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燈大炕和三弦

2020-12-15 陌上青書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還沒有通電,當然也沒有電視。沒有電視,七十年代中期才有了的廣播也是有收聽時段的。那時,農村人的文化生活非常枯燥,一是每年可能去很遠的公社所在地看幾場露天電影,輪到在營子中放電影,一年也就一兩次。再就是農閒時生產隊集體請「說書先生」說幾晚上的評書,算是比較奢侈的農民「業餘文化生活了」。

之所以說是「很奢侈」,是因為並不是每個生產隊都能請「先生」說書。那得具備至少兩個條件,首先是,生產隊經濟條件還可以,拿得出「說書先生」每天八毛錢的報酬,說書先生回去交自己所在的生產隊做「公共積累」,然後,生產隊再按正常勞動力給他記「公分」,說書先生就算參加生產隊勞動了,還能在外面混口相對家裡也算不錯的「派飯」。其次,還得是生產隊人心比較齊,能商量通過一致意見,也可以叫研究通過。

那時,說評書,還沒有開放到古典小說、評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內容還屬於被批判的封建殘餘和糟粕。評書藝人就是會幾部歷史題材的評書,也是不敢拿出來獻給聽眾的。

記得那時,常常都是,《烈火金剛》、《苦菜花》、《林海雪原》。特別佩服說書的老師,三弦拉響幾遍,說書老師(記得是個盲人)便特別有磁性地開了嗓:「各位落座壓音,感謝各位,不嫌學徒拙口啞嗓,笨瓜掉字,請聽學徒就哪輩前朝古人,今朝英雄好漢,精忠報國,鞠躬盡瘁」,又一通三弦,「請聽學徒慢慢道——來——!」,「道」「來」是兩字之間特別的長音!很有吸引力!接著步入正題。

每每聽得如醉如痴,「偵查排長史更新抬起了鏡面二十響匣子槍,對準了『毛驢』大隊長,只聽『嘎呴』一聲響……究竟結局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眾人便馬上倒水,「先生喝口水,歇歇再來一段!」如此幾次,終於還是「成隊的鬼子端著三八大蓋,一步一步接近了傷病員藏身的西廂房,大娘端著碗的手也漸漸發抖……」三弦突然又響起、停下,開嗓:「我們下回再——談——吧——!」

回到家,已經是半夜。躺在炕上,還是睡不著:那幾個八路軍傷病員怎樣了?鬼子進屋咋辦,進沒進屋子呢?擔心死了!稀裡糊塗、憂國憂民中睡著了,夢裡全是扛槍打鬼子。對鬼子那個「毛驢(毛利)大隊長」那個恨呀!還有那個「豬頭小隊長」!真想親手拿槍崩了他!白天,大人去下地幹活,大一點兒的孩子去放豬,放鵝,放幾個羊,就把豬和羊中不討人喜歡的當作「鬼子」盡情辱罵,戲耍,發洩心中的痛恨!有時也拿樹條子抽,拿趕豬羊用的棍子當作槍,瞄準「鬼子」打!

閒著沒事兒,一群小夥伴就聚集在場院或生產隊的大榆樹下的糞堆上,「上演」八路軍打鬼子!小一點兒的孩子自然成了「鬼子」。一時你來我往,殺聲震天。直至「鬼子」被徹底「消滅乾淨」,全部倒地而亡。孩子們各個成了打了幾個滾兒的「土驢子」方才收兵,各自歸家,吃完晚飯,和大人一起接著聽「噶呴——」

上了小學,認識了幾個字 ,能「笨瓜掉字」地看 「小人書」了,便想方設法纏著大人給買「小人書」。

那時,一斤雞蛋才大約五角錢,一本「小人書」也得好幾分錢,七八分錢,一角錢的都有,在當時都不富裕的情況下,買一本「小人書」也算不小的開支。至少,在大人看來不是現在所說的「鋼性支出」,或不是「正業」。畢竟一角錢能買一斤醬油,或食鹽,所以,孩子不「死纏硬磨」,是不可能給買的。有時,為了得到一本「小人書」就不得不犧牲掉幾個「糖球」。要「小人書」便不能再要「糖球」了!要知道,在當時的農村,「糖球」對於孩子來說那可是極具吸引力的美食,一年,也吃不到幾回。

買回來「小人書」便如饑似渴地讀起來,確切地說是「看」,因為可能有些字還不認識!一遍、兩遍、三遍,直至有些內容能背誦下來。

「小人書」看了不下幾十本,厚厚的一大摞!看著這些「寶貝」頗有成就感。讀到高中,離家到學校住宿,便把這些「寶貝」裝在一個紙箱裡保存起來,不想寒假回到家,這些伴隨我度過童年,給我帶來無限回憶的「寶貝」不見了,原來是家裡人把它放在倉房,遇到連天雨,房子漏雨,把「小人書」徹底毀了!不僅僅是「心疼」,那滋味像割了肉,難受啊!

