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不僅有經過兩個教學周期檢驗的新認定課程,而且還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展大規模在線教學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原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也一併納入了名單。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共計5118門,包括——
1875門線上一流課程
728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1463門線下一流課程
868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184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這是教育部在2018年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 「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啟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以來,國家級五大「金課」首次一併亮相。
在這五大「金課」中,面向高校和社會學習者開放的線上一流課程,即精品慕課最為大家所熟知。近年來,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動下,中國慕課建設成果斐然,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線下一流課程主要通過教學方法創新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激發課堂生機活力。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基於慕課等優質在線課程,並結合對校內課程的創新性改造,實現線上學習與線下面授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藉助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與實驗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網上做實驗」和「虛擬做真實驗」,有效解決了傳統實驗教學中「做不到」「做不了」「做不上」的問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全面培養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此次推出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要有四個顯著特點:
一是課程質量高。一大批兩院院士、資深教授踴躍參與一流課程建設。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張伯禮等知名學者領銜建設的課程也出現在名單中。
二是課程類型多樣。既有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也有公共基礎課、通識課、思想政治課;既有理論課,也有實驗課、社會實踐課。
三是參與範圍廣。首批一流課程來自於639所本科院校,既有「雙一流」高校課程,也有大量地方高校的特色課程,實現了所有本科專業類全覆蓋,積極引導不同類型高校教師廣泛參與一流課程建設,主動對接國家、行業、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四是示範效應強。課程突出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結合,課程建設新理念與各學科專業的結合,有效推動優質資源和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在更大範圍內應用共享。
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堅持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標準,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大力推進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加快建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課程體系,推進「學習革命」向「質量革命」縱深發展。
一起看通知全文
↓↓↓
教育部關於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有關課程平臺單位:
根據《教育部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精神和有關通知要求,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高等學校申報推薦,並經專家評議與公示,認定5118門課程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含1559門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特別是在應對新冠肺炎期間實施的大規模在線教學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原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其中,線上一流課程1875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728門,線下一流課程1463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868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84門。現予以公布。
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要將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納入「十四五」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加快建設與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相適應、與新技術相融合、與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相配套的教育教學管理政策和機制,注重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與應用優秀案例的推廣,以「學習革命」推動「質量革命」向縱深發展。
中央部門所屬高校要在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中對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予以支持,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有關高校也應採取相應支持措施,積極推動廣大教師和學生投身新時代教與學變革實踐。課程平臺單位要按照人才培養規律要求,繼續做好各種類型課程的技術服務設計、運營、服務支持和網絡安全保障,持續推動課程平臺技術與模式、教育教學工具的再創新再提升再優化。
教育部將通過使用評價、定期檢查等方式,對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繼續建設進行跟蹤監督和管理。自公布之日起5年內,未能按照各類課程要求開放共享或持續建設的課程,將取消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資格。
教育部
2020年11月24日
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後,教育部對認定課程有什麼後續要求?下一步還有哪些工作舉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就有關問題進行了解讀,一起來看——
01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的整體情況是怎麼樣的?
答:教育部此次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共計5118門,包括1875門線上一流課程、728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463門線下一流課程、868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和184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其中不僅有經過兩個教學周期檢驗的新認定課程,而且把原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也分別納入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和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本科課程中,因為這些課程在推進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特別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實施的大規模在線教學中做出了重要貢獻,讓它們繼續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要分為五類:
第一類是線上一流課程。即大家俗稱的「精品慕課」,這類課程面向高校和社會學習者開放。在精品慕課的示範帶動下,目前我國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已居世界第一,在各大平臺上線課程已達3.2萬門,獲得慕課學分的在校生超過1.4億人次,社會學習者學習瀏覽量突破100億人次。在世界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在線教學平臺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和學堂在線國際版,免費向世界各國學習者提供英文課程資源並提供必要的教學服務,體現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大愛和擔當。
第二類是線下一流課程。這類課程強調改革傳統線下課堂教學,突出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增加體現多學科思維融合、產業技術與學科理論融合、跨專業能力融合、多學科項目實踐融合的教學內容,注重教學方法創新,深入開展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煥發課堂生機活力。
第三類是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這類課程鼓勵全國各類高校教師廣泛參與,基於慕課等優質在線課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對校內課程進行創新性改造,開展線上學習與線下面授有機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既提升了教學質量,也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四類是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這類課程是通過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實驗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網上做實驗」和「虛擬做真實驗」,解決了高校實驗教學 「做不到」「做不了」「做不上」的老大難問題。同濟大學教授李曉軍的「巖石隧道防火體系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課程近2年來全國已有超過3萬人次進行了線上學習,從教學質量和普及程度來說,對原先的隧道火災教學模式都有革命性的積極影響。
第五類是社會實踐一流課程。這是該類課程首次被納入課程建設計劃。課程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注重推動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培育學生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02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有哪些重要意義、遴選流程和主要成效?
