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2021年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837傳播學理論考研全套資料
考研真題及詳解
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中國傳媒大學713傳播歷史與理論考研真題及詳解
中國傳媒大學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傳播歷史與理論試題
答題說明:答案一律寫在答題紙上,不需抄題,標明題號即可,答在試題上無效。
一、名詞解釋(每題6分,共30分)
1.英尼斯
2.數字鴻溝
3.擬態環境
4.潛網
5.內容分析法
二、簡答題(每題15分,共30分)
1.符號的結構和特性。
2.簡述「麻醉精神」。
三、論述題(每題30分,共90分)
1.受眾的概念在web2.0時代是否還能使用?
2.大眾媒介的基本運營模式是什麼?新媒介又有什麼樣的變化?
3.寫出至少三個國際知名媒介的機構,並評述之。
參考答案:
201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答:英尼斯是最有影響的媒介決定論者之一,多倫多學派的鼻祖,麥克盧漢的老師。20世紀40年代他從加拿大經濟史逐漸轉向了對人類文明史的研究,在傳播與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國與傳播》和《傳播的偏向》。他提出的主要理論是媒介偏向論,他認為,沒有一樣傳播媒介是不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偏向的,而這種或偏向時間或偏向空間的特性,影響了社會的知識狀況、權力結構和政治形態。
他認為,偏向時間的媒介包括語言、石頭、黏土、羊皮紙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比較耐久,能夠克服時間的障礙但是不適合流通和傳播。這種媒介有助於樹立權威、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體制,有利於傳統和宗教的穩定性。然而這種媒介的時間性使得它無法及於遠方,也導致了社會的不均衡。
偏向空間的媒介包括文字、紙張以及更早期的紙莎草等。這些東西作為媒介的共同特點是,雖然經不起時間的銷蝕,但是非常輕便易攜,可以克服空間的障礙。這種媒介有助於帝國的擴張、知識的擴散以及世俗政權的建立。它能夠幫助中央政權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卻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權威。
答:「數字鴻溝」是指由於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全球發展和應用,造成或拉大的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群體之間的差距。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達活動無論是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的結果是兩者之問的鴻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
導致數字鴻溝的原因有:(1)接觸媒介和學習知識的經濟條件;(2)傳播技能上的差異;(3)已有知識儲存量上的差異;(4)社交範圍的差異;(5)信息的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的因素;(6)大眾傳播媒介的性質。
答:擬態環境(pseudo environment)是指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是說明大眾傳播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國學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擬態環境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徵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後向人們提示的環境,並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由於這種加工、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媒介內部)進行的,所以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把「擬態環境」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大眾傳播形成的擬態環境,不僅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而且通過制約人的認識和行為來對客觀的現實環境產生影響。這樣一種機制,不僅使得現代環境越來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環境也越來越環境化。即大眾傳播提示的信息環境,越來越有了演化為現實環境的趨勢。
答:潛網理論是控制研究的重要理論,是指任何處於特定社會環境中的傳播媒介都擔負著社會控制的職能,而這類控制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不易察覺的過程,用一個形象的詞來概括就是潛網。。如剛踏入新聞界的年輕記者無所顧忌、敢作敢為,但最終會變得同老記者一樣循規蹈矩,將自己逐漸融入那張潛網。這張潛網便是布裡德所說的編輯部中的社會控制。潛網一方面可以確保媒介組織的傳授意向順利貫徹下去,另一方面還防止不懂規矩的新來者對媒介組織既定行現的幹擾。
布裡德認為潛網存在的原因是社會的主要問題就是維護秩序和增強凝聚力,尤其是保持價值體系的一致。暗存在媒介中的這種控制網絡是特定社會環境中更大範圍的社會控制體系的折射。
答: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傳播學定量研究方法之一,傳播學先驅拉斯韋爾最早使用這一方法對宣傳內容進行了研究。內容分析法是指一種對明示的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調查方法。內容分析具有三個特點:①客觀性。必須要有明確的客觀規則,保證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夠得出相同的結論;②系統性。訊息內容或類型的取捨選擇要有首尾一貫的標準,防止分析者僅選擇支持自己見解的材料;③普遍性。將訊息屬性和傳播者以及受傳者的特徵聯繫起來,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具有科學價值和理論意義的結果,而不是純粹的「描述性」信息。內容分析的基本過程是「確定課題→選定對象→實施調查→整理分析→提出結論」。
答:符號是用來指稱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徵物。符號可以表示某物、某事等具體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因此,它是有意義的。它是一種有意義的象徵物。它是傳播者和受眾間的中介物,單獨存在於其間,承載著交流雙方向對方發出的信息。
(1)符號的結構
符號的結構,分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能指」即符號形式,是指人們感官可以感知的部分,如文字的字形與讀音,如繪畫圖形、汽笛嗚叫、人體動作等。「所指」即符號意義,是指符號所包含的內容和概念。具體而言,社會中人們共有的是符號的形式、符號的指說對象和符號的部分意義,而非全部意義。
社會成員所感知的符號形式都是共同的,其所指代的目標對象也是人們知曉的,並達成一致的。然而,在符號的意義方面,社會成員的認識和理解卻有相當大的差異。
符號意義可以分為表示性意義(或稱辭典意義)和內涵性意義(或稱引申意義)。前者指在符號與指說對象首次聯繫中產生的意義,適用於所有使用符號的社會成員。人們在這個層面上,可以有一致的看法,其意義是大家共通的。這是社會中信息傳播活動的基礎,否則人們無法進行基本的交流。後者指在符號與指說對象二次聯繫中產生的意義,它可適用於一個或幾個人,也可能適用於社會中的部分成員,這是社會成員的個體經驗的產物。這種意義不能做到所有人共通,不過,在一定範圍內,它為一部分人所共有。各種俚語、隱語、行話、切口、黑話,以至如今的網絡語言,都可以表明符號的這種複雜的社會共有性。
本文選自「才聰學習網」考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