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眾號:叫阿伸的少年 )
最近,這座城市正身體力行的告知著大家,高溫的可怕之處。但凡有陽光的地方,就必定伴隨著灼熱,它的持久度和濃烈度,無一不在預示著一件不爭的事實:不宜出門。
其實於阿伸而言,不宜出門未必是壞事,正好有大把時光,可以用來做自己喜歡卻總是尋不到完整時間去做的事,比如觀影。
阿伸2019的觀影計劃是100部影片,截止今日,已經完成70部,從中選取部分予以分享。評分不在於高低,影片不存在好壞,只有自己喜歡與否。
導演,是作家是用鏡頭寫作的作家—— 謝晉
第70部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這部影片,必須要在夏日炎炎的午後,配上一杯冰鎮氣泡水,才最夠味。
因此,拖延症的我在錯過去年夏天的觀影季後,終於在今年夏天順利完成。
也許,今時今日再來談論它,熱度早已過去。然而優秀的影片,從來都不分時間早晚,只有觀影者是否準備好去欣賞它的心境。
1983年夏天,在義大利的一個鄉村小鎮,十七歲的少年和二十四歲的大學生相遇。
夏日淡淡憂傷又曖昧重重的氛圍,將兩個人的距離逐漸拉近,從而譜寫了一段人生中最難忘的美好記憶。
整部影片宛如一首辛波斯卡的詩歌,又或是一場藏匿於現代俗世中的烏託邦夢境,在這慵懶的夏日中,散發著迷人的,惆悵的,令人慾罷不能的氣息。
甜茶的演技,超乎我想像的優秀,他將那樣一個懵懂又充滿愛欲的少年,表現得極其敏感又自然。那些勾勾小手,拉拉衣角,眼神偷偷對視的小細節,幾乎已是常態。而桃子那段的演繹,則真真使我震驚不已。
然而,這部影片最最出彩之處不僅僅在於演員和景色,更在於導演上乘的審美力。
他的美術,運鏡,角度,光線,全部的全部,融合在一起,最終將這樣一副動人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
該影片是義大利風格派導演盧卡.瓜達尼諾的「愛與欲望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品,沿襲了他一貫的優雅細膩風格。在談到拍攝這部影片的過程時,導演曾如此說道
「 我和攝影導演薩永普·穆克迪普羅一同實驗,嘗試讓攝影這一媒介儘量低調。我們決定僅用一臺攝像機,只用一個鏡頭,並且用膠片攝影——我一貫用膠片。我們實驗了很多鏡頭,最後決定用35mm,和人眼最相近的一款。那兒沒有常規工具,因此我關注的不是構圖,而是攝像機前會發生什麼。攝像機就像一個人——一個稜鏡就像一隻眼睛,而不是拍電影時用的多隻眼睛。在我看來,那種親密感和力量非常驚人。我越來越覺得,限制越多,越能做得好。」
時常覺得,這個世界上,正因為有這些懂得美也願意創造和分享美的人,才能使我們在這狂亂又充滿浮躁的時代中,享受到為數不多的真正的美好。
在網上,曾看到有段影評說 「想談一場專屬八十年代的戀愛,交流是吃飯、彈琴、讀書、郊遊、寫小紙條,smartphone 不值得甜蜜愛情」
感觸頗深,共鳴如潮水般洶湧。
人人都愛現代的便捷,但是,卻漸漸喪失了愛情的神秘和柔情。
曾有人問導演,是如何理解片名的寓意,導演說
「 I think in love, when you call the other by your name, that means complete surrender. 」
而全片末尾處,當失落的少年回到家中,鬱鬱寡歡時,父親的一席話,更是將整部影片的立意拉升了一個臺階。
當我看完全片,喝完手中的氣泡水,摘下耳機時,窗外的知了依舊在不停的叫。
屬於我的夏天,正當時,而影片裡的夏天,卻永遠留在了心中。
第69部 《哪吒之魔童降世》
阿伸覺得,這部影片,必須要將情懷和作品分開論述才行。
從情懷而言,自從它上映之後,所有的社交平臺幾乎都被它刷屏,無數人振臂高呼國漫崛起。
餃子曾在接受採訪時說,等哪一天大家不再說國漫崛起的時候,才是國漫真正崛起之時。
言簡意賅,妥帖到位。
餃子是典型的八零後,因為從小熱愛動漫,最終棄醫從畫,踏上了動畫這條不歸路。
正如哪吒的主基調那樣 「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搬動不了,一生中能改變命運的機會不多」
餃子說 「 我們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
他曾有整整三年零八個月窩在家中做動畫,全靠母親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孤獨和未知經常充斥著他的內心,而當時,那些著名的動畫大師則成了他的精神力量,所以他覺得自己必須要更加努力,既是向大師致敬,又仿佛與大師同在。
最終那部反戰題材的作品《打,打個大西瓜》一舉成名,而在片末處,餃子列舉了長長的一大串致敬名單,包括宮崎駿,押井守,大友克洋,鳥山明等等。
如果說之前的餃子,一個人便是一個團隊,孤軍奮戰。那這次的哪吒,則是集結了全國的中堅力量。
有很多人拿它和《大聖歸來》做比較,認為它超越了前者,而餃子則謙虛的說,正是因為《大聖歸來》橫空出世,為國漫殺出了一條血路,才緩解了行業裡粗製濫造的風氣,從而造就了哪吒這部問鼎之作。
記得幾年前,阿伸曾看過一部國漫《大魚海棠》,當時便已經被深深驚豔到,以為國漫從那時起就已經抬頭挺胸,昂首向前了。然而這部影片在業內卻口碑相當一般,疑點重重,鑑於阿伸對國漫不甚了解,因此也不敢妄下評論。
今次的哪吒,在風格上雖然不是尋常路線,但是故事構思非常正面,並且動畫效果真的非常棒,作為國漫裡程碑式作品,確實相當成功。
然而,是的,情懷之後,便是作品本身了。
就阿伸個人而言,給予哪吒的分數是四顆星。
整部影片固然是好片,但是,如果沒有最後的大殺燃爆撐場,我依然會把它歸為 「不倫不類」。因為槽點真的很多,比如毫無笑點的方言,低俗的褲襠藏物,噁心的鼻涕解藥等等,這些如果能換種表達方式,豈不更好?
