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店的招牌,是在「盜用」中國文化?別再崇洋媚外了!

2020-12-19 阿晨來啦

京都和奈良,日本人精神的故鄉,是唐宋文化彰顯的最好的兩個古都。而大阪作為日本的第二大城市,唐宋的影子也隨處可見。雖然是陌生國度的都市,但街頭巷尾,總予人一隅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一隅的感覺裡,可以發現日本人對文化的尊重和個性的追求。最直觀的兩處,也是肉眼直接可及的:建築與招牌。建築和招牌向來不是兩個個體,不管是城市地標還是文化象徵,它們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標誌,但又各有不同。在大阪街拍的時候,招牌文化吸引著我的注意。

不同於國內統一的清一色招牌和整齊的模樣,大阪街頭巷尾的小店,總給人眼前一亮花開一處的驚喜。尤其是暮色降至,華燈初上之時,昏黃的暖色調,給人一種《深夜食堂》的溫情。

走在狹深的小巷裡,基本每家小店都令我傾心,想要駐足去品嘗一番。我徘徊在大阪街頭,尋覓著隱藏在都市各角落裡的中國文化。這讓我十分享受,也常有嘆息。

但實際上,我們也從不缺少這樣的溫情。國內街頭巷尾熱氣騰騰的小店,即是人生百態的風景,卻敗給了規規矩矩死板的店鋪招牌,讓人感覺不到朝氣和個性。而日本人的招牌文化中透露著唐宋遺韻,他們商鋪的任何一處細節,都有似曾相識的地方。

無論他們如何吸收並轉化唐宋文明,甚至最後歸於本土,都無法改變其根基依舊是我們中國沉厚璀璨的文化。日本那些小店透露出的中國文化,在咱中國人面前還是無處可逃。

黑夜裡日本的招牌文化像是活了一般,它讓人在異國他鄉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底蘊。但令人悲傷的是,這竟然是日本做出的一種模式,誤導了多少西方人以為這就是源自日本的文化和特色。

很想衝出去吶喊,告訴世人,這是源於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但我們又敗掉了多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被這樣奪去,只能無奈。

我國《金瓶梅詞話》《儒林外史》中曾記載暖簾-在冬天用於禦寒的門帘,後來和佛教一起傳到日本,被寫作「暖簾」。最初被用於遮擋風塵,後來演變成店鋪的一張名片,最後就變成了一種傳統文化。

記得曾經在國內旅遊時遇到的一件事。一家麵條店的門口掛起了捲簾,卻被很多國人以為是在模仿日本。那刻,我真想大聲告訴他們,這是咱中國的本源,不是日本的產物!

