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百年重生──當京都不再是帝都,更現代化的保存文化傳統

2020-12-12 挖史人

平安神宮與京都其他神社、寺廟建築形式、風格和歷史不同的神宮,是一座古都從「傳統」走到「現代」最為象徵性的地標。

每年的「時代祭」由京都御所遊行到平安神宮,千年繁華的遊行隊伍,盡在一時展現,傳統與現代,在人們的心目中,宛若一條時間的長河,鮮活地展現出來。

京都的平安神宮是日本大年初一參拜的重要地點。

年初時在京都的平安神宮與人潮一同參拜這座與京都其他神社、寺廟建築形式、風格和歷史不同的神宮,這是一座古都從「傳統」走到「現代」最為象徵性的地標。

當京都不再是帝都

明治維新,新政府取代了德川幕府的武家體制,國家統一,建立以天皇為首的國家體制。

然而,歷史的發展從來不是順遂的,甚至是跌跌撞撞的,幕末的紛爭和混亂在京都造成了不段延燒的大火,從「蛤御門之變」到「鳥羽伏見之戰」,京都的市區幾乎焚燒殆盡。

當幕府的舊勢力在關西被掃清,京都市民對於天皇掌握權力之後,京都作為新政府的政治中心充滿期待,將「皇居遷移到二條城,並以桓武天皇所興的大內裡為藍圖,在東起鴨川、西至堀川、南起綾小路、北至今出川的京都城區,設置並修復皇居。」當時的報紙如此報導著京都的新計畫。

然而,京都的維新計畫在時勢的演變之中卻夭折了,京都的皇居與御所從此沒有了天皇,京都也不在是政治的中心。

明治天皇為了讓關東的人民更加熟悉天皇,並且掃蕩幕府的殘餘勢力,明治二年(1869 年),天皇「東幸」(巡幸東方),其實是實際上的遷都,京都喪失作為日本千年帝都的地位,在京都的歷史、經濟和文化上都面臨嚴重的考驗與危機。

當京都不再是天皇的居所、不再是日本的首都,京都是什麼?

根據京都大學教授高木博志在《近代天皇制と古都》一書之中指出,移居新皇居的天皇,成為東京的象徵,而沒有了天皇的「古都」,則以「傳統」、「文化」的方式被組織起來,成為日本歷史上的「懷舊地」。

有趣的是,因為有了維新的「近代」東京,才凸顯出「傳統」與「文化」的古都京都,「近代」是仿照西方船堅炮利的科學文明、政體是君主立憲、政教分離;而「古都」京都則是神道設教、傳統藝術與工藝文化的體現。

然而,京都的發展策略並不是固守著原有的舊體制,而是在現代化的策略之下保存傳統文化。

1895 年京都在現代的重新誕生

打造一座城市需要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明治二十八年(1895 年),日本人在戰場上打敗了清國之後的一年,京都的復興計畫成為了「傳統的再創造」最為成功的例子,當年正月,日本第一條路面電車通車;三月平安神宮竣工;四月到七月在岡崎公園附近舉辦第四屆國內勸業博覽會;十月則舉辦遷都平安京一千一百年的祭典,後來這項祭典成為京都的重要文化活動:時代祭。

明治維新之前,一般百姓束縛於世襲的階級制度、束縛於割據各地的藩主,當統一的國家將這些枷鎖拿掉,每個人都是一國的「國民」,「國民」對於自己國家的認識必須透過國民教育、博物館、展覽會等,了解一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而京都的打造計畫,似乎就是讓京都成為一個大型的、動態的、展演的博物館。

為什麼是 1895 年呢?

1892 年十月,京都商工會同盟和市民代表所起草的〈平安京千百年紀念祭趣意書〉中提到,京都作為日本的古都,以795 年桓武天皇從奈良遷都京都(平安京)開始算起,到1895 年共1100 年。在這一年之中,透過各項的活動顯示京都作為日本傳統與文化首都的地位。另外,書中還指出,要讓國民了解京都深刻的歷史與文化、美麗的景觀和文化的資源。

要讓一個城市成為可以參觀必須要有一連串的配套設施,需要透過現代的運輸方式,並且完成各項的基礎設施才能使國民在設計好的園區之中輕鬆的觀覽。

當時岡崎公園一帶規劃以平安神宮為中心,並在其旁邊建造了工業館、農林館、機械館、水產館、動物館、美術館,這也是現在的京都市立動物園、美術館、圖書館、勸業館和京都會館群集的文化公園。

