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車企」為何不死?

2020-12-10 中國青年報

編前:日前,手握「雙資質」的長江汽車被曝正在破產清算。事實上,近兩年來,隨著汽車行業結構調整、優勝劣汰的速度加快,不僅造車新勢力,不少傳統車企也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然而,並不是所有落後產能都會被及時清退,不少企業仍是「僵而不死」。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背景下,為更快更好打通國內生產環節,建設完整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推動「殭屍企業」退市再度被提上了未來一段時間改革工作的重要日程。前不久,在2020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副司長蔡榮華指出,「殭屍企業」、無效產能佔據大量的要素資源,必須加快市場化建設、法治化管理,強化監管問責。

作為一直以來經濟改革的「馬前卒」和「排頭兵」,汽車行業自然責無旁貸,急需讓「殭屍企業」及時退出,以給優質產能讓路,這既擁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又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建議,目前已經到了國家或相關部門建立健全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時候了,也只有在這一階段淘汰和清理一批已經沒有市場競爭力的「殭屍企業」,才能為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近一成車企產量為零

正如蔡榮華所言,我國汽車產銷量佔全球30%左右,企業競爭日趨激烈,但是盲目投資、產能利用率比較低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中國汽車工業產銷快訊》(2020年第11期)數據顯示,在總共被統計的88家汽車企業中,今年10月汽車產量為零的汽車企業竟然多達17家(事實上,這一數據在8月為16家),今年前10個月產量低於500輛的共有25家,其中,有8家生產企業今年未生產過1輛汽車,佔比接近一成。

為何比例如此之高?一個重要的原因自然是今年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這讓市場陷入長達數月的停滯期。再加上供應鏈斷裂、銀行信貸收緊等問題,讓本就身處「寒冬」的汽車市場更加雪上加霜,不少車企缺乏資金來源,財務情況大幅惡化,無力支付給供應商,進一步導致生產鏈的中斷,最終出現了產量銳減的情況。這一點從去年的汽車生產情況中也可以得到證實,《中國汽車工業產銷快訊》(2020年第1期)統計數據顯示,在被列入統計的77家汽車企業中,共有13家車企2019年全年的產量低於1000輛,其中只有1家車企的全年產量為零,遠低於今年。

事實上,由於疫情,全球尤其是歐洲「殭屍企業」的數量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Creditreform信貸機構研究顯示,德國約有1/6,即55萬家左右公司被視為「殭屍企業」;英國前進(Onward)智庫指出,英國目前「殭屍企業」擁有數量佔當地所有企業總量的比例為20%,自3月以來約上升了4個百分點。與蔡榮華觀點一致,前進智庫認為,「殭屍企業」將對經濟造成連鎖反應,若政府不採取應對措施,最壞的情況是當地每年商業投資將縮減420億英鎊、就業崗位減少40多萬個,這將導致未來5年有410億英鎊蒸發。

相關研究表明,行業中「殭屍企業」佔比每提高1%,正常企業的專利申請總數降低1%,發明型專利申請總數降低0.5%,全要素生產率降低2.41%。「對於汽車產業來說,處理『殭屍企業』,利用好閒置資產十分重要。」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直言,「殭屍企業」佔據的基本上都是良好的要素資源,長期佔用,不發揮效用的話會造成巨大浪費。

「『殭屍企業』的有序退市可以暢通國內大循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研究員孫飛提出,推動「殭屍企業」有序退市首先可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良性循環,加快產業產品轉型升級,淘汰落後產能和中低端產品,逐步提升供給質量,推動供需關係在更高層次上保持平衡;其次可以暢通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良性循環,既可以釋放給優質企業和富有潛力企業更多信貸資源,增加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資金投入,加快產業邁向中高端,也可提高信貸資源配置質量,降低金融業的信貸風險;第三,「殭屍企業」有序退市,有利於金融、土地、資產、人力資本等核心資源在國營部門和民營部門的重整和均衡分配,並加速向優質企業流動聚集,激活市場投資與創新積極性;此外,「殭屍企業」的有序退出還可以暢通經濟健康發展與社會治理的良性循環,通過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促進產業優化重組,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而且加速經濟體中蘊含的社會風險由隱性化向顯性化轉變,提高社會治理的精準性和前瞻性,有效遏制金融風險、債務風險和社會風險進一步擴大化,暢通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的良性循環。

