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清北的畢業生都不留在北京了?
有數據顯示,從2013年-2019年,北京大學畢業生留京率從72%降至不到20%。與此對應的,是近年來部分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對人才的歡迎程度推波至「搶人大戰」的熱度。
隨之而來的是「網紅城市」一詞的興起,成都IFS的熊貓爬牆、長沙街頭的茶顏悅色、蘇州的小橋流水、廈門、三亞的海天一色,這些幕景已經不僅僅只停留在抖音的15秒新鮮,年輕人們正奔向這些網紅城市。
而靠這些IP紅起來的網紅城市,年輕人買帳嗎?
開年辯題的第2期,90度針對這個辯題,與一批年輕人進行了交流。他們「進進出出」這些網紅城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他們對工作、婚姻、買房、落戶的種種糾結。
一線遍地是IP VS 網紅城市「欠發達」
@一朵美少女(90後待嫁北漂/在線徵男友):
4年大學時間,也沒有讓我對長沙產生太大的情感維繫。
長沙給我的初印象,是2010年從火車站到大學報導的漫長1小時車程。當時長沙正在建地鐵,馬路上到處都在坑挖。給我一種明明是坐公交車,卻有種由於到處繞路帶來的暈船感覺;漫天的塵土飛揚,給我一種回到北方老家、身在黃土高坡的錯覺。
即使茶顏悅色在我大學期間就出現,我也不會留在那裡,誰會因為一杯好喝的奶茶真的留下呢?
@小紅花(96年北漂打工仔):
並沒有多愛北京,但是如果IP數量與網紅城市是正向增長關係,應該北京才到處是IP吧?
起源於廣東江門的喜茶、成都江門的海底撈,這兩個吃喝玩樂的大IP,對於在北上廣深生活的人,哪個不是家常便飯?
反過來,像shake shack這樣來自紐約的知名漢堡店,目前也僅僅開在了上海和北京;小眾但世界知名的奢侈品牌GOYARD也只立在了北京、上海和時尚之都成都;老牌的五星瑰麗酒店,目前也僅開在北京、廣州和三亞。
換句話說,個別「獨領風騷」的IP,一定不是年輕人們決定留在城市裡的主因。
@蛐蛐(蓉漂待業青年):
我就是因為成都這個城市的網紅熱度被吸引過去旅遊的,從路過到決定留下,也只是一瞬間。
老家哈爾濱一個下著雪的寒冬,吸進去的空氣都讓鼻尖感覺冷到承受不住,心裡的那個成都再次閃爍。
從雙流機場坐上計程車,呼吸的時候鼻子裡溼乎乎的,混雜著草的味道,這個城市還有有火鍋、美食,是滿滿的煙火氣,讓我決定留下。
成都對於我,就是到處都是剛剛好、合我心意的小神仙生活。這種感覺就像是你在北上廣肯定外賣種類更多,但我在成都的這些就夠了,比家鄉多得多,這種選擇就足夠了。
人精力有限嘛,北京100個好飯店你可能吃不完也沒錢;成都50個蒼蠅館子,倆月就都打卡了。
@大泥(成都985院校商科研究生在讀):
在北京、上海都工作實習過,成都的基礎設施和一線城市也沒什麼區別。畢竟「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坐過兩個小時地鐵—東來西往之成都打工有感」,是大泥在成都實習的最明顯感受。
不過如果有合適的工作機會,大泥會優先考慮留在成都。成都生活安逸和便利性,加上更容易落戶、以及還能夠上的房價都是加分項。
大泥說,成都還是一座歷史感和文化感非常厚重的城市,在這裡可以和杜甫隔空對話,還可以在鬧市中回望劉備和諸葛亮感人至深的君臣情誼。即便在艱難的日子裡,因為有了蘇東坡的精神食糧,仿佛一切都沒那麼難了。管他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要生活 VS 我要發展前景
@松子(一個出走長沙的前芒果臺編導):
「在芒果TV工作是怎樣的體驗。」這個知乎裡反覆出現的問題,讓松子回答再合適不過了。
松子知道,不僅是自己在湖南大學的同學,還是國內新聞系專業的同學眼中。能留在芒果TV是很大的榮耀了,研究生畢業時,即使在臺內獲得年度十佳新聞獎、拿到事業單位編制的橄欖枝,還是沒有改變松子要去深圳的想法。
