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陪伴計劃」讓特殊孩子走進音樂廳

2020-12-22 廣州日報

音樂像一個最好的朋友,一直在那裡,等待召喚,陪伴成長。

在音樂的世界裡,從不孤單。

9月22日晚的星海,音樂陪伴著一群來自這個城市各個角落的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傍晚和夜晚。

夜正濃,星光璀璨。

「音樂陪伴計劃」是一項專注於用音樂陪伴和幫助孩子成長的公益藝術教育項目,於2018年11月29日正式啟動。音樂陪伴計劃依託於星海音樂廳這一專業的藝術平臺,透過音樂會、沙龍、培訓、參觀等形式,用音樂陪伴和療愈孩子心靈,讓特殊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重症病患兒等需要幫助和關愛的少兒群體獲得音樂的啟蒙和滋養。

「音樂陪伴計劃是一個溫暖而有力量的公益項目,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接觸音樂、學習音樂、愛上音樂的機會。」渠道拓展誠信專項基金董事長彭濤如此說道。

而迄今為止已經連續做了15年的「走進交響樂·相約音樂廳」是由廣州交響樂團和星海音樂廳在2006年共同推出的純公益普及音樂品牌,免費邀請定向觀眾參與。這一次,在場次有限的情況下專門拿出一場來支持音樂陪伴計劃,還是歷年來首次。

廣州交響樂團團長陳擎稱:「希望今天得到音樂陪伴計劃幫助的青少年朋友們,從此能夠讓音樂在你的生活中、心靈中,播下一顆種子,將來發展成參天大樹,等若干年後,你們回到這個計劃中來,為今後的青少年貢獻自己的力量。」

音樂陪伴計劃樂器坊啟動儀式暨「玩樂課」:

「體會著生活中的節奏,你就能進到音樂的世界裡」

晃動時有巨大轟隆聲的雷音鼓、能模仿海浪聲音的海洋鼓、發出類似蛙鳴聲音的蛙鳴筒、聲音像雨滴聲或溪水流動的雨棍,還有音磚、藤條沙筒、蛙鳴筒、高音箱型木琴、金杯鼓、康佳鼓、低音箱型金屬琴、顫音器……

338件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特殊樂器,令音樂陪伴計劃樂器坊成為一個人人豔羨的樂器寶庫。

這批四處搜羅的小眾樂器來之不易。「這批樂器得到了恤孤會和渠道拓展誠信專項基金的大力支持,我們在四月份疫情逐步緩解的時候,開始構思音樂陪伴計劃的樂器採購。」星海音樂廳副主任王冬雲介紹,「如何為孩子們買到適合的優質樂器,我們花費了很多心思,團隊都很投入。」

星海音樂廳副主任楊震忍不住悄悄透(xuan)露(yao),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我偷偷去玩了一下,每件樂器發出的聲音都特別純正。作為錄音師,當中很多樂器,我們平時也只是在編曲軟體的音色庫裡面聽到過,特別是一些小件樂器,我還是第一次見!」

這些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其中很多屬於原本性音樂教學法常用的樂器,還有拉丁的打擊樂器,教學法、音樂風格、形式等暫未普及,對於帶領的老師來說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為什麼大部分都是打擊樂器?融合教育音樂教師鄭哲佳為孩子們解答:「打擊樂最容易發出聲音,能滿足孩子製造音響的欲望,降低學習上的挫折,對自我成就也很有幫助;同時這些樂器也很適合用於團體合奏活動,非常適合團體活動;再者,有音高無音高的樂器都有,讓音樂活動的設計有很大的空間。」

另外,「打擊樂可以帶來作用特別多,比如從身體生理層次來說:會有身體的協調、肢體控制,觸覺練習等;從社交層面來說:傾聽、觀察、專注、分享、合作、尊重、互相支持等。」

在玩樂課上,鄭哲佳老師帶領孩子們認識了這批難得一見的樂器。

原來,雨聲、雷聲、蛙聲,也是音樂!

