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一名兩歲的孩子被白蛉叮咬後患上黑熱病。這個孩子於2019年12月初出現腹瀉和輕微發熱症狀,2020年1月7日在河南省兒童醫院通過採集骨髓樣品被診斷為黑熱病,河南省疾控中心覆核為確診病例,在河南省傳染病醫院治療後於1月17日痊癒出院。
提起黑熱病,相信大部分年輕人都會一臉迷茫。河南省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張紅衛說,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是由白蛉叮咬傳播,利什曼原蟲寄生人體導致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發熱、脾腫大、貧血、鼻出血為主要症狀,病犬是主要的傳染源。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河南,黑熱病曾嚴重危害我省群眾健康,經過採取包括普查普治病人、撲殺病犬、消滅白蛉、環境整治等在內的群防群控措施,1958年就基本消滅了黑熱病,特別是自1984年以來的三十多年裡,僅有個別輸入和復發病例,但2016年以來,河南省已累計報告新發本地感染黑熱病病例二十餘例,疫點區(以縣區為單位)也從最初的一個擴大到數個,防控形勢不容樂觀!
臨床醫生診斷意識有待提高
近年來,河南省發現有從外省輸入的黑熱病病例,也發現有本地感染病例。
骨髓穿刺塗片鏡下發現利什曼原蟲無鞭毛體
「因為黑熱病已經在河南『消失』幾十年了,很多年輕臨床醫生把握不準症狀,其診斷意識有待提高。我們要警惕黑熱病捲土重來。」張紅衛說,「長期不規則發熱,脾、肝、淋巴結腫大和全血細胞減少性貧血是黑熱病的三大症狀。若不及時治療,患者發病一兩年後常因病情惡化死亡。」
「黑熱病的診斷有方法、治療有特效藥,但需要疾控和臨床相結合,關口前移、科學監測、聯防聯控是防控重點,而加強對犬只的管理,對病犬做到早發現、早捕殺是阻斷傳播的關鍵。」 張紅衛說。
「葡萄糖酸銻鈉是治療黑熱病的首選藥物,患者可免費領取,藥物對絕大多數患者的治療效果都非常好,所以只要早發現,早診斷,正規治療,大多預後良好。」張紅衛說。
如何預防黑熱病
對普通人來說,如何預防黑熱病呢?
河南省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黨支部書記魯德領說,根據傳染源不同,黑熱病一般分為人源、犬源和自然疫源型,我省目前主要流行的是犬源型,即疫區通常犬的利什曼原蟲感染率較高,並充當了主要傳染源。
據魯德領介紹,黑熱病的病原體利什曼原蟲主要通過媒介白蛉傳播。5月-9月是白蛉活動季節,居住於或進入可能有白蛉分布地方(山區丘陵,窯洞、磚土結構房屋、畜舍等),應正確使用防白蛉設施(紗窗、蚊帳等),加強個人防護(塗抹趨避劑等),特別是要加強兒童的個人防護,防止白蛉叮咬。對於病例比較集中的村落可實施溴氰菊酯滯留噴灑滅蛉,以有效阻斷傳播途徑。
白蛉成蟲多為灰色,全身密被細毛,體長1.5-4毫米,複眼,大而黑,刺吸式口器較粗短,胸背隆起呈駝背狀,翅狹長,停息時向後上方豎立呈V字形,足三對,細長。白蛉的幼蟲生活在土壤裡。隱蔽、溫溼度適宜、土質疏鬆且富含有機物的場所(如房屋、畜舍、廁所、窯洞、牆縫、洞穴等)適於幼蟲孳生。成蟲通常棲息於室內外陰暗、潮溼、避風的場所(屋角、牆縫、畜舍、地窖、窯洞、洞穴、橋洞、石縫、枯井等)。雌性白蛉多嗜吸人和哺乳動物的血,活動時間通常從黃昏到次日黎明。
目前,我國病例主要分布於新疆、內蒙古、甘肅、四川、陝西和山西六省。除我國外,孟加拉、印度、尼泊爾、蘇丹、衣索比亞、巴西等70個國家也是黑熱病的流行區。
河南已做好防控準備
為了促進河南省黑熱病監測與防治工作, 7月14日-15日,河南省疾控中心黨委書記周勇帶領多名寄生蟲病預防控制專家前往豫西地區調研黑熱病監測工作,並就一例黑熱病新發病例開展疫點人群篩查、犬只患病情況及傳播媒介白蛉的調查工作:調查組與當地疾控人員一起,通過採取走訪鄉村醫生、村民及患兒家庭,對周圍人群及犬只患病情況進行調查,選擇有雞舍、牛圈或豬圈的地方捕捉白蛉等措施,了解到患兒已經痊癒,沒有發現當地有其他疑似病人,但發現有感染的病犬,對捕捉到的白蛉進行解剖、分類鑑定為中華白蛉,是我國傳播黑熱病的主要媒介。
目前,河南省疾控中心已制定監測方案、應急方案和防控方案,首先是加強對白蛉的控制。因白蛉幼蟲在土壤中生存,10天就可繁殖,不可能被消滅,只能控制。針對河南多地存在白蛉的情況,硬化路面、重點位置消殺等措施可縮小疫源地;省、市、縣、鄉、村聯合,通過建設美麗鄉村的方式可控制白蛉的數量。其次是對犬只進行嚴格管控,如對流浪犬,特別是對感染利什曼原蟲的犬進行捕殺,對家養犬嚴格依照犬類管理相關規定進行管理,考慮給疫源地犬只佩戴驅蛉項圈降低犬只感染風險等。
下一步,省疾控中心還要進一步開展傳染源篩查,擴大篩查範圍;在醫療機構中開展病例監測,適時舉辦臨床醫生、疾控人員培訓班;儲備檢測試劑盒、特效藥品;加強媒體宣傳,進行健康教育等。
最後,張紅衛呼籲:臨床醫生發現疑似病例要第一時間報給疾控部門,儘早確診,為患者治療贏取時間,做好患者流行病學調查,避免傳播給其他人。
統籌:梁如意
責編:朱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