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西博望遠鏡正式「退役」,人類為探測太空有多努力?

2020-12-10 手機鳳凰網

今年可以說是中國的天文大年,先是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奔赴火星,再是現在嫦娥五號登月器已經成功完成月球採樣後順利升空,並且第一次將五星紅旗在月面上成功展開。

同一時間,位於加勒比地區波多黎各的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則陸續坍塌,直到12月1日,望遠鏡懸掛的接收設備平臺當天墜落並砸毀瞭望遠鏡反射盤表面。這使得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徹底失去了維修的價值,只能宣布徹底「退役」。

毋庸置疑,中國的太空探索的步伐正在加速,但我們與美國的太空探索的實力還有相當長的差距。要知道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早在1963年建成,運行將近60年,直到2016年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建成,它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

最重要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在人類的外太空的天文探測上面也有眾多貢獻。借著阿雷西博的「隕落」,我們就來盤點下人類在天文探索上的種種努力和成就吧。

阿雷西博:宇宙探測站和地球信號塔

阿雷西博望遠鏡地處大西洋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群島之中,距離美國本土2000公裡。阿雷西博不同於之前其他任何望遠鏡之處在於它是按照當地自然地貌改造而成的。工程師利用當地自然形成的一個碗狀的石灰巖地形,建造出的一個直徑為305米的射電望遠鏡,遠遠超出當時最大口徑不超過100米的人造望遠鏡天文臺。

可以說,我國貴州黔南州平塘縣的「天眼」射電望遠鏡也借鑑了類似的工程方法,這樣可以減少工程施工量,也能進行很好的排水。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出現,成為與自然景觀結合而成的天文學工程典範,同時也是人類天文學觀測技術上的一個高峰。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不同於普通望遠鏡只接收可見光,它可以接受可見光之外的輻射波,比如宇宙星空發射到地球的射電波,天文學家可以藉此觀測那些肉眼看不見的低溫目標或者瀰漫在宇宙中的星際氣體。人類通過這種特殊金屬結構的望遠鏡來接收信號後,經過處理,就可以呈現出宇宙的實際影像。

2016年之前,作為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可謂功勳卓著。1964年,投入使用不久的阿雷西博在對水星進行觀測後,將水星的自轉時間確定為59天,而非此前認為的88天。

不久之後,阿雷西博又在蟹狀星雲的中心發現了一顆隱藏的脈衝星,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死亡之後的遺蹟,它的存在顛覆了當時科學家對於物質狀態的傳統理解。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中子星存在的確鑿證據,為天文學對恆星的生命演化過程的認識補齊了最後一塊拼圖。在此基礎上,有天文學家通過阿雷西博再次發現兩顆相互繞轉的中子星,他們還通過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

此後,阿雷西博望遠鏡經過升級改造,從原本的金屬網骨架添加了38000塊可以獨立調整的鋁板,大幅提高了觀測精度,將無線電信號的波段從500兆赫提升到了5000兆赫。

此後,阿雷西博望遠鏡的探索能力更為驚人。在1990年,阿雷西博在太陽系外發現一顆新的脈衝星,並且確認脈衝星附近有三顆環繞它的行星,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太陽系外的行星,這意味著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那麼人類可能並不孤獨。這一發現也讓研究者獲得了諾貝爾獎。

從太陽系小天體到遙遠的太空深處的脈衝星,阿雷西博獲得了眾多的「人類第一次發現」。而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另外一大貢獻就是對於外星文明探索作出的努力。

(阿雷西博信息)

為了跟外星文明取得聯繫,1974年,阿雷西博望遠鏡向球狀星團M13發射了一系列二進位代碼信息,期望可以被潛在的外星文明接收到。這一組二維碼信息包含了數字、人類DNA結構、人體形態、太陽繫結構和阿雷西博望遠鏡本身信息,可謂是全方面暴露了地球和人類的最重要信息,如果真的有外星文明接收到這一信息,按照大劉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則」,那麼很可能某一天我們地球就被外星文明接手了。

同樣,阿雷西博望遠鏡也在長時間檢測這樣的信號,試圖搜尋地外生命存在的跡象。因為我們相信如果宇宙中存在高等級智慧生命,它們也會發射出可破解的無線電信號。但我們至今也沒有接收到這樣的信號,可能這是人類太過年輕和天真?