如何讓旅客從當時的七條車站到岡崎的博覽會場,京都市也規劃了從東洞院行駛到寺町、二條通的電車路線,之後逐漸擴充到京都各地。

在平安神宮的庭園中,現在還保存著當時日本第一條路面電車的車體。當時的京都人還未熟悉電車行駛於路面的景象,電車前方還有一名「告知人」,在白天要搖著旗子,晚上則要提著燈籠提醒大家電車來了。

公共運輸的建立,使得一百二十多天的博覽會就有超過一百一十三萬人來參觀,平均每天的人數將近一萬人,在十九世紀末期,這已經算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也促進了日本國民對新國家的認識。

要讓京都文化再復興,不只是將傳統的文化封凍於歷史之中,傳統的手工藝,像是西陣等染織技術,或是傳統藝能的活動,包括茶宴、藝妓舞蹈等,都是博覽會所鼓勵的傳統藝能。

而在博覽會場中心的建築物平安神宮,也是京都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裡程碑,一開始的目的在於緬懷京都作為千年古都的時代意義,奉祀開創平安朝的桓武天皇。

然而,在規劃到興建的過程,透過官僚、學者、商人和市民的合作,讓平安神宮不只是對於京都文化的懷舊,還讓文化傳統的保存成為城市的總體營造、一種活的文化展演。

當時京都商工會議的副主席中村榮助與歷史學者田口卯吉討論之後,靈光乍現出一個想法,即透過整體市民的參與完成平安神宮,將這座建築作為京都傳統文化重生的象徵。

建築平安神宮的經費由募款的方式進行,在全國的媒體上號召民眾捐款贊助,明治二十六年九月在博覽會場的北邊動土興建,明治二十八年三月完成,政府完全沒有出資。

平安神宮捎來的古都之春

平安神宮正面的朱紅色大鳥居,高達24.4 公尺,柱圍達11.4 公尺,十分有氣勢,穿過巨大的鳥居之後,從「應天門」進入,裡面的格局採前後左右對稱的格局,八座建築物分別是東門旁的神樂殿、西門邊的額殿,再往前是蒼龍樓、白虎樓各據領東西側,最後才是太極殿及後方的正殿。

京都現存的古蹟幾乎都是較為古樸的禪院,建築較為低調素雅,而平安神宮則多不一樣,為了重現當時平安都城的建築,展現皇城的威嚴,在朱紅色的宮殿中鋪上滿滿的白砂,加強彼此的對比。

「太極殿」是平安京「大內裡朝堂院」的重現,朱紅色的柱子搭配蒼瓦,色彩豔麗、飽和的用色、壯觀的陣仗,呈現恢弘的氣勢。由於京都並無平安時代的建築,平安神宮按照西元八世紀的建築藍圖而建,不僅重現了平安京的威儀,還在建築史上留下重要的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神宮完成的同年,從 10 月 22 日起舉辦連續三天的祭典,其中最為特別的是 25 日的祭典,隊伍由京都御所遊行到平安神宮。

當時祭祀協會的幹事西村舍三考證了從平安時代到明治時代的風俗,從時代最晚的維新勤皇隊開始,按照時代一直往前推移到平安時代,講究隊伍排列的順序、服飾和裝飾,而這也成為後來每年在京都所舉辦的「時代祭」。

千年繁華的遊行隊伍,盡在一時展現,傳統與現代,在人們的心目中,宛若一條時間的長河,鮮活地展現出來。

川端康成的《古都》有一段關於平安神宮的紀載,很能展現平安神宮在古都的歷史位置:

平安神宮的「時代節」也是有名的。這座神宮是為了紀念距今一千多年以前在京都建都的桓武天皇,於明治二十八年(1895 年)營造的。神殿的歷史不算太長。不過,據說神門和外殿,是仿當年平安京的應天門和太極殿建造的。它右有橘木,左有櫻樹。更令人神往的是,裝飾著神苑的一簇簇的紅色垂櫻。如今的確可以稱得上除了這兒的花朵,再沒有什麼可以代表京都之春的了。

平安神宮雖然只有短暫的歷史,但是川端康成認為其足以代表「古都之春」了。從寒冷的冬天走向溫暖的春天,古都渡過了沒有天皇的冬天,找尋到自身的定位,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走向未來。