答: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是教育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行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的認定,將示範帶動更多高校和教師積極參與,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點燃課堂革命的引擎,全面推動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營造改革創新的濃厚氛圍,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帶動教材建設和專業發展,以「學習革命」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革命」,助推中國高等教育躍上新臺階。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是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教育部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精神,根據《「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推薦認定辦法》和遴選工作方案,由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相關司局給予積極配合下,經過網評、會評、公示等程序,堅持客觀、專業、公平、公正,經過嚴格遴選產生的。為鼓勵支持高校在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建設一流本科課程,強調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設的線下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採取了中央部門所屬高校、地方高校分「賽道」遴選方式。
自教育部在2018年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啟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以來,這是國家級五大「金課」首次一併亮相。主要成效表現在如下方面:
1.覆蓋面廣。首批一流課程來自於639所本科院校,涉及中央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其他地方高校、軍隊院校以及港澳地區高校,覆蓋全國全部省份(含兵團)和所有本科專業類。
2.體現最新高校課程改革要求。入選課程突出了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要求,符合「雙萬計劃」建設目標。入選的線上一流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在課程質量、開放度和支持服務等方面要求更加規範,以保持我國高等教育在線教育的領先地位。對於首次遴選的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大力倡導前期建設的網上優質慕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實驗課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優秀成果以及智慧教室新型教學工具在這三類課程中的共享和應用,鼓勵緊密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課制宜的改革創新,以實現高等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3.成功實施了一次課程改革的大宣傳和總動員。除此次納入的2017、2018年原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外,就有6700餘個課程團隊參與了課程申報推薦;參與課程評審專家也超過6000人,其中,既有院士、資深教授,也有校領導、一線教師和教務管理人員,專家的參評率和評審有效率之高前所未有。申報推薦和評審過程成為了高等教育戰線的一次提高認識、明確改革方向、深入探討課程改革的大討論、大實踐,起到了良好的宣傳和動員作用。
03
此次推出的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要有哪些特點?
答:一是課程質量高。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的「中國經濟專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張伯禮的「中醫內科學」,武漢大學7位院士前僕後繼堅持20餘年開設的「測繪學概論」等課程均在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榜單中。「用基於我國實踐的自主理論創新來建設哲學社會科學一流本科課程,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合格的建設者。」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如是說。
二是課程類型多樣。既有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也有公共基礎課、通識課、思想政治課;既有理論課,也有實驗課、社會實踐課。
三是參與範圍廣。課程涵蓋所有本科專業類,既有「雙一流」高校課程,也有大量地方高校的特色課程,充分體現出高校教師廣泛參與一流課程建設,主動對接國家、行業、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貴州理工學院教師陳燕秀深有感觸,「我們學校100餘名教師開展了混合式教學,積極探索課程建設,星星之火在貴州理工學院這所普通高校開始燎原。」
四是示範效應強。一流本科課程突出了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結合,優質資源與本地區、本校的結合,課程建設新理念與各學科專業的結合,在推動優質資源和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在更大範圍內共享推廣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04
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後,教育部對認定課程有什麼後續要求?下一步還有哪些工作舉措?
答:通過認定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須繼續堅持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標準,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示範帶動更多高校和教師參與教育教學改革。教育部將通過使用評價、定期檢查等方式,對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繼續建設進行跟蹤監督和管理,持續推進「學習革命」向「質量革命」縱深發展,助推邁入普及化的中國高等教育躍上新臺階。
近期,教育部高教司將對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評審遴選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制定第二批一流本科課程遴選方案,做好推薦申報準備工作。
原標題:《實用丨5000多門國家級「金課」!教育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