作為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非常具有科幻電影的鏡頭感,還曾參與《007黃金眼》、《接觸》、《X檔案》等熱門影視劇的拍攝,可謂是發展了一份副業。但阿雷西博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作為天文愛好者的科普中心,增進公眾對天文科學的興趣。

不過,從2010年之後,進入天命之年的阿雷西博開始出現各種狀況,而因為日常檢修和維護的費用常常無法及時到位,致使阿雷西博望遠鏡無法得到妥善修繕。而最近這幾年又因為颶風等熱帶風暴的劇烈破壞,使得阿雷西博的支撐鋼纜在今年最終不堪重負,與整個觀測平臺一起坍塌。

未來,阿雷西博想要重獲新生的方法只有重建一項,但高昂的建設成本可能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接下來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仰望星空,我們對宇宙的探測從未停止

人類對宇宙星空的好奇,應該是從數十萬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面對浩瀚星空,遠古人類很難不幻想太陽、月亮和星辰與自己生活的世界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決定著自己和族群的禍福興衰。

在人類眾多文明的文獻記載中,早已有了對於星空的記錄,如那個消失的瑪雅文明記錄下的星盤,古希臘的星表記錄下上千顆恆星,而我國古代記錄星空的文獻《星經》也記錄了數百顆恆星的相互位置。

在發明天文望遠鏡之前,可以說對星空的觀測全憑人類肉眼,所幸當時地球上也沒有太多的光汙染,人類在夜晚也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觀測天象成為很多人的愛好,但很少人能把其作為一生的事業。

生於十六世紀丹麥的第谷·布拉赫是最後一位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位用肉眼觀測星空的天文學家,他編制的恆星表非常的準確詳盡,對於推翻地心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成為近代天文學的最重要開創者,他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來觀測天體,從而發現了凹凸不平的地球表面,又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土星的光環、太陽黑子以及銀河的組成等。

在第谷的觀測數據的基礎上,克卜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使得人類開始真正為宇宙立法。隨後在牛頓的天才發現下,用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天體運動的的數學原因。

但隨著更多天文觀測數據的出現,更多的宇宙現象亟待解釋,比如,星近日點進動、光線在引力場中的彎曲、光譜的引力紅移、引力透鏡等,並不能完全用牛頓力學解釋,直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再一次為牛頓的天體物理學做出了修正。但是廣義相對論提出的更多理論則又需要進一步的觀測去證實,這就離不開人類此後興建的一座座天文望遠鏡的功勞了。

二戰之後,大型天文望遠鏡開始建設。1946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開始建造直徑66.5米的固定拋物面射電望遠鏡。1957年10月,英國的Lovell射電望遠鏡也投入使用,直徑達到76米。最初用於跟蹤運載火箭,後來在美國和俄羅斯早期的航天探測中發揮作用。

到了60年代﹐美國建成了國立射電天文臺的42.7米射電望遠鏡,加拿大建成46米射電望遠鏡﹑澳大利亞建成了64米的Parkes射電望遠鏡,這三座都是全可轉拋物面射電望遠鏡。

1963年建成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是這一波望遠鏡建設的最高峰。

在上世紀60年代,通過觀測發現了強引力天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黑洞等天文學現象,廣義相對論的一系列猜想才被陸續證實。

1962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賴爾利用幹涉的原理,發明了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大大提高了射電望遠鏡的解析度,其特點是用相隔兩地的兩架射電望遠鏡來接收同一天體的無線電波進行協同幹涉。

80年代以後,發展望遠鏡天線陣成為一種新趨勢,歐洲的VLBI網(EVN),美國的VLBA陣(一個跨距8000公裡,由10臺分布全美國的口徑25米射電望遠鏡組成的望遠鏡陣列),日本的VSOP相繼投入使用。這是新一代射電望遠鏡的代表,它們在靈敏度、解析度和觀測波段上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望遠鏡。

目前射電天文學領域已經廣泛應用長基線的幹涉技術,將遍布全球的射電望遠鏡綜合起來,獲得了等效口徑相當於地球直徑量級的射電望遠鏡。

2008年,科學家們終於建立了一個橫跨四大洲的射電望遠鏡陣,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也參加了這一項目。

