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網絡直播迅速走紅,一些普通網民通過直播平臺成為「主播」。然而,色情、謠言、詐騙等亂象也隨之出現。4日,國家網信辦發布《網絡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將進一步促進網絡直播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公會」機制支撐主播「高收入」
23歲的小爽(化名)是天津一名在校學生。在租住的房間裡,小爽幾乎每天都有兩三小時坐在電腦前「直播」——她已是國內某知名網絡直播平臺的主播,小有名氣,粉絲接近10萬。
直播時,小爽坐在電腦前,說著自己近期的經歷,聊著粉絲們提起的話題。在聊天頁面,記者不時地看到有「火箭」「汽車」「鮮花」等圖標飛出——這是「粉絲」送的禮物,每個都是「真金白銀」。
「火箭最貴,一個1888元,汽車好像是100多元,遊艇幾百元。」小爽說,禮物決定著本次直播的收入,也直接影響到她的人氣。
小爽告訴記者,她有時也唱唱歌,有的「主播」還會跳跳舞。「直播其實就是『嘮嗑』,但要嘮得有趣,才能有人來」。她開始直播以來,月收入過萬元是很平常的,她所在平臺大「主播」月收入更加可觀。
那麼,支撐「主播」們「高收入」的,究竟是怎樣的運行機制呢?小爽說,平臺更像一個載體,真正支持「主播經濟」運行的機構是「公會」。
據介紹,「公會」是平臺下的二級組織,是「主播」「粉絲」等發起成立的,至少有10個「主播」才能成立一個「公會」。「公會」作用很大,一般「主播」在平臺註冊後,第一件事就是加入一個「公會」;「主播」也可以單幹,但很難聚集人氣,遇到問題也很難解決。
小爽說:「公會會根據每個『主播』的潛質,在起步階段等關鍵時刻幫『主播』刷禮物。這也是公開的秘密。」她介紹,一場直播的收入,「主播」賺35%,「公會」提成5%,剩下60%為平臺收入。此外,「公會」還要負責代收主播的個人所得稅,為20%。
禮物到位「想怎麼約就怎麼約」
記者調查了解到,雖然有一套運作機制,但支撐「主播」收入的是「粉絲」送來的錢,也存在不少隱憂。
一名「主播」告訴記者,目前所在平臺已出臺了直播業務表演者管理規定,並劃分了幾類嚴重違規行為和處理辦法。不過,「除了明顯挑逗等嚴重行為,大部分『擦邊球』即使被舉報後,公會也能幫助協調『解禁』」。她覺得,之前規定不夠嚴格或執行打折扣,讓很多真有才藝的「主播」得不到推薦和展示機會。
送禮粉絲與主播的關係也很微妙。小爽說,粉絲是需要維護的,誰都不想離開「金主」,他們通常都有主播的聯繫方式,但一旦線上的聯繫轉入線下就會很複雜。記者登錄了一家直播平臺,一位女主播大方地把微信號私信給包括記者在內的關注者,並公開表示,只要禮物到位「想怎麼約就怎麼約」。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據他調研,隨著線上對色情表演監管的強化,很多主播將違法行為逐漸轉入線下,很多主播會把刷禮物的觀眾建一個群,在群裡進行色情表演,甚至賣淫。「線上轉入線下危害極大,好多主播刷禮物的門檻並不高,100元左右,未成年人也有這個經濟能力,他們加入到不良信息充斥的群中,對成長極為不利。」
新規防止不良行為死灰復燃
事實上,網絡直播平臺「擦邊球」等各種亂象,也困擾著像小爽一樣的眾多參與者。很多「主播」希望相關部門能針對直播推出更為嚴格的規範。
網信辦4日出臺的新《規定》將於12月1日開始實行,其中對禁止傳播色情、暴力等違法違規信息、規範新聞信息直播、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作出要求。
《規定》發布後,國內許多直播平臺紛紛在官微發布聲明,表示將堅決支持和執行。不過,有「主播」告訴記者,今年來,雖然許多直播平臺都加強了自我審查和監管,但持續時間不長,一些打「擦邊球」的「主播」逐漸「死灰復燃」。
朱巍認為,《規定》中網絡直播服務使用者實名制、網絡直播發布者信用等級管理體系和「黑名單」制度的建立,將有效防止不良行為再度出現。「現在許多平臺對知名『主播』不敢管、不願管,是因為害怕管得嚴讓這些『主播』跳槽。有了信用體系和『黑名單』制度,『主播』一旦違法違規將無法繼續從事這個行業。這將有效防止『主播』要挾平臺,讓平臺和相關部門共同加強監管。」
此外,《規定》要求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和網絡直播發布者,在提供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時,都應當依法取得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資質,並設立總編輯。南開大學教授劉運峰說,這符合傳播學中的「把關人理論」,有利於控制不良信息的傳播。
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