產能過剩已不容迴避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在工信部汽車生產企業目錄公告中,擁有乘用車生產資質的汽車企業共計128家,但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的企業只有15家,還有36家企業在2019年沒有銷量。公開資料顯示,這128家企業合計產能為3990.5萬輛,未來1~2年內還會有906萬輛在建產能投產和尚未獲得生產資質的造車新勢力的384萬輛規劃產能。有專家估計,目前全國汽車已建和在建產能總和達到六千多萬輛,這與國內目前還不到3000萬輛的年銷量相比,已經是1倍之多。

「許多年前,中國的整車企業就有100多家,如今隨著整車集團自身的改革調整和其他途徑的擴增,企業數量不減反增,且這種態勢愈演愈烈。」安慶衡坦言,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整車企業253家,伴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外資股比放開,更多的企業在等待獲批,不少外資企業還準備進入國內,規劃產能也越來越多,產能過剩已經成為全行業不容迴避的問題。

為何產能過剩如此嚴重?「殭屍車企」的存在是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汽車產業的產能分布呈現出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一方面,市場競爭力較強的車企產能不足,甚至成為制約其市場銷量進一步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市場銷量不佳的車企生產線閒置、工人放假,就算為新勢力企業「代工」也無法較好解決產能閒置的問題。

安慶衡直言,汽車產品日益多樣化、購車渠道逐漸多元化,中國汽車消費已逐漸趨於理性,現在已經不是有車就能賣的年代,也不是建廠就能賺錢的年代,這導致相當一部分車企處於困境,如若再不採取相應措施,推進資源整合和產業管理,後果將更加嚴重。

「殭屍車企」僵而不死 地方政府難辭其咎

那麼,為什麼「殭屍車企」長期存在且退出艱難呢?汽車行業分析師鍾師認為,一些很早之前就應該開始清理的「殭屍車企」之所以沒有及時退出,可能是出於各種地方利益等方面的考慮,所以一直拖著沒有解決。

地方政府確實可以被視為「元兇」之一。一方面,一些「殭屍車企」已與地方政府形成「合謀」,甚至雙方的利益之間捆綁極深,地方政府寧可拖著尋求「接盤俠」,也不願主動讓企業退市;另一方面,當前信息輿論的擴散和傳播空前廣泛和快速,地方政府擔心在清理「殭屍車企」的過程中處置不當,會對自己的政績帶來不利影響,以及造成社會不安定等問題,再加上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和良好的解決方案,導致不敢作為。去年10月,就在行業熱切關注邊緣車企之際,眾泰汽車的董秘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回應投資者提問時稱,在政府、各銀行、眾泰汽車的不懈努力下,用於眾泰生產經營的30億元資金貸款已於9月到位。今年早些時候,同樣是在重慶地方政府的極力爭取之下,吉利汽車最終站了出來,打算做力帆的「接盤俠」。

或許力帆和眾泰這樣的企業還尚有可取之處,但如果在明知企業「起死回生」無望的情況下,地方政府還幫助其「苟延殘喘」,這無異於飲鴆止渴。安慶衡毫不客氣地指出,處理「殭屍車企」首先要去除思想障礙,意識到不產生效益的企業即便仍存在,表面看上去是產能,處理掉會產生一些虧損,面子上或許看起來也不大好看,也要勇於下決心,不能自欺欺人。地方政府不要再輕易給「殭屍車企」「輸血」,此外,對重組有望的企業投資,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分析,否則,如果短期內的投資和建設「救」不過來,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資質並非「終身制」