大了以後,尤其是上了初中以後,不讀「小人書了」,自己就想方設法攢錢買書看,假期刨遠志(一種中藥植物),秋季割羊草,割「穀茬」(割完穀子的茬子大概剩下離地面還有不到十公分,收割下來按斤賣給生產隊做牲畜飼草)都能賣幾元錢。長篇小說一本幾角錢,最多也就一元多一點兒。幾元錢,就能買好幾本書。

買書,那一定要先買曾經坐在大炕上聽「說書先生」彈著三弦說過的《烈火金剛》、《林海雪原》了!之後,便是《紅巖》、《青春之歌》、等等。也曾多次發生因上課偷看小說被老師狠狠批評的事。現在想來,對書的情結還是當年,在煤油燈下,坐在大炕上聽「說書先生」說書,聽出來的!

炕頭上的「三弦」和先生特有的嗓音,並不是像先生自己說的「拙口啞嗓,笨瓜掉字」,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給煤油燈下的山村孩子帶來了寶貴的精神食糧!啟迪了孩子的心靈,朦朧中有了對英雄的崇拜和對「書」的熱愛和好奇。這最基本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學啟蒙!足以影響孩子們的一生!

多少年來,煤油燈下那如泣如訴的三弦,那特有嗓音下的「噶呴」、那拉著長腔的「慢——慢——道——來——」還有那些坐在大炕上聽得入神忘我的男女老少,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裡,不時出現在夢境中。那是一個時代特有的印記,管收音機還叫「洋戲匣子」,而且是絕對絕對的奢侈品的時代,甚至於大人都有若干人沒有見過,孩子就更是不可能接觸到了。能和大人一起坐在大炕上聽「書」,已經是非常幸運了!當時,多少大人孩子都沒有這個「待遇」,更不可能知道《烈火金剛》了!

經歷過坐在大炕上在煤油燈下「聽書」的過程,才能感受到今天坐在沙發上,在明暗有度的燈光下看幾百套網絡電視節目的巨大變化。才能深切緬懷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獻出寶貴生命的人民英雄、革命烈士!《黃繼光》、《邱少雲》、《劉胡蘭》、《董存瑞》…他們就是那巍巍《紅巖》,必定像《永不消逝的電波》那樣《在烈火中永生》!

