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11月27日電 這是湖南大學很受歡迎的一門選修課程,選課全靠「搶」,很多搶不上課的學生,還會去「蹭課」「旁聽」。這也是一門教會學生如何去實踐創業夢想的課程,你見過期中考試題目是「100元如何啟動一個項目」的課程嗎?在這門課的幫助下,很多學生走向了「創業創新」大路,實現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
近日,這門《創業基礎》(社會創業)課程獲得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獎項。該課程負責人、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老師汪忠期望通過這門課程能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業教育模式複製到更多高校,讓學生普遍接受系統的教育和訓練,加速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的創新創業生力軍。
有想法,不知如何實現,有熱情,不知從何入手。很多大學生在剛開始創新創業的時候,都是這樣的「小白」「萌新」。《創業基礎》(社會創業)課程就像是一盞燈,替每一個對創業創新事業有興趣的同學照亮前方的路。
這門課程集結了曾德明、李家華、陳立勇、劉韜等多名「大咖」老師,是一門知行合一的課程,這一點,根據課程的考試要求就能看出來:期中考試,主要考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學生們自由組建小組,每組利用100元的啟動資金,進行「創業試水」。
選修過《創業基礎》(社會創業)的工商管理學院學生唐朝陽,從大學生本身的需求出發,完成了一份漂亮的「期中考卷」:他和小組啟動的創業項目是「10天突破英語6級的複習資料」,唐朝陽和小夥伴們找到學生中的「英語高分學霸」,整理了5000份英語6級備考複習資料,免費發放給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的考級學生。那麼如何掙錢呢?他們在複習資料的重要位置預留了兩個廣告位:一個廣告位留給列印資料的列印社,另一個廣告位則留給願意做廣告的商家。這樣幾乎0成本的「啟動」,短短時間為小組帶來了收入近5000元。
「如果資料收費,會增加推廣難度,但把成本算出來以後,採用廣告的方式適當收費,可謂兩全其美。」唐朝陽說,期中考試的創業成果展示會上,該項目獲得了其他團隊及老師們的一致認同。如今已經順利畢業的唐朝陽,抓住網際網路直播熱潮,帶領團隊創業,已成為B站知名up主。
期中考試側重考核實踐,期末考試則更加重視商學理論知識的運用。課程會要求學生們具體模擬創辦一個小企業、一個非營利組織或者設計一項志願公益活動,寫出相關的創業計劃書,並製作PPT 進行展示。「這門課的成績不是考出來的,是實踐出來的。」有同學如此評價。
線上線下教學,拓展學習的寬度和深度
《創業基礎》(社會創業)之所以能夠獲得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大獎,更重要的是它創新了教學模式。從前,大部分課程都是在線下課程,一間教室,容納幾十名學生,更多想學習、了解相關知識的學生,如果沒有「搶到課」,很難有機會進行系統性學習。近年來線上學習課程興起,在線學習能夠突破學生的時間空間限制,讓大家實現個性化學習。
《創業基礎》(社會創業)則將線上、線下課程結合起來,線上教學鼓勵學生們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拓展了學習的寬度和廣度;線下教學則通過面對面交流討論、走出課堂深入實踐的形式,教會學生們如何學以致用,拓展了學習的深度。
32個學時中,有26個線上課時,包括微課程、輔導課程視頻、創業公開課視頻、討論論壇、案例庫、創業資訊、創業性格測試等內容;6個線下課時,包括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SIT)、素質拓展與公益志願活動、創業實踐、社會組織和企業等,讓學生和導師通過交流互動,深化對課程的理解。除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以外,課程還會帶領學生們走出課堂,深入實踐,開展一系列線下活動,比如參觀創新平臺、參加投資峰會、實戰創業沙龍、聆聽創業大師講座等。
2014年,湖南大學在慕課APP上推出《創業基礎》(社會創業)課程,數據顯示,自課程開設以來,學生真實上線學習率超過91%,對微課程的熱評12000多條,課程視頻學習已超過20萬人次。很多選修的學員在課程下留言:「超出預期,學習到了很多知識,謝謝這門課程」。「通過對這門課程的系統學習,已經找準了創業的方向!」「創業中,很多疑惑的地方、覺得難解決的問題,聽了課之後豁然開朗」……
除了登陸在線教育平臺,湖南大學依託《創業基礎》(社會創業)課程創辦的虛擬創業學院已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廣西財經學院、北師大珠海分校、湘潭大學等多所高校深度合作,將虛擬創業學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業教育模式進行複製,成功為校外4000 餘學生開課。
公益創業雙贏,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
《創業基礎》(社會創業)課程中,老師們花了很多精力在學生們心中播撒「公益創業」的種子。公益與創業,兩個看上去完全「矛盾」的事物,能否結合在一起?老師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公益創業,也叫社會創業,並不是說讓大家不贏利,而是在贏利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責任和公共利益的創業活動,它兼顧了個人和社會環境的關係、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
由汪忠老師主導創立的「滴水恩公益創業協會」,是湖南大學公益創業教育探索中的重要一步。滴水恩的骨幹成員蘇錦山,在大三時參與的公益創業競賽項目——「滴水恩大學公益創業孵化有限公司」獲得了全國「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金獎,大四時他還成立並運作了滴水恩創業孵化有限公司。
運營至今,「滴水恩公益創業協會」已形成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授人以業—授人以智的完整模式:「授人以魚,創建了滴水恩公益基金、桐城關愛女孩網等基金項目,以公益助學的形式幫助寒門學子、弱勢群體更好改變命運;授人以漁,是通過搭建滴水恩公益實踐等平臺,集聚更多創業創新力量;授人以業,是為大學生公益創業團隊提供課程培訓、賽事指導、運營指導、基金支持,幫助更多學生找準事業方向;授人以智,主要是指教學研究方面,已創立『中國公益創業研究中心』,開展公益創業理論研究和O2O公益創業課程教學。」
整個公益創業,已經形成了既有輸血也有造血的良性「內循環」:公益基金扶助學子;公益創業研究中心輸出公益創業人才;人才在公益實踐平臺鍛鍊實踐技能;而孵化項目後,會用盈利的 5% 回饋公益基金。目前,「授人以魚」累計幫助8000餘名寒門學子;「授人以漁」開展1500餘場公益創業活動;「授人以業」累計培育100餘個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授人以智」累計出版10餘本公益創業相關教材。
正如課程在慕課APP上的簡介中所言:「本課程致力於轉變狹隘的商業創業者培養理念,將立德樹人、社會責任、綠色創業、社會使命等理念嵌入到原有的創業教育內容中」,對於很多學過《創業基礎》(社會創業)的學生而言,這不僅僅是一門教會他們如何去創業創新的課程,更告訴他們什麼才是真正好的、對社會有益的創業創新事業。(郭探微)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