儘管幾乎每個行業都存在「殭屍企業」,但王青無奈地表示,汽車行業的情況相對其他行業來說更加嚴重,主要原因在於產業的準入機制,也就是所謂的「生產資質」。

以一汽夏利為例,多年來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市場銷量極低,長期處於半停產狀態,無法維持正常的經營工作,但由於手握寶貴的汽車生產資質,不僅成功將一汽華利及其高達8億元的債務甩給拜騰,而且後續還吸引了南京博郡這樣的新勢力與之開展合作,並試圖通過成立合資公司來「續命」。雖然最後博郡由於多方面原因放棄造車,最終導致一汽夏利不得不「認命轉行」,但通過汽車生產資質尋租的案例在汽車行業並不少見,甚至因為價格不菲,資質轉讓費還成了壓垮造車新勢力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汽車生產資質並非「終身制」。2012年7月12日,工信部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正式開始在汽車行業建立起落後企業的退出機制。《通知》明確,對於連續2年年銷量為零或極少(乘用車少於1000輛、大中型客車少於50輛、輕型客車少於100輛、中重型載貨車少於50輛、輕微型載貨車少於500輛、運輸類專用車少於100輛、摩託車少於1000輛)的生產企業,實行為期2年的特別公示管理(新建企業除外),要求其整改、儘快滿足準入條件,且在特別公示期間,不受理有關企業的新產品申報。被特別公示的企業經考核符合準入條件的,取消特別公示,恢復受理其新產品申報,但如果特別公示期滿後,未申請準入條件考核或考核不合格的企業,暫停其《公告》,且不得辦理更名、遷址等基本情況變更手續。從2013年第一批車企退出名單公布到2018年底,工信部共發布了三批車企退出名單,涉及185家汽車企業。2018年底,工信部還專門就停產12個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予以了特別公示,並提出相關企業再次生產需要重新經過工信部核查,如果不能保持準入條件或破產的企業,將被撤銷資質。

不過,除了2016年被正式宣布取消乘用車生產資質的13家車企以外,其他被「點名」的車企究竟是經過整改已經符合相關要求,還是正在考核過程中等待結果,就無從知曉了。

準入不破 「殭屍」難退

對於管理部門相對慎重的行為,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表示也情有可原,畢竟在「殭屍車企」中,國企不在少數,背後牽涉到的包括地方經濟、民計民生等多重問題,況且一些「殭屍車企」並非一無是處,能盤活和整合一部分當然是上策,只有針對實在「無路可走」的一部分企業才應當開展有序的清退工作。王青也強調,由於汽車產業鏈較長,牽涉的相關方較多,因此可以被盤活和整合的「殭屍企業」應當先盡力通過市場的力量來盤活或整合,餘下的可以進入破產清算環節,儘量減少對社會的影響。

王青告訴記者,在推動「殭屍車企」退出的過程中,需要優先考慮資產再分配和職工再就業等問題,儘可能減輕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但他同時指出,如果想要產業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邁進,讓該退出的「殭屍車企」及時讓路,建立健全企業的退出機制至關重要。首先,汽車行業的相關管理部門應聯動起來,對於該取消資質的企業絕不手軟,而一旦資質取消,地方政府「護犢子」的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其次,需要從國家和行業層面制定更加完善的關於汽車企業退出的頂層設計,退出的條件可以視產業發展的不同情況進行適當調整;第三,從長期發展來看,汽車產業的管理制度應當從「事前」逐漸轉變為「事中」和「事後」,而當這一轉變完成之後,汽車行業的準入制度也就沒必要繼續存在,一旦準入制度取消,「殭屍車企」的問題就有望得到徹底解決,一勞永逸。

王青也擔心,隨著國民經濟的換擋提速、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按照現有的發展方式繼續下去,可能還會出現更多的「殭屍車企」。他建議:「趁著當下,我們應當儘早解決汽車行業面臨的『殭屍車企』問題,並進一步推動開展體制機制的變革工作,否則等到『殭屍車企』成為汽車行業『頑疾』的時候,工作難度就會大大增加,也不利於汽車『強國夢』的實現。」