那煤油燈、那大炕、那三弦……

相關焦點

  • 「夜讀」鄉村的夜晚,被一盞盞煤油燈溫暖
    沒想到隨口一句話,竟把思緒牽入鄉村夜晚點煤油燈的生活情境中了。提起煤油燈,你的腦海裡會出現什麼樣的畫面?相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懷。對於年輕的九零後蛋蛋後,哪怕是生活在鄉村,估計也只有在影視作品中見過了。而對於我們這些更早一些來到這個世界的前浪,那些有關煤油燈的記憶卻如滔滔黃河之水,源源不斷、奔流不息。
  • 散文《遠逝的煤油燈》
    說起煤油燈,很多父輩們都很熟悉,在沒有電燈的年代,它是每個家庭必備之物,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退出歷史舞臺。在電燈早已經普及的今天,不管過去了多少年,兒時昏黃的煤油燈是永不褪色的記憶。我的童年是在煤油燈的陪伴下度過的。
  • 阿拉丁神燈與蠟燭、煤油燈
    這讓我給他講了一大段往事:我小時候是在農村奶奶家長大的,8歲才來到安徽蚌埠,我記事大概在1965、1966年,那時奶奶家裡用的是的煤油燈。一到天黑,家家戶戶的門縫裡就透出丁點星星閃爍的光亮,有點像夏季的螢火蟲。
  • 煤油燈:曾經的標配,今天的文物
    母親和我幾乎同聲說,要是在過去連蠟燭也沒有,只能點煤油燈。「煤油燈是啥東西」 ,兒子問。煤油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是農村人的必備,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才逐漸退去歷史舞臺的,對現在處在電器時代的孩子來說,它無疑是非常陌生的,而從煤油燈時代走過來的人對它卻是抱有深刻的記憶和濃厚感情的。煤油燈,又叫洋油燈。
  • 汴梁藝術|大相國寺梵樂:歷代樂僧傳承下來的三弦演奏藝術
    三弦是中國傳統民族器樂中一件不可或缺的彈撥樂器,它既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生動的音樂表現力,又廣泛地運用在各類樂種、曲種、劇種之中。大相國寺佛樂中三弦常用的演奏技法可大致分為八類:右手有彈、挑、掃、輪,左手有粘、扳、揉、滑。
  • 照亮我心路歷程的煤油燈
    這是我無數個童年和少年的晚上,經常出現的一幅家庭夜景圖。把大家攏在一起的,就是一盞煤油燈。煤油燈,顧名思義就是燃燒煤油發光的燈。在80年代以前,沒有通電的廣大農村地區被普遍使用。煤油燈多為玻璃質材,外形如細腰大肚的葫蘆,上面是個形如張嘴蛤蟆的燈頭,燈頭一側有個可把燈芯調進調出的旋鈕,以控制燈的亮度。提起煤油燈,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都記憶猶新。
  • 記憶深處,有一盞煤油燈
    01煤油燈,在年輕人的記憶裡,根本就找不到;在60後、70後的記憶裡,一定找得到,尤其是出生在農村裡的人。我的家鄉在湘南,那個一個很小的村莊,村裡的房子,就在半山腰,房子前面是菜園子,後面是樹林,山脊上,有綠油油的稻田。有一條山路,通往山腳的公路。
  • 從講道理的《妙先生》來看看編劇三弦
    《妙先生》改編自不思凡的同名原創短片,也是編劇三弦在2015年寫下的劇本。很多人看《妙先生》覺得不如《大護法》好看,雖然畫風和某些元素相像,但《妙先生》卻過於講大道理。不知道是不是三弦故意為之。而且影片中還宣傳了三弦的小說《天之下》。
  • 農村水暖炕安裝教程 水暖炕的功效到底如何
    水暖炕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都非常重要,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產品,裝飾的效果將會更有保障,減少許多使用效果不太明顯的問題。下面的內容是農村水暖炕安裝教程以及水暖炕的功效到底如何,雖然說水暖炕的效果很好,但是也要特別重視安裝的過程,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保暖作用才能充分體現出來。
  • 電熱炕板價格
    電熱膜和發熱電纜的防水性都很好,由於衛生間和廚房地面管線較多,更利於發熱電纜的鋪裝。對於碳晶牆暖和地暖的特性,大多數人們應該已經非常熟悉了。地暖也是分為電地暖和水地暖兩種。雖然guojia已經頒布了相關的操作規程,但是在電熱炕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隨著電熱炕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面臨以下問題可以選擇:不要遵守規則,不要做他們想做的事。物有所值,物有所值。售後服務能力落後,用戶心悸猶存。這些都影響了電採暖運行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社會對電採暖的積ji 性和決心。
  • 小三弦已很少人會彈,再不看快滅絕了
    為了方便,現在多用膠合板蒙和飲料瓶繃制。弦線,古時候用羊腸劃成細條曬乾而成,現在用的是尼龍線或鋼絲線或吉他弦。弦馬用木質或竹製,有的用牛角製成,但還是木質和竹製的振動傳導作用更好。弦角用牛角尖加工而成,用於套在食指上彈奏。弦頭做些裝飾,有的雕成龍頭。小三弦的尺寸總長大約在2市尺,曲子曰:「小小弦子二尺長,朝賀主人鬧嚷嚷;四方親友來朝賀,問你主人可喜歡?」
