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晚,洮陽鎮雙聯村文化廣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臨洮洮苑演藝公司「戲曲進鄉村」惠民演出走進了洮陽鎮雙聯村,為當地群眾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皮影戲。
表演中,皮影表演者在白色幕布後面操縱著皮影人物,臺前,戲曲表演者用細膩的唱腔述說著故事情節,一靜一動,皮影與戲曲完美結合,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完美演繹了《花亭相會》《二進宮》《三對面》等一個個經典故事,在光與影的變幻中讓群眾感受到了皮影藝術的魅力。
現場,群眾們目不轉睛地看著這些精美的皮影戲,時而歡呼熱烈,時而鴉雀無聲,大家還走進後臺觀看表演藝人們操作。老百姓們紛紛表示,很少有機會見到真正的皮影戲,這次演出讓他們在家門口飽了眼福和耳福。此次皮影戲走進雙聯,也讓老百姓近距離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了一次傳統文化的薰陶,促進了優秀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綻放。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裡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方叫皮猴戲、紙影戲等,它是我國明間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也是我國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
皮影戲也是臨洮古老的傳統戲曲之一,歷史久遠,明代早期就已興起。清末明初,臨洮皮影藝術發展到鼎盛時期。如今,臨洮有辛店鎮白楊皮影、連兒灣鄉趙家班、站灘鄉車家班三支劇團,演繹風格各有千秋。
臨洮皮影戲於2011年成功申報為甘肅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幫古稀老人、幾件簡陋的樂器、一箱子斑駁的玩偶——曾經家喻戶曉的臨洮皮影,就在這方寸之間演繹著屬於自己的芳華。
夜晚,皮影戲臺架上恍惚而溫暖的黃色光影前,觀眾們席地而坐。鼓聲鏗鏘有力,唱腔抑揚頓挫,幕布上舞動的精靈正演繹著一番古老的故事。
歷史早已逝去,記憶也逐漸斑駁,這殘留古韻的臨洮皮影戲卻如一壇老酒,歷久彌新,韻味悠長。
洮陽鎮|劉雪梅
編輯|毛麗娜
責編|趙建民 楊 陽
編審|譚明強
總編|邊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