安慶衡建議,首先,要鼓勵大企業集團和優質企業伸出手,結合自身的發展規劃,量力而行,重組「殭屍企業」;其次,應當借鑑過去處理「殭屍企業」的成功經驗,通過盤活「殭屍企業」來降低成本、快速建設新企業;第三,行業需全面清理,分門別類,制定調整處理方案,確定時間進度,爭取取得成效。「只有加大產業重組力度、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取消生產資質買賣、限制政府財政託底、刺激企業戰略重組,才能全面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安慶衡說。

評論:莫讓「殭屍車企」拖後腿

一邊是亟需擴充產能的優勢車企,另一邊是無以為繼等待退市的「殭屍車企」,如果後者正好位於前者想要開展新產能布局的地區,且各方麵條件都符合要求,雙方的兼併重組就顯得水到渠成。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警惕的是,莫讓「殭屍車企」拖了優勢企業的「後腿」,這樣非但沒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反而會讓本來競爭力較強的企業背上沉重的「包袱」,與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初衷也就背道而馳了。

什麼情況下會出現「拖後腿」的現象?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過度幹預,這一問題在汽車行業尤其嚴重。我國汽車企業多為國有企業,作為企業股權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政府常常會在「殭屍車企」的重組過程中加入其他條件,例如職工安置、促進地方經濟等,甚至給某些有意願進行重組的企業設門檻,平白增加了盤活「殭屍車企」的困難。

另一方面則是優勢企業對自身未能擁有足夠清醒和理性的認識。這一現象在跨國車企的併購中也屢見不鮮。由於自視過高,許下了一些超出能力範圍的承諾或收購了一些需要投入過多資金和人力的落後產能,得不償失的同時,還會影響到本來運轉順利的企業自身。

基於此,在整合重組「殭屍企業」時,地方政府應當制訂符合實際情況的清理流程,並儘量將主導權交給市場,同時大力改善企業的競爭和發展環境。優勢企業則應做好充分的調研工作,切忌因為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種支持而盲目擴張,信口開河。