目前正在建成的地球上最大射電望遠鏡陣是多國一起建設的平方千米陣列巨型射電望遠鏡陣(SKA),將被用於探索引力波和暗能量,或在極端條件下測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在2016年,美國科學家通過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兩處LIGO探測器首次發現兩個黑洞合併後發出的引力波信號,至此才為廣義相對論補足了最後一塊「待驗證」的拼圖。

現在,天文探測的重心轉向中國。2016年,我國貴州喀斯特窪地建成的口徑500米的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能夠接收110億光年外的微弱信號。FAST的建成至少領先全球天文界20到30年。

「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太空探測的最純粹動機

實際上,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只是人類探索宇宙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我們還有發射到外太空的空間望遠鏡和空間探測器。

世界上最著名的太空望遠鏡是1990年發射升空的哈勃空間光學望遠鏡,由於在地球大氣層之上,不受大氣影響,成為彌補地面望遠鏡觀測局限的最重要的天文觀測儀器。

為了讓哈勃望遠鏡上天,美國的國家科學院從1962年就將空間望遠鏡列入了太空計劃,此後經過長期的技術準備和在資金上面的博弈,才在1978年正式立項設計,又經過了多年的光學鏡片的技術突破和預算的持續膨脹,終於在1990年成功發射並投入使用,此後又經過了高成本的數次維修。

從哈勃望遠鏡的原始預算4億美元,到最終花費的25億美元,到後面的高額維修開銷,我們不禁要感慨,人類要為何要花費如此高昂的代價去探索太空。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主要任務是探測宇宙深空,解開宇宙起源之謎,了解太陽系、銀河系和其他星系的演變過程。現在哈勃證明了黑洞的普遍存在,探索了宇宙早期的「原始星系」,搞清楚了早期恆星的形成過程、對獵戶幸運的年輕恆星的許多塵埃碟進行了探測,發行了木星衛星上存在氧氣等等。

2019年5月,科學家利用哈勃望遠鏡做成了最新的宇宙照片——「哈勃遺產場」,這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宇宙圖譜,由哈勃在16年間拍攝的7500張星空照片拼接而成,包含約265000個星系,其中有些已至少133億歲「高齡」,我們人類將深入了解更早的宇宙歷史。

至此,我們看到人類花費巨資進行太空探測,除了有一些出於大國科技博弈的國力競爭以及所謂科技帶來的實用技術發明的考慮,最根本也最純粹的動機就是對宇宙起源和宇宙深處秘密的探索。