相關焦點

  • 《京都之謎》:千年古都的遷都歷史之謎,京都特色的怨靈文化之謎
    2019 年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不曉得又勾起了多少國人對日本京都的嚮往。原因無他,正是因為有著「千年古都」之稱的日本京都,最初的設計是效仿我們隋唐時代的長安和洛陽。「棋盤式」的都城布局,縱橫交錯成網格狀的街道,當我們徜徉其中,分分鐘有種置身於川端康成筆下古都的恍惚。
  • 日本的文化,傳說中的京都
    要問最有「日本氣質」的城市是哪個,毫無疑問的是京都。與領先於世界潮流的東京不同,無論日本其他地市以怎樣的態勢追趕世界前沿,京都始終以一種沉穩的姿態,如同守護者一般,小心呵護,默默傳承保存著日本最精髓的文化與傳統。
  • 京都,日本千年古都,是一個非常讓人憧憬的城市
    京都曾為王宮的所在地,千餘年間一直為日本的京城。它那千年古都的風姿、豐富的文化遺產、美麗的著名庭園、美味的京都菜餚,對日本人自身來說也都是一個非常憧憬的城市。在日本各地有被稱為「小京都」的城市。但這隻意味著它具有類似京都的風格。
  • 日本京都篇丨感覺千年古都,體驗別樣京都
    這次小悠介紹的是日本京都,我們從京都的地理位置,TOP3景點、不可錯過的民俗和體驗來感受「千年古都」京都,大家跟隨小悠追尋詩和遠方,開啟雲旅遊吧京都位於日本西部,京都府南部,屬於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大阪都市圈的重要城市
  • 千年古都 常來長安|在西安有哪些觸手可及的文化?
    在西安有哪些觸手可及的文化見證著這個千年古都的歷史與繁華現代與藝術西安文旅君邀您一同走近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優秀傳統以及對黨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尊敬愛戴的文化表現和物化成果的集大成者西安,是一座具有革命傳統精神
  • 管窺日本千年古都之謎:從一個天皇、一個僧侶和一個妓女看京都
    如果你要赴日本旅遊,京都幾乎是必選的城市之一。京都是一座擁有120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名城。自公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京都的舊稱),直至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京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造就了京都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城市精神。
  • 泉州與京都:兩座東亞文化之都的深厚淵源
    ,保持著崇尚傳統文化的習性。 在他看來,兩座城市最深層次的共通點在於,都有著千年以上歷史文化積澱、擁有深厚的國際文化交流精神、保持著崇尚傳統文化的習性,這些共同點造就了她們都擁有追求精神安定的習俗、相對穩定的社會格局和推崇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正是這些特性,讓這兩座城市能挺過時代變遷的重壓和變故,千年來保留著不變的本色」。
  • 青雲講歷史,日本京都,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古都的文化演變史!
    前日本首都京都,至今仍被視為日本古代文化的中心。這是日本為數不多的保留歷史傳統和風貌的地區之一。日本有大約20%的國寶和15%的日本重要文化遺產,因此每年都會有大批民眾湧向這裡,重溫京都的歷史也就不足為奇了。京都是日本許多傳統藝術的發源地,很多這方面的活動如今仍然活躍著。
  • 新手京都自由行攻略!七大必訪聖地帶你玩轉京都
    千年古都京都一直以來都是最受訪日遊客青睞的城市之一,除了跟團之外,來自由行也非常適合!京都可供賞玩的地方很多,除了定番的清水寺、嵐山、二條城之外,這個日本古都還有許多別樣的風貌等著大家去探索。有別於大阪城稍顯現代化的建築設計, 二條城古老的木造建築更讓人感受到來自江戶時代的歷史氛圍。踩在御殿木造的地板上,伴隨著舊木頭嘎嘎作響的聲音,仿佛穿越百年,回到那個風雲變幻的江戶時代。
  • 李玉剛《古都風色》上線酷狗,恢弘大氣唱盡千年古都的繁華之美
    一襲藍衣紅袍,一段盛唐歌舞,盡顯東方國風之美……相信對於李玉剛的歌迷來說,在絲路城市春晚上的那段《古都風色》歌舞秀,絕對算得上是一看難忘的驚豔演出。不少觀眾在那段演出中"垂直入坑",自此愛上來李玉剛的音樂和表演作品,更有歌迷們則把這段演出視頻保存下來,反覆收聽那首驚豔的《古都風色》。12月8日,歌迷們心心念念的錄音棚完整版《古都風色》正式上線酷狗音樂,現在終於可以開啟"單曲循環模式"盡情享受這首天籟歌曲了!
  • 2022年夏季日本文化廳全面搬遷到京都,千年古都房市上漲迎高光
    京都作為日本京阪神都市圈的重要城市,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城市,因為具有最濃厚的日本文化特色而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此旅遊。而因為數量龐大的遊客和身為人口第八多的日本城市,讓國內眾多投資者想要投資日本京都房產。