第一次知道原來音樂並不是自己以前理解那樣,一開始還羞澀不敢動彈的孩子,從好奇地輕輕敲打、搖晃著手中的樂器,到忍不住被可愛的聲音吸引,舒展開來,用力讓手中的樂器發聲,並逐漸配合著鄭哲佳老師的指引,體會著用速度、力度來控制樂器的聲響。

在接下來廣州交響樂團首席定音鼓張立德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漸入佳境,共同演奏了幾首曲子,還有兩個孩子被張老師點到臺上solo了一小段。

「孩子們完全不懂樂器,但表現得竟然這麼好!」張立德老師好像比家長們還開心,「不一定要求他們學會技術,但是他們能感受音樂,領略音樂或更多的藝術門類,就很棒!」

打擊樂器是一種講究節奏的樂器。在他看來,節奏是人與生俱來的,每個孩子都能掌握,只是需要有人引導他們發現,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走路、說話、寫文章,都有節奏,慢慢體會了,他們就能進入音樂這個世界。」

他希望,除了音樂廳,家長、社會各界都能一起合力,用音樂來陪伴孩子們,讓音樂成為豐富、滋養他們心靈和生命的力量。

「走進交響樂·相約音樂廳」普及音樂會:

「不來音樂會,你們可錯過了一個億」

音樂會延續了音樂陪伴。

一直都很颯的廣交指揮景煥,在這場音樂會上「兼職」主持和講解員,風趣、幽默的表達跟她的指揮水準一樣令人驚豔。

她向孩子們介紹了樂團的組成有弦樂組、木管樂組、銅管樂組、打擊樂組,詳細介紹每一種樂器的特點,相應的樂手就會show一小段音樂,引發孩子們熱烈的掌聲。

當她介紹場上樂手用到的小提琴,最貴的價值近一個億時,孩子們驚嘆不已,而她隨即的一句「不來音樂會,你們可錯過了一個億」,讓大家捧腹大笑。

輕柔的、歡快的各個聲部的音樂在音樂廳次第響起,當長號樂手俏皮地來一段「新聞聯播」音樂,孩子們樂了。這還不止,還有「喜羊羊」「祝你生日快樂」以及熟悉的蘋果手機鈴聲,觀眾席上傳來會心的笑聲。

原來,音樂一直都陪伴在生活的左右!

每一首曲子,都經過精心挑選,頗有含義。

致敬貝多芬250周年誕辰的《命運》第三四章,圓號嘹亮響起時,正如景煥所說,光明頓現,希望在眼前。正如經歷了疫情嚴冬後,迎來的春天。

場上延續不絕的掌聲,是孩子們聽懂音樂含義後的回應。

去年星海音樂廳一次音樂工作坊上,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在主題演講中強調音樂的功能——服務(service)。

無論是「音樂陪伴計劃」,還是「走進交響樂·相約音樂廳」,都延續和展示了這種公益性、服務性。

無論是特殊孩子,還是普通孩子。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

因為有了音樂,在這個充滿愛的世界裡,不再孤單。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林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鳳荷