「宇宙從哪裡來」和「我們從哪裡來」成為作為宇宙中目前已知(自知)的高級文明存在的人類必須要追尋的問題。

我們只有不斷向宇宙更早之時和更深之處進行探索,探尋可能合適人類生存的行星或者有高級文明可能存在的星系,可能是我們這個孤獨的宇宙觀測者無法擺脫的宿命。

相關焦點

  • 天文學界的遺憾、人類的損失:阿雷西博望遠鏡塌了!
    作為功勳卓著的巨型科學設備,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為何以這樣慘烈的方式終結了使命?美國的修復工作出了什麼問題?人類通過阿雷西博發現了哪些宇宙奧秘?與光學望遠鏡不同,射電望遠鏡不是用來觀測可見光波段,而是用來觀測波長更長的無線電波,用於接收太空中各種各樣的信號,尤其是一些更微弱的信號。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垮塌是天文學界無法估量的損失,這臺望遠鏡的某些功能是其他望遠鏡無法替代的。
  • 老二已死,獨留中國最大的FAST望遠鏡!帶你了解阿雷西博的輝煌
    阿雷西博無疑是SETI的主角,持續為地球敞開太空大門。太空雷達我們熟悉的雷達通常安裝在軍事設施、機場與氣象局,探測對象也不會離太遠。有沒有想過雷達發射的信號可打到太空?阿雷西博正有這個能力,讓科學家多年來靠它探測可能對地球有危害的「近地天體」。
  • 最後的輓歌:阿雷西博望遠鏡報廢,宇宙探索黃金時代亦遠去了
    對許多人來說,阿雷西博不僅是世界第二大射電望遠鏡,也不僅是我們探索描摹宇宙以尋找外星生命的關鍵工具——它更是過去50年間天文學、科學甚至人類成就的標誌性紀念碑。現在,喪鐘為它而鳴。阿雷西博的退役標誌著曾一度輝煌的科學調查和太空探索日漸式微,這類活動由類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公共組織進行。這些組織的預算不斷縮水,對此它們一籌莫展。作為這架巨型望遠鏡的所有者,該組織宣布將其報廢。
  • 阿雷西博望遠鏡退役後 全球天文學家把希望放在了中國天眼上
    11月美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被官方宣布放棄,不得不提前退役,並最終在本月初倒塌,全球的大型射電望遠鏡要看中國的天眼了。阿雷西博... 11月美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被官方宣布放棄,不得不提前退役,並最終在本月初倒塌,全球的大型射電望遠鏡要看中國的「天眼」了。
  • 阿雷西博望遠鏡落寞,地球兩隻眼睛,現在僅剩中國天眼!
    阿雷西博望遠鏡坍塌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建成於1963年直徑高達305米,整個平面是由18根電纜支撐而成,可以幫助它接收來自於太空的信號,在中國天眼正式建成之前,它是全世界單孔徑最大的望遠鏡,在多個領域中,它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雷達,天文學,大氣科學等等。
  • 阿雷西博望遠鏡坍塌,地球兩隻眼睛僅剩中國天眼!
    ,在中國天眼正式建成之前,它是全世界單孔徑最大的望遠鏡,在多個領域中,它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雷達,天文學,大氣科學等等。,1974年,還代表人類向宇宙當中發射了一條信息,它的目的地是地球25,000光年之外的m13星團。
  • 【科普君】「中國天眼」FAST與阿雷西博:探索宇宙之路漫漫
    1964年,投入使用不久的阿雷西博在對水星進行觀測後,將水星的自轉時間確定為59天,打破了此前88天的錯誤認知。 不久之後,人類通過阿雷西博在蟹狀星雲的中心發現了一顆隱藏的脈衝星,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中子星存在的確鑿證據,為天文學對恆星的生命演化過程的認識補齊了最後一塊拼圖。
  • 阿雷西博望遠鏡塌了,「凝視」宇宙的故事還在繼續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和阿雷西博同屬於射電望遠鏡,二者有何異同?阿雷西博曾向宇宙發出信號,會收到回音嗎?早已預見的一場坍塌遭受過地震和颶風,經歷過搖晃和動蕩,直徑為305米的大型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久經沙場」,卻終究還是在一夜之間倒下了。
  • 阿雷西博望遠鏡倒塌,部分天文觀測希望將寄托在「中國天眼」
    後者從1963年落成至今已服役57年,並在天文學領域有過諸多貢獻。 由於射電望遠鏡觀測的是比可見光更長、人眼無法看到的無線電波,因此常被用於脈衝星的觀測。事實上,正是阿雷西博望遠鏡發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脈衝雙星系統(1974年),以及第一個毫秒脈衝星(1982年),證明了中子星的存在。
  • 阿雷西博望遠鏡:聆聽與吶喊者終逝去
    阿雷西博望遠鏡全景|Wikipedia曾經的「天眼」落得這樣的結局實在讓人唏噓,在阿雷西博服役的57年間,它為人類作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於是,為了能夠觀察太空,阿雷西博迎來了多次升級。金星的大氣層由厚厚的雲層組成,用普通的望遠鏡望上去只能看到一團黃色,阿雷西博望遠鏡具有發射電磁波的功能,得到了金星的地形圖。它還發現了水星兩極的隕石坑的永久陰影裡含有水。但是阿雷西博最著名的兩個成就,一個是SETI探索外星人計劃,一個是阿雷西博信息。前一個是接受外太空信號,探索外星生物,這裡它是一位聆聽者;後一個是向外太空發送人類信息,這裡它是一位吶喊者。
  • 美國「天眼」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退役前坍塌 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