芒果臺沒有留住他,相處了7年的長沙更不在松子的考慮範圍之內,松子去了深圳招行總部。逢人問起時,松子只說,「難以抗拒招行的高薪」。
不過,松子發現,一起學新聞的同學,除了湖南本地人,幾乎沒人留在長沙,大家的原因基本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小黑(為愛奔走的媒體人):
離開北京、回蘇州工作,讓我對未來更有希望了。
在蘇州,雖然一杯喜茶依然是37塊,生活成本沒有比北京更低,但顯然更安逸;在北京,一個人對著娃娃吃海底撈,也要告訴自己這是生活必備的堅強獨立。
回到蘇州後,雖然工作密度高於北京,但手握研究生學歷和3年工作經驗,我拿到了比在北京公司還高的薪水。
去哪裡生活,要看個人追求。對於追求不是那麼高的,在蘇州還是比較穩定的。
@八爪魚(金融人士):
畢業後一直在北京工作、定居,一線城市早就沒有當初心裡那麼「香」了。身心疲憊的時候,有想過未來在成都這樣的網紅城市安家、退休,但成都沒合適的崗位。
加之,目前的成都也不適合移居了:霧霾嚴重,城市居住成本飆升。北京該有的問題,成都馬上都會一一面對。相比之下,現在已經熟悉了北京生活。
@QUQU(小神仙生活帶鹽人):
最初決定留在成都,除了氣候、美食,作為旅遊業從業者,成都周邊龐大的旅遊目的地也是吸引我的原因,花一個周末,打卡九寨溝;不忙的時候,驅車去丁真的家鄉甘孜爬一次貢嘎雪山,這才是我的日常。
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玩什麼玩什麼,感覺成都的年輕人也都是這樣,那些比較好吃的飯店,工作時間也都有人排隊。
住到公司附近,工作日午餐和同事吃頓火鍋也是常有的事,結束後還有閒餘時間回家午休。和2個女生合租在一個躍層3居室,月租金900塊,每次晾衣服的時候發發呆,看到陽臺上開出的幾朵花,再次確定了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一線城市內卷 VS 網紅城市有紅利?
@傑伯七匹狼(94年憤青AKA喪文化代表):
究其根本,「網紅」很多時候都是智商稅的代名詞,「網紅城市」真的有發展嗎?其打造的ip宣傳早就開始了,實質上是新瓶裝舊酒。
這些城市的人真正能賺到多少錢?典型代表成都工資中位數是4600元,這之中去掉網際網路行業的拉升還剩多少,無論在哪個城市居住,本質還是生存。
截圖來自七匹狼的朋友
@妞妞(從北京退居蘇州不到一年的審計):
據我觀察,身邊決定在蘇州發展的朋友,應該能吃到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紅利。
蘇州是個鼓勵年輕人買房定居的城市,閨蜜在蘇州一個欠發達的區做幼師,雖然每月工資到手僅4千,但是存到帳戶的公積金有六千多,年終獎有8萬,對生活水平是比較滿意的。據我觀察,蘇州的企事業單位公務員年薪差不多會有20萬左右。
其實,把買到單價7.8萬的學區房作為我在蘇州奮鬥目標,依舊並非易事。但回到這裡,對我來說還是筆划算的決定。
@金融街黃金單身漢(理性金融男):
一線城市最終應該只會給那些通過自身努力,成功買房、落戶的「天之驕子」留位置,輾轉掙扎後,錯過機會也好、不夠努力也罷,留不下的人,為一線城市奉獻了青春,最終可能變成時代的「炮灰」。
但留下來的人,真的過得好嗎?北京競爭壓力如此之大,每天奔波於競爭之中,生活氣息似乎就寡淡無味了。
其實,說白了,還是那句話:這就像一個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但問題是出去與進來的抉擇,哪兒有那麼容易!
90度寄語:
對於這些「進進出出」城市中的年輕人,選擇哪個城市,最根本還是要考慮到人生規劃是否與薪水、生活成本相匹配。喪文化、推崇小神仙生活是種種表象,在發展更快速的時代,年輕人們其實更能看到問題的本質。
你若喜歡,給90度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