來源: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殭屍車企」僵而不死 地方政府難辭其咎
    事實上,近兩年來,隨著汽車行業結構調整、優勝劣汰的速度加快,不僅造車新勢力,不少傳統車企也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然而,並不是所有落後產能都會被及時清退,不少企業仍是「僵而不死」。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背景下,為更快更好打通國內生產環節,建設完整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推動「殭屍企業」退市再度被提上了未來一段時間改革工作的重要日程。
  • 國5汽車庫存成災,車企為何不降價止損?車企: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而國六政策的實行,對汽車行業是一個嚴重的打擊,自從國六政策發布之後,汽車的寒冬就到了,許多汽車企業的庫存車都銷售不出去,央視也點名了一些車企,因為他們的汽車堆積的太多了。為了生存下去,許多汽車公司選擇去做新能源汽車。即使國六的政策已經發布,但是並沒有看見國五汽車的價格下跌。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汽車老闆不害怕國五的車一直賣不出去,從而有可能會導致公司的資金鍊斷裂,也有破產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 呼吸機讓人活,讓車企死
    [導讀]疫情當頭,車企還是轉戰口罩靠譜。疫情當頭,車企紛紛轉產醫用防護物資。比如上汽通用五菱——就是國民神車「五菱宏光」那一家車企,先是轉產了口罩。車企動念轉產呼吸機,一方面是疫情需要,另一方面也有些技術的考慮。兩大行業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都比較依賴電子和氣體力學。並且,汽車企業有強大的購買能力和遍布全球的供應鏈,能夠快速獲得所需要的零部件。核心的核心是,車企不停工,只要是機器在轉,工人就有工作,不至於大規模失業。至於是生產口罩、螺螄粉還是呼吸機,這不重要。
  • 「殭屍車」滿地是,為何車主寧願將車扔掉,也不願拉去報廢?
    "殭屍車"滿地是,為何車主寧願將車扔掉,也不願拉去報廢?,若是將車開去報廢還能拿到相應的回報,但是為何車主寧願將車扔掉,也不願拉去報廢呢?,我們把他們統稱為殭屍車,這些殭屍車不僅消耗了眾多的公共資源,並且影響市容,為何車主都不願意去將車作報廢處理呢?
  • 為何2020年日系車企在華銷量會大幅增長?
    2020年,國內車市遭遇疫情影響的低迷,即使如此,日系車在華銷量卻出現了大幅增長,部分品牌甚至出現了退出中國市場或倒閉關門,為何大部分日系車在華銷量卻能反其道而行,出現大幅增長?
  • 為何車企不說摩託車發動機技術,卻常說電噴系統?老摩友說了實話
    為何車企不說摩託車發動機技術,卻常說電噴系統?老摩友說了實話大家都知道,摩託車和汽車都屬於機動車,而汽車最重要的就是發動機技術,現在的汽車在做宣傳時,都會在發動機方面大作文章,但讓人不理解的是,摩託車車企在宣傳的時候並非如此,大多數的車企宣傳的並不是發動機的技術,而是電噴系統,這讓人很不理解,難道電噴系統比發動機的技術更為重要嗎?
  • 「透明A柱」能解決盲區問題,為何沒車企用?網友:都精著呢!
    「透明A柱」能解決盲區問題,為何沒車企用?網友:都精著呢!對於開車這件事情,在新手的眼裡面開車很難,在路上行駛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最關鍵的是還要時刻提防著那些肆意行駛的非機動車。透明A柱其實就是利用攝像頭檢測A柱盲區內的情況,然後顯示到車內A柱的顯示屏上面,這樣車主們就能夠清楚的看到A柱盲區內飾怎樣的一個畫面!這個想法其實是很不錯的,但是到現在卻沒有一個車企願意這個幹!A柱盲區被解決了車主們開車時候的自信會更大,但是為什麼就沒有車企願意這麼幹呢?
  • 嵐圖、智己、長城SL頻出……為何傳統車企搶著當新勢力?
    為何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還有如此多的傳統車企搶著當新勢力? 而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車市中發展壯大的車企們各個最不缺乏的就是實力和信心,誰都以為自己一定是那個能走到最後,摘取革命果實的勝利者,如此一來,大規模入局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便是門檻,在前幾年市場初遇寒冬之時,業內對於造車門檻的想像是很高的。比如蔚來CEO李斌就曾說過,沒有200億別來談造車。
  • 車企接連退賽,電動方程式為何等了個寂寞?
    然而,6年過去了,一陣大紅大紫之後,FE卻在近日遭遇了尷尬的一幕:重磅車企毫無預兆地接連宣布退賽,FE正失去其堅定的支持者,寒流似乎正在襲來。12月1日,最早一批加入該賽事的奧迪突然宣布,其將於明年年底前退出FE,轉而將專注於達喀爾耐力賽,並回歸勒芒。