    事實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已打算在11月關閉已到退役年限的阿雷西博望遠鏡,沒想到,拆除計劃還沒開始,它已坍塌。關閉的消息宣布後,曾有3.5萬人參與了網絡籤名活動,請求拯救天文臺。阿雷西博望遠鏡是波多黎各的驕傲,它給當地帶來過科技榮耀和旅遊業的發展。它的坍塌不僅使當地失去一顆「搖錢樹」,更是世界天文學界的巨大損失。
  • 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塌了,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一夜之間,曾在人類天文探索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一筆,被譽為地球「兩大眼睛」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塌了。多次「受傷」,阿雷西博望遠鏡「命運多舛」阿雷西博望遠鏡於1963年落成,整座望遠鏡由底層直徑305米的接收盤面,以及懸掛於此之上,重達900噸的接收平臺組成。三個鋼筋混凝土高塔拉撐的18根電纜,幫助接收平臺懸吊在盤面之上。中國的FAST落成之前,阿雷西博望遠鏡是全世界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在電波天文學、大氣科學和雷達天文學等領域內有著重要的研究作用。
  • 阿雷西博望遠鏡塌了,世界僅剩我國「天眼」,科學界內新星!
    射電望遠鏡坍塌早在2000年11月19日,美國向外宣布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已經退役了,正準備拆除,拆除的原因是因為技術學家已經發現,有兩根鋼絲繩出現斷裂,如果再不拆除的話,很有可能會面臨隨時坍塌的情況,沒想到距離官宣才11天的時間,它便出現了坍塌的情況,就連周圍地區受到了嚴重損傷,和世界第一的風範大不相同,幸運的是沒有任何人員傷亡
  • 阿雷西博望遠鏡報廢致美國地外生命探索能力下降 中國目前佔優勢
    作者: 伊利亞 貢恰羅夫 世界上最大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將報廢退役的消息震驚了科學界。中國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黃永鋒認為,圍繞阿雷西博望遠鏡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是「對中國學者發出的提醒」。
  • 呼喚異星文明的電波停下了 阿雷西博的前世今生
    阿雷西博獨特強大的雷達不僅繪製了行星地圖,幫助引導了旅行者探測器觸及太陽系邊緣,在探測我們星球上層大氣,尋找外星智慧,深入了解脈衝星的過程中,它也像星空之中的燈塔一樣有節奏地傳遞著無線電信號,探索著星際間遙不可及的黑暗區域。  阿雷西博望遠鏡是在電氣工程系的威廉·戈登教授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倡議建造的。
  • 美國天眼正式退役,中國天眼成了唯一的一隻天眼
    還是觀看星空的天文望眼鏡,亦或者是科技館那個大大的射電望遠鏡呢?或許說到望眼鏡,我們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由透鏡或者是反射鏡組成的,但是今天我們要聊的是探測天體射電輻射的設備,就是射電望遠鏡。它的形狀和普通的望遠鏡不同,它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通常由天線、接收機和終端設備3部分構成。
  •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垮塌受關注
    近日,位於美屬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射電望遠鏡因結構失控而垮塌,引發多方關注。
  •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垮塌為何受關注
    近日,位於美屬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射電望遠鏡因結構失控而垮塌,引發多方關注。此前,負責管理該望遠鏡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宣布,阿雷西博望遠鏡將退役,並以可控方式拆除。阿雷西博望遠鏡建成於1963年,口徑305米,曾是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 一夜之間,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塌了,美專家:現在只能依靠中國
    儀器接收平臺坍塌後的阿雷西博望遠鏡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2日報導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周二正式聲明,在1日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望遠鏡塌了。值得注意的是,它還曾向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球狀星團M13發送了一串信號,包括人類DNA的化學元素序號和結構、人類外形和太陽系信息等。現在看來幸好能量太微弱,沒有恆星級的發射功率,不容易被接收。「阿雷西博信息」
  • 【原創】別了「射電之王」阿雷西博 全球只剩中國一隻「天眼」
    阿雷西博被譽為地球「兩大眼睛」之一,此番提前退役,世界上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有「射電之王」之稱,建成於1963年,鏡面直徑305米,深度51米,佔地面積81000平方米,在FAST望遠鏡建成之前一直世界上最大的單碟射電望遠鏡,主要研究射電天文學、大氣科學和雷達天文學。  回望57 年的服役歷程,阿雷西博可以說是戰功顯赫,為人類探索宇宙做出了重大貢獻。1962年,阿雷西博重新測定水星了自轉周期為5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