  • 京都韻味——平和素雅,濃淡皆宜(part 1)
    京都府是人口較多的自治體之一,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是日本的文化象徵之地。古都京都是根據歷來王朝文化中盛行的日本式唯美意識所構建的。以神社、佛閣等歷史建築物、庭院、繪畫、傳統活動、京都料理為代表,被稱為"千年古都"。」
  • 一探日本魔性京都!拜訪千年傳說的大陰陽師「晴明神社」
    日本千年古都京都四處充滿了文化與歷史氣息,大大小小的神社和寺廟更是為數眾多。在上京區的小角落座落著一座佔地不廣卻十分受歡迎、祭祀平安時代大陰陽師──安倍晴明的「晴明神社」,近年來非常受歡迎,就讓小編帶大家來探訪晴明神社的傳說和魅力!▋誰是安倍晴明?
  • 日本京都百年和菓子老店耍心機!打破傳統的新個性和菓子誕生
    表現四季之美的和菓子,是日本飲食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不過與新世代年輕人似乎有些隔閡,因此在京都有些和菓子老店,便以傳統制菓技術為本,融入洋菓子的食材與特色,開發出「和洋折衷」的創意和菓子。成功創造話題,吸引年輕族群回籠。這次小編就要來介紹三間創業超過二百年的京都和菓子老店,來看看他們的鎮店銘菓以及「很上鏡」的新商品吧!
  • 日本大阪和京都,哪個更值得去旅遊?
    去日本旅遊,大阪和京都向來都是熱門目的地,不過很多人也會犯愁,到底去大阪呢還是去京都。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分析一下日本大阪和日本京都,哪個更值得一去,不妨來看看這兩座城市有什麼不同吧。首先,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歷史也十分悠久,在經歷了多次戰亂後,被翻新過幾次,目前是一個現代化氣息非常濃厚的國際大都市。而京都,歷史遺蹟十分豐富,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也被叫做千年古都,有很多歷史建築,更有些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非常值得一看。大阪和京都到底哪個更值得去,小編真的覺得不分伯仲,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日本大阪和日本京都有哪些必去打卡地,讓您自己做出選擇!
  • 從影視劇中看日本風土人情:京都不僅有傳統美景更有美味的清酒
    劇情關於四條白川附近的一家名叫上羽屋的老字號旅館,這間擁有217年歷史的老鋪,老闆娘突然去世,在東京財務部工作的高材生女兒只好回來繼承家業,她自以為是的大刀闊斧的改造屢屢失敗,而事實上,她作為新一代摩登東京人對京都傳統的偏見,說到底,仍舊是東京視角的。
  • 徐靜波:京都,日本文化的心像地圖|知微行遠論壇報名
    京都楓葉正紅。在這樣一個美好季節,讓我們跟隨徐靜波教授的腳步,去探訪京都的古老建築,去品味日本茶道、花道、和食,從這些獨特的生活方式中,去感受另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去探索日本文化的心像地圖。
  • 為何身為京都百年文化縮影的京町家越來越少?
    首先是法律面:稅金等制度對於町家的保存沒有助益;現行的建築基準法制定時,在耐震、防火等方面未將町家的構造與工法納入考量。像這樣住民積極與住居產生聯結,這正是「町家生活醍醐味」所在,如此不但居住之樂與禮儀規矩等生活文化跟著萌芽,住居本身也會成為生活文化的載體,例如座敷、床之間等空間規範了住民的言行舉止,令人愛不釋手的日常用品則讓人生出愛物惜物之心。不僅如此,町家生活更孕育出如打掃家門、灑水去塵等對公領域的責任感,而推動祗園祭與地藏盆的最大力量──「連帶感與責任感」,亦即町的文化,也因而得以慢慢成形。
  • 紐約大都會:「還原」日本京都千年的物哀與風雅
    7月24日起,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始推出特展「京都:藝術想像之都」,通過漆器、陶瓷、金屬製品和紡織品等,以及不同流派的繪畫作品還原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日本文化中的物哀、風雅與幽玄的獨特美感。在卡爾維諾筆下是他者對京都的觀看,而千年前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是平安時代皇族的京都,川端康成的《古都》借千重子和苗子描繪戰後的京都……「京都:藝術想像之都」則是從圖像的角度還原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以及日本文化中的物哀、風雅、與幽玄的獨特美感。
  • 迷走京都-步步京心(京都古都小路步行指南)
    京都建築的布局,看似普通,實則從唐風宋韻中偷得一招半式,勾勾畫畫演繹的十分惟妙惟肖,讓人深深著迷。 各處樓房間的道路雖然並不相同,但都是居民們散步的好地方,走在京都城內任何一條小道上,都會給人一種不同的感覺,時而賞心悅目,時而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