所以,每當我來日本旅行,停停看看時也常提醒自己:不管日本多麼發達,服務多麼熱忱,屬於我國的文化,一定要自己傳承。已經被學走的文化,也並非落地生根。除了感嘆他們將我們的一些文化傳承得那麼完好,也別無其他。(部分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日本招牌文化,被視為日本特色,中國網友:這是我們老祖宗的遺產
    日本這個國家,我們確實是又愛又恨,曾經於日本的水火不容,到現在的和平相處,又通過這次疫情和日本建立了非常良好微妙的關係。日本在我們國家一直都是非常獨特的一個存在,其實有很多的中國遊客都非常喜歡日本這個國家,也有中國的學生前去日本進行留學。
  • 日本街頭,看當地的招牌文化,不禁感嘆:我們敗了老祖宗多少遺產
    走在國內大大小小的景區會發現除了名字不同之外,景區的街鋪幾乎一模一樣,甚至現在街面上的招牌也是如此。千篇一律的招牌雖然看起來很整齊,但是再也沒有怦然心動的瞬間,只用一眼就覺得無比吸引人的那種美。很多人說走在日本的街道上是一種享受,因為在這裡保留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尤其是日本的建築和招牌幾乎沒有雷同,每個商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裝飾它,所以走在這樣的街道給予了視覺上最唯美的享受,同時心理方面也不會覺得壓抑。
  • 日本城市影像:日本招牌文化的魅力,不整齊不統一也不黑白
    隨著經濟的發展,每年都有很多人去日本旅遊,日本的京都是一座很有底蘊的城市,有著濃鬱的日本風情,而且保留著很多歷史印記,當走進京都的街頭,甚至會讓人懷疑時光是否倒流了,京都,可以說是日本最具「中國風」的城市。
  • 阿爾卑斯山下的迷人小鎮:街拍奧地利小店,與日本完全不同的招牌
    在這充滿哥德式的樓房下,於巴洛克式的大門和文藝復興式的連拱廊之間,一些小店之窗真是精緻。對於店鋪的門頭裝飾,我一直很欣賞日本人的審美觀,不僅傳承文化,還具有獨立思想。而在因斯布魯克,小鎮上的許多店鋪的窗戶以造型、燈光和室內擺件而成為了一道風景。它與東方文化展示完全不一樣,具有典型的西式風情,又散發著只有阿爾卑斯山下的藝術魅力。
  • 日本街鋪招牌文化是一種標誌!
    日本不同城市體驗會非常不同,大家熟悉的東京時尚商業,北海道適合冬天去,衝繩偏自然淳樸,如果是第一次去日本,更推薦經典的關西線大阪-京都-奈良,對於日本的喜歡,一開始是因為唐宋文化的延續,再就是日本對這段歷史文化的尊重。
  • 看到日本人開的小店,忍不住思考:我們的商店為何要整整齊齊
    很期待在日本街上拍攝。 這樣的樂趣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東西,還到了思想層面。 喜歡日本的是最初唐宋文化的延續,最顯眼的兩點,就是眼睛最直觀的建築和招牌。日本人的精神故鄉是京都和奈良,也是觀賞唐宋文化最好的兩個古都。
  • 日本城市街頭眼花繚亂的招牌,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是煙火氣的體現
    日本的城市跟我國城市是不一樣的,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好像是亂槽槽的。你看無論是東京、大阪這種大城市,還是福岡、神戶這類小城市,樓房都是沒有規劃的,密密麻麻到處都是,什麼樣的都有,沒有統一規劃。招牌是城市景觀的特殊構成要素,是城市形象和文化的有形體現。
  • 中國人鏡頭下的日本小店:沒有整整齊齊,市井煙火瀰漫匠人精神
    去日本旅行,街頭小店不得不說是一種賞心悅目的風景,它有生活,有煙火,有人氣,還有藝術和文化。京都和奈良是去日本看唐宋文化最好的兩個古都,也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但不論是京都奈良,還是其他城市,街頭小店的風景總是教人百看不厭。每次去日本旅行,我幾乎每天都會抽出一點時間去街頭巷尾走走拍拍,那麼小而精緻的店鋪,煥發著一座城市的朝氣,真是令人感到舒服。
  • 日本大叔的成都「小店情懷」:將美食作為中日文化溝通之橋
    給店內設施消毒、準備好新鮮蔬菜、熬製一鍋濃稠咖喱……經過近2小時的準備,上午11時30分左右,日本大叔藤本祥一位於成都市武侯區的日料小店迎來當日第一批食客。3月中旬復工以來,他的店鋪逐漸恢復往日的熱鬧,現在高峰期還會排隊。「疫情期間沒有開業,再看到老顧客們感覺十分親切。」
  • 清華歷史系教授痛心:中國人心態上崇洋媚外,正逐漸遠離民族文化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與時代發展的方興未艾,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之下,有些國人的心態正在發生著變化,追求新潮,崇洋媚外,似乎外國的東西就是最好的,國際上的東西就是最「潮」的,很多人的文化觀念早與傳統的優秀文化漸行漸遠,甚至背道而馳。
  • 微博大V誇讚日本地鐵卻被發現事發中國,跪舔式崇洋媚外令人作嘔
