享受中級職稱的工資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