  • 美國電影將拉登設定成不死殭屍 發動「殭屍恐怖戰」(圖)
    拉登的不死殭屍形象(資料圖)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9日報導,在電影界,現實是毫無意義的。美國一家電影製片公司決定將恐怖大亨賓·拉登(Osama bin Laden)從海底墓地中「喚醒」,讓他領導不死殭屍組成的恐怖軍團繼續對美國發動恐怖襲擊。 這部電影的製片人基南·格裡芬(Kynan Griffin)說,早在拉登2011年5月份被美軍海豹突擊隊擊斃前,他們就已經寫好了劇本,而現在拉登的死亡將為這部電影增色不少。製片商向殭屍迷們承諾,影片中將有大量血腥場面,包括爆頭等。
  • 中國車企逆勢出海底氣何在
    在疫情下的逐鹿全球之旅中,中國車企為何仍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全球化的思維、全球化的布局已經開始見到成效。  如果說,一二十年前的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實力仍然參差不齊,競爭力不強,產品缺乏認可度,缺少出口規劃,導致「走出去」只能停留在雄心抱負嘗試階段,那麼如今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 精彩,原來車企也講究品牌大作戰!
    「雙車戰略」代表品牌:本田、豐田不少外資車企都會和兩家自主車企合資,比如說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就是本田在國內的兩家合資公司。拿本田舉例,「雙車戰略」的意思就是同一款車既在東本賣,也會在廣本賣。比如東本的CR-V和廣本的皓影;東本的UR-V和冠道等等,都是我們所說的同一款車的代表。
  • 植物大戰殭屍2:盤點擁有不死身的殭屍,想要通關,必須越過它們
    植物大戰殭屍2:盤點擁有不死身的殭屍,想要通關,必須越過它們玩植物大戰殭屍也有些年頭了,對於植物和殭屍之間的戰鬥,那種宿命之間的戰鬥,讓人非常的感觸。對於遊戲開發者,他肯定是會平衡遊戲,殭屍強植物強,這樣才能夠使玩家更好的擁有遊戲體驗感。
  • 想證明厲害,卻不幸「翻車」,車企: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雖然時間已經進入了2020年,可是館長的心依舊停留在2019年,因為過去的一年裡,汽車圈發生了很多很多很尷尬的瞬間,可是即使「顏面掃地」,也要像這些車企一樣,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笑對生活,笑看未來呀。
  • 「殭屍車企」吉林通田欲復活 1.43億元掛牌轉讓100%股權
    「(吉林通田)有造車資質,之所以把股權拿出來轉讓是因為目前公司已經沒能力開展生產了。」對於吉林通田股權的本次轉讓,吉林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有關負責人3月25日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本次股權轉讓的出讓方均為吉林新北,而吉林新北是位於吉林開發區的吉林市屬國企。
  • 莫讓「殭屍車」成為安全隱患
    來自昨日《青城眼》專欄的消息說,萬豪長隆灣小區北門附近公共停車位上停放的幾輛「殭屍車」下面堆滿了雜物,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城管部門組織環衛工人及時進行了清理。【新聞連結】「殭屍車」,顧名思義,是指那些被車主長時間遺棄在某個地方的車輛。
  • 一拳超人:殭屍男正在突破限制器,他為何執著於變強?
    原作版的殭屍男跟著基諾斯博士前往了地下室,探尋限制器的秘密。在原作130話中,明顯可以看到殭屍男正在突破限制器,吐血是重傷的表現。雖然殭屍男被英雄們稱為不死之身,但恢復力存在極限,只需給殭屍男造成接近極限的創傷就能令其體驗瀕死。
  • 「不造車」背後 華為要扮演眾多車企轉型升級背後的巨人!
    原標題:「不造車」背後,華為要扮演眾多車企轉型升級背後的巨人!   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 複製大眾的自主車企,能否在印度逆襲鈴木?
    正如曾經車展上魏建軍說的一句話:「我們是死在國內,還是死在國外;走出去活的機會大,不走出去只能等死。」於是,便開啟了自主車企走向海外市場的新篇章。當然,作為一家汽車企業,任何行動之前一定經過了嚴謹的規劃與提前布局,而不是靠拍腦門想出來的。
  • 全球最大車企豐田為何在電動化大潮中徘徊不前?
    電動汽車被過度炒作,這無疑會直接導致車企的衰亡。另外,「禁售燃油車」政策,並沒有充分考慮到發電過程中的碳排放問題以及傳統車企向電動車企轉型的成本問題。目前豐田汽車的本土國度日本正在計劃在本世紀30年代中葉禁售燃油車,並且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基於此,豐田章男發表了以上看法。不得不說,面對全球市場鋪天蓋地的電動化大潮,豐田並沒有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