    該博主配文稱此事發生在世界最煩忙地鐵站日本新宿站。其中一人甚至質問我們會反思和反省嗎?只是很快,有網友發現這個場景並非發生在日本,而是發生在北京西二旗地鐵站。因此,一些人總是拿外國的高素質和國內人民做出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做對比,認為中國人民的素質和外國相差太遠。這其中有些人是真的希望國內同胞的素質能夠提高,不文明現象能夠越來越少,讓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文明。而其中還有一部分人的目的似乎並不那麼純粹。這部分人往往崇洋媚外,以西方一些行為對國內進行踩踏、打壓,只為滿足自己心中那不知所謂的優越感。
  • 明明是國產遊戲卻用日本聲優:是崇洋媚外割韭菜?真相揭秘!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阿宅們漸漸發現曾經在動漫中聽到的那些熟悉的聲優出現在了自己的手機遊戲中,本來覺得隔著厚厚次元壁並且高不可攀的日本知名聲優們在國產遊戲的邀請中走下了神壇,各種日系手遊好像沒有幾個知名的日本聲優撐場子就沒有排面一樣。
  • 源自中國的拉麵,怎麼就成為了日本的招牌
    食物的命運從來不靠個人的奮鬥,而取決於歷史的進程,小麥雖然早在四-五世紀就在日本栽培,但一直得不到重視,相比吃麵這種腐朽的外來文化,吃米才是大和正統,必須為維護其純潔性,所以雖然來自亞洲大陸的麵食也不斷傳入日本,什麼中華古典流派的「索餅」,「湯餅」,日本人都見識過,但是並未得到大範圍的傳播,到1910年日本第一家拉麵館「來來軒」才誕生。
  • 關於崇洋媚外的思考
    「崇洋媚外」是一個貶義詞,其本意是說崇拜西方的一切,向外國人獻媚。自從我們打開國門,接收到來自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文化的浪潮衝擊後,出現了幾乎一邊倒的「崇洋媚外」。後來經過40多年的努力,我們的技術能力、生產力水平、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各種文化類別、文化品質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我們的整體「崇洋媚外」的程度就沒有那麼嚴重了。但不可否認,現在我們身邊還是有很多人「崇洋媚外」得厲害。
  • 外國門頭招牌,行!中國門頭招牌,不行?
    過去,每當中國門頭招牌這塊出了點問題,我們總會看到很多十萬加的爆款文章,使勁吹捧外國的招牌多麼精緻,多麼美觀個性,例如舉例常客日本。在這些外行的狂歡之後,留下的卻是一地雞毛。留給我們的還是那個問號?我們應該怎樣打造適合我們中國的門頭招牌? 眾所周知,日本很多文化源於中華文化,文字也不例外。日本至今依舊用漢字表達日語。
  • 連染髮都是崇洋媚外了
    中國足球從不缺冷笑話。哪怕沒有國際比賽,自己也能開自己的玩笑。是的,你沒看錯,近日,福建省大學生女足聯賽,在集美大學vs福州大學的比賽中,由於球員違反賽事規定的「染髮、燙髮、部分球員頭髮不是烏黑色」被禁止出場。你的頭髮都不夠黑,也配踢中國足球?最終,福州大學因為湊不夠七個頭髮都比較烏黑的球員,被強制判負。
  • 招牌牛肉飯也撐不住了,日本百年快餐巨頭遭遇危機,關店150家
    因其招牌牛肉飯價格低廉,被稱為日本國民料理。目前在全球共有約3300多家門店,其中海外共有1000多家門店,中國佔到六成以上。時間回到一百多年前,一個名叫松田榮吉的小商販,在做了幾年生意後,決心轉行做餐飲。經過一番市場調查,他發現一種叫丼物的食品非常受歡迎,具體做法是將魚和蔬菜鋪在米飯上,再淋上味噌湯,製作十分方便。
  • 日網友對《棋魂》好評上熱搜 中國網友:崇洋媚外!
    不過,儘管「棋魂」和「日本網友對棋魂的反饋」雙雙上熱搜,但被一部分中國網友批評有崇洋媚外之嫌,認為不應該從日本觀眾那裡找存在感,「中國好劇非得日本人證明好看才算好看,真的強。」打開熱搜榜,「棋魂」和「日本網友對棋魂的反饋」都躋進熱搜榜前十位,這部網劇受關注度之高可見一斑,但獲得好評的同時也有爭議聲出現。這部改編自日本著名漫畫《棋魂》,有中國網友吐槽道:「這種棋魂是專門給日本文化做宣傳?」
  • 日本大叔因愛結緣成都 開小店留住記憶中的「味道」
    在四川大學背後的一條「美食街」上,有一家日本大叔經營的日料小店。6月6日早上十點過,小店老闆藤本祥一就和妻子在廚房裡忙活起來,為今天第一批食客準備午餐。3月中旬復工至今,得益於周邊學校復學,他的店鋪正逐漸恢復往日的人氣。
  • 蘇州日系街的和服妹子們,愛美並不錯,但是,崇洋媚外就反感了
    這條街清一色日系風格建築,日系料理店,門口掛著日系風格的燈籠,真假櫻花日文招牌,等日本元素將這裡裝扮起來。更有穿著和服的姑娘招搖過市,讓人恍惚到了東京或者大阪。日系風格的街道很快成為網紅地,吸引無數網紅打卡。而那些穿著鮮豔的和服的女孩子當然不是日本姑娘,而是地道的中國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