也許製作方也是希望能夠迎合大眾市場的口味,營造一些輕鬆有趣的氛圍。但是,依舊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觀點,市場,真的不是用來迎合的,而應該是引導的。倘若大家都為了顧全低級趣味的觀眾而在本身不錯的影片中插入不合時宜的片段,那犧牲的何止是真正的觀賞者,更是製作者本身的心血與熱情。
第54部 《阿飛正傳》
這是一部完全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影片。
年少時,以為王家衛拍的是文藝,成年後才明白,他拍的其實是人生。
而這部《阿飛正傳》,則是阿伸最愛的王家衛的作品。
全片每一個鏡頭,每一副畫面,每一句臺詞,甚至是演員的每一個眼神,每一次呼吸,全部都有著其寓意,完全沒有任何多餘之物,完全沒有。
王家衛的功力,可見一斑。
片中張國榮飾演的旭仔,由於從小缺失母愛,心中藏著很多隱忍和自卑,常常自喻「無根鳥」,一生只會停下來一次,那便是死時。
Leslie 的演繹,真真是迷人到無法直視。仿若多看他一眼,心便會跟著他走。在他面前,連當年帥氣逼人的劉德華,都相形失色。
林奕華曾如此評價張國榮,他說,如果梁朝偉因為不是同性戀而演了同性戀角色,得到了理所當然的認可。那張國榮是同性戀,卻一直在演異性戀,豈不是更應該獲獎呢。
最後,旭仔死在了仇人的槍下,沒有腳的鳥,終於落了地。
第47部 《推拿》
這是一個,有關一家盲人推拿診所的愛情故事。
正如柏林電影節影評人所言 「 婁燁此片,既沒有對中國社會的廉價影射,也並不簡單的把盲人闡釋為被壓抑的個體,他的智慧遠遠超越了這些解讀。他用其獨特的、極具通感的電影語言向我們表達了一個恆久的真理:無論看見還是看不見,愛情本身都不會被錯認。」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導演拍過盲人,然而只有婁燁是最別致最細膩的,也許,也因為是個人的偏愛吧,畢竟對於婁燁,這世間向來是褒貶不一。
阿伸對婁燁的愛,始於《春風沉醉的夜晚》。
第一次發現原來手持式攝像機所呈現出來的畫面和鏡頭感,放到完整的電影中去,竟是如此的真實又迷人。因此一發不可收拾,被婁燁的作品徹底徵服。
而這部《推拿》為了呈現出盲人視角,用了很多的虛焦鏡頭和碎片式剪輯,這些都讓阿伸愛到不行。
除此以外,婁燁的臺詞,也相當妙。
婁燁,是每個人的影單裡,都值得擁有的名字。
第39部 《何以為家》
法官問小男孩:你要告誰?
小男孩低垂著雙眼說:我的父母。
法官又問:為什麼要告你的父母?
小男孩輕聲說道:因為他們給予了我生命。
當全片以這樣的一場對話開場時,就註定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以偽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了敘利亞少年與家人為了逃離戰火紛飛的家鄉而流亡來到了黎巴嫩。然而這個地方,也並不比故土好到哪裡去。他們所要面對的,依然是貧窮和潦倒。
男孩贊恩是故事的主角,也是他的親身經歷,所以,他扮演的就是他自己,而且實名。
通篇他的眼神,除了憤怒和孤獨外,就是深深的絕望。那是一種,無論如何努力,都逃不開命運枷鎖的絕望。
其實整個故事中,並沒有任何一個壞人,有的只是愚昧無知和身不由己。
但是,又是誰,造就了這些悲劇呢?
當我看完影片走出影院時,抬頭看了看天空。真心的感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的人,生活在戰火中,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更無法決定自己的未來。而此時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珍惜當下的幸福。
影片不多,但全都是阿伸認為值得一看的作品。
如果你也愛電影,如果你也愛夏天,如果你也愛這明晃晃的陽光和藏在樹蔭裡的蟬鳴。
那就讓我們,趁著夏日尚存
將自己永遠的,留在這裡吧。
以上,陸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