相關焦點

  • 星海音樂廳2013六一節目:打造「迪士尼音樂之旅」
    廣交為兒童節打造「迪士尼音樂之旅」  時間:5月31日至6月1日  地點:星海音樂廳  這個兒童節,星海音樂廳將上演一幕迪士尼奇妙音樂之旅。  據知,自2007年首演至今,這臺主題音樂會已在9個國家經由35個不同的樂隊演繹過,吸引了超過7萬多人次的觀眾走進現場。
  • 明天去上海音樂廳,親手畫出貝多芬的音樂
    歷時一年半封閉式修繕的上海音樂廳,不僅能聽,還能「看」,「音樂+」還能+點什麼?在上海音樂廳玩轉「音樂+」 ▲真情無界貝多芬「真情無界——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聲音交互藝術體驗大展」明天起在上海音樂廳四樓正式向公眾開放。
  • 上海音樂廳發布新樂季,mini音樂節和玲瓏國樂回歸
    新年到來之際,即將過完90歲生日的上海音樂廳,對外發布了2021音樂季1月-7月內容,包括60場音樂會。mini音樂節和玲瓏國樂回歸因為大修,上海音樂廳品牌項目「mini音樂節」遠離觀眾視線多時,明年5月,mini音樂節將正式回歸。
  • 「高調少年」走進聽障兒童康復中心,以音樂打破「無聲世界」
    近日,抖音攜手大學生音樂大賽選手方志軒等4位參賽學子,共同參與公益機構「愛的分貝」聽障兒童幫扶項目。在聽障兒童康復中心,參賽選手們通過多樣有趣的互動活動,幫助聽障兒童接觸聲音、感受音樂,為他們帶來陪伴與幫助,並帶動社會圈層積極關注聽障兒童群體,助力這些兒童早日回歸有聲世界。
  • 星海音樂廳官宣8月演出:走進歌劇大觀園,刷「貝多芬的朋友圈」
    日前,隨著廣東地區劇場、音樂廳演出秩序的逐步恢復正常,星海音樂廳也官宣了8月演出節目單,包含「周末民樂坊」、「周日音樂下午茶」、「樂聚星期三」等陪伴廣州樂迷多年的品牌活動。「周末民樂坊」已陪伴觀眾們走過了「金」、「木」、「水」三個主題的音樂會。在步入8月的演出中,「五行」的「火」、「土」元素主題音樂會也即將與大家見面。8月8日,由中國當代打擊樂演奏家、廣東民族樂團團長陳佐輝主講的火元素主題音樂會——「燭火弄影」,將為觀眾呈現一個紅紅火火、熱鬧非凡的場面。
  • 彩虹合唱團十周歲慶典季開啟,感謝你在音樂中陪伴我們成長!
    在不得已離開長久紮根的音樂廳的日子裡,我們在線上直播音樂會、電視及網絡綜藝上仔細摸索、大放異「彩」:「相信未來」義演、、、……之後,線下演出也隨著疫情的好轉再次回歸,在可愛的「金九銀十」裡,我們一路歡快歌唱,從唱到和。一首首音樂,只有在與觀眾面對面交流時,才能收穫更多即時且真實的反饋;而我們的聽眾,也帶著各自不同的故事,在這裡與我們遇見,和我們一同成長著。
  • 和平精英突破限制,大師級音樂空降索菲亞音樂廳,奏響冬日戰歌
    正所謂是"不會搞音樂的設計師做不出來好遊戲",這一次的《和平精英》也沒讓大家失望。除了冰雕展覽、戶外遊戲體驗等一系列驚喜以外,官方還請到了哈爾濱交響樂團在冰上帶來了一場音樂狂歡。在-25℃的松花江冰面上聽音樂會是種怎樣的體驗?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和平精英》做不到。此次官方邀請到的是哈爾濱交響樂團為大家演奏冰雪版本的主題音樂,也是"大師系列音樂"之一的《大戰在即》。
  • 純美童聲唱響2017深圳音樂廳阿卡貝拉音樂節
    據南方網報導,4月30日下午,深圳音樂廳金樹大廳裡,沒有鋼琴,甚至連定音的音叉也沒有,鹽田外國語小學童聲合唱團用純美的兒童無伴奏合唱,為深圳市民帶來了「2017深圳音樂廳阿卡貝拉音樂節」首場公益音樂會——
  • 特殊孩子的音樂圓夢人|「四史」學習教育
    今天,小虹帶您走近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黨支部,聆聽他們的支部故事——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黨支部特殊孩子的音樂圓夢人他拿出口琴吹了一首「鈴兒響叮噹」,歡快而有節奏的樂曲打動了孩子,他們的臉上露出了微笑。「想學嗎?」「不想。」「為什麼?」「難,學不會,笨。」一連串簡短的對話讓施虹飛聽了後心情變得有些沉重,同是藍天下的孩子,為什麼他們卻無法擁有學習音樂的能力?施虹飛始終抱有一個信念: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融入在足尖讓人「難說再見」 海派芭蕾沉浸於90後音樂廳
    「藝樹計劃」傾力呈現,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旗下上海芭蕾舞團、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修繕一新的上海音樂廳首演,帶來新媒體藝術和舞蹈的多維藝術碰撞,讓看過人都說:「想一看再看,難說再見!」
  • 從「走出國門」到「走進大山」——葫蘆絲演奏家陳梅的音樂初心
    2011年至2014年,應邀請,陳梅連續五次在祖國寶島臺灣舉辦葫蘆絲、巴烏專場音樂會,並登上臺北最高音樂殿堂——臺北音樂廳,這是臺灣地區規格最高、最專業的音樂演奏廳。當葫蘆絲樂曲《古歌》《山歌仔》響徹大廳時,臺灣觀眾如痴如醉,沉浸在空靈而美妙的音樂聲中。
  • 11場繽紛音樂會暑期登陸長沙音樂廳 給孩子們一個最酷爽的藝術之夏
    星辰在線7月20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通訊員 房雪蕊)暑期帶著孩子走進長沙音樂廳,感受一場屬於孩子們的藝術盛典。7月20日,星辰全媒體記者從長沙音樂廳獲悉,2020長沙音樂廳第五屆「八喜 打開藝術之門」系列演出將於7月28日正式開幕,11場各具特色的經典演出,以及多場寓教於樂的大師班將與星城樂迷見面。
  • 上海音樂廳新音樂季 鋼琴界泰鬥德穆斯壓軸
    約爾格-德穆斯(資料圖)  上海音樂廳昨天公布以「新·古典」為主題的2013—2014新音樂季節目菜單。明年6月的閉幕音樂會上,音樂廳再次邀請到鋼琴界泰鬥、維也納學派三傑之一的約爾格·德穆斯壓軸,這也可能成為85歲的德穆斯在中國的絕版演出。  在新音樂季,上海音樂廳策劃推出全新板塊越界系列。Youtube上千萬點擊率的網絡明星 「古典駭客」首次登陸音樂廳,小提琴家阿里克斯·伊古德斯曼和鋼琴家朱鉉基將古典音樂和滑稽融合在一起,創造令人捧腹的現場演出。
  • 9月6日,上海音樂廳修繕歸來,更多了這些「打開方式」!
    9月6日當天,上海音樂廳將舉辦「相·見」——主題開放日特別活動。走進觀眾大廳,00後大提琴家陳亦柏攜手鋼琴家史博陽為音樂廳奏鳴。 9月-12月「上海音樂廳建成90周年系列演出」繼續秉持這一主題。 雖然疫情改變了上海音樂廳許多演出計劃,但古典音樂,依然是不變的堅持。 9月19日,譚盾攜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女中音歌唱家朱慧玲,青年琵琶演奏家韓妍為上海音樂廳重修開業奏響最強音。
  • 陪伴,我們在一起丨給孩子的「特殊作業」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為引導家長和孩子在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中高質量陪伴,北京市婦聯聯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父母必讀雜誌社共同推出「陪伴,我們在一起」線上家教課,從教育心理、兒童健康、習慣養成等專業角度出發,為廣大家長和孩子答疑解惑,提供「特殊時期特別家教」,送上一份特殊的溫暖。
  • 極寒音樂盛宴來襲,-25℃冰上演奏與索菲亞音樂廳,奏響大師音樂
    而在12月29日,《和平精英》園區也要在松花江冰面驚喜開園,將用大師音樂奏響整個江面,讓和平戰歌點燃整個"冰城"! 《和平精英》有多愛音樂?這一點就不用多說了,但是他們每次都能將音樂運用到極致,都能將多元化的音樂展現出來,展現出了《和平精英》對音樂的深度理解!
  • 為什麼素人的音樂比藝術家更能打動人?
    可是如果我發一個音樂家的演奏視頻,他在音樂廳裡用最昂貴、完美的鋼琴,和樂隊精湛的配合,除了資深樂迷,其他人反而不一定有共鳴,甚至沒有耐心看下去。好像素人的音樂比演奏家們的音樂在大眾中的影響更廣。所以,當我們聽音樂的時候我們在聽什麼?為不會走進音樂廳的人演奏當我們有耐心坐在音樂廳裡,去欣賞音樂家精心打磨的一場音樂會,其實會有很多體驗。
  • 直播預告|首都市民音樂廳新年音樂會,今晚奏響!
    1988至1995年,公派進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隨斯留基業夫教授學習,獲俄羅斯國家一級音樂碩士文憑。1995至1999年,獲德國國家文化基金會獎學金前往德國慕尼黑國立音樂學院跟隨彼得薩德羅教授學習,獲德國音樂大師文憑。他還曾向音樂大師克裡斯託夫艾森巴赫和勞倫斯福斯特學習指揮,受益匪淺。
  • 琴臺音樂廳終於歸來,公益演出季致敬戰疫英雄
    長江日報-長江網7月3日訊時隔166天,金色的穹頂再次點亮,輝煌的音樂再次奏響,琴臺音樂廳在3日晚恢復開放,「向英雄致敬——保利·武漢琴臺音樂廳公益演出季」正式開幕。武漢,這座「知音之城」「愛樂之城」正在歸來。
  • 特殊時光的特別陪伴——第九個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 看看河南幼兒園...
    今年5月20日—6月20日,是第九個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6月18日,大河網記者走進全省首批幼兒園開學的新鄉市,在這個特殊的時光,看看孩子們收穫了哪些不一樣的溫暖陪伴?特殊時光的線上幼兒園 「雲」為愛搭個橋從線下陪伴轉變為線上陪伴,從直接教育轉變為以家長的陪伴為依託的家園共育,從面向集體到更加關注個別教育……在這些不一樣的陪伴中,孩子們也收穫了不一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