  • 煤油燈,再也回不去的耒陽記憶
    晚飯後去發明家廣場散步,漫步在寬闊的柏油馬路上,看到廣場上的人們翩翩起舞,酒店、茶樓流光溢彩,各家各戶燈火通明,看到這明亮閃爍的燈光,我又想起了兒時的煤油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鄉還沒通電,煤油燈成了最重要的照明工具。
  • 大炕不熱,灶門冒煙不愛進火怎麼辦?「兩扒一掏」兩處,準解決
    在東北農村,人們靠大火炕取暖做飯。如果灶門冒煙不愛進火,大炕也不熱怎麼辦?實踐證明:「兩扒一掏」最管用。這「兩扒」一是扒炕頭。並不需多大面積,有鍋蓋這麼大的地方即可。扒開後將炕面磚或石板上的菸灰煙油清乾淨,掏出積存的菸灰,然後把鍋與炕的連接煙道及炕頭通往炕內的各條煙道清掏出來,就可恢復原樣。二是將炕梢扒開。也不需扒太大面積,夠用方便就可。清掏炕與煙筒的煙道,再將能掏到的炕面和炕牆清理乾淨。同時對比一下炕頭與炕梢入煙筒的高度,炕頭必須低於炕梢才能好燒。最後蓋好抹平即可。
  • 雲南大理:洱海畔三弦琴韻悠長
    2002年,張群友在大理街頭賣自製的二胡時,遇上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劇團的三弦演奏家楊月明,楊月明鼓勵他學習製作三弦琴。系統學習三弦琴製作工藝後,張群友進行了大膽創新。他製作出六角、八角形鼓面的如意、龍頭琴,並把傳統鼓腔的雙面繃皮改良為背面木雕鏤空,精心優化調整琴的結構、尺寸、比例,他的創新使琴的發音更開放。他不僅註冊了「萬泉弦韻」商標,還申請了外觀發明專利。
  • 新東方:「炕」(一種床)用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潮英語>正文新東方:「炕」(一種床)用英語怎麼說? 2015-12-28 11:10 來源:新東方網 作者:謝昕呈   炕是北方人睡的一種特殊的床,一般由磚砌成,內含加熱裝置,冬天睡起來非常暖和。那麼「炕」用英語怎麼說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吧。
  • 60年代「憶苦思甜」大會,70年代點煤油燈學習,這些你經歷過嗎?
    但是和戰火硝煙,戰戰兢兢的抗戰時期相比,能夠平安活下來已經就是非常好的事情了,那時候人們生活不富裕,但是精神生活卻很充實。電,是我們現在生活中萬萬不可缺少的,離開了電,我們就沒有辦法洗衣做飯,甚至沒有辦法工作。但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國依舊還是使用煤油作為照明的燃料,直到八十年代以後,電燈才開始在全國普及。
  • 來吉林旅行,一定要穿花棉襖、睡大炕、吃大鍋菜
    到了這裡之後才發現,原來相比較於東北的雪景,更加吸引我的是那熱情的東北人,和特色的習俗。在吉林的日子裡,筆者也是幹了很多極具意義的事情:穿了一件花棉襖在一些影視作品之中,東北人就是穿著花棉襖、大棉褲,戴著大帽子,把手塞進花棉襖袖子裡的形象。
  • 鬱達夫櫻花紀:櫻滿長堤月滿川,誰家蓬底弄三弦?
    遠岸微風歌婉轉,誰家蓬底弄三弦。「近代鬱達夫《日本謠》鬱郁達夫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作家,可以說他的散文和小說風靡一時。25歲的時候他以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1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轟動了文壇,因為中國的白話文還能夠寫得如此的深沉細膩和美麗,有著獨特的自傳風格,和傷感沉鬱的個人色彩。但是很多人卻不清楚,鬱達夫的古典詩,寫得更好,起步也更早。可以說,如果不是新時代的來臨,鬱達夫的詩是可以媲美中國詩詞歷史上的許多文豪大家的。
  • 一般電熱炕調多少度 電熱炕對身體有害嗎
    對於東北這個地方來說,冬天的天氣是比較寒冷的,能有零下20多度,所以,在家裡沒有取暖工具是根本不行的,除了家裡有取暖工具之外,我們還要往床上面買一個電熱毯或者是什麼,這樣的話晚上睡覺的時候就不會冷,那麼,要看一下一般電熱炕要調多少度,另外電熱炕對身體有害嗎。
  • 州衛健委:勁彈「三弦」奏響民族團結曲
    今年以來,州衛健委、州計生協通過力彈機制、宣傳、活動「三弦」奏響民族團結進步曲,營造了濃厚的民族團結氛圍,增進了機關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實效。  抓落實,彈好「機制弦」。充分利用「道德講堂」「黨員活動室」「家長學校」等平臺以及周五學習日,廣泛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學習,強化革命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引導廣大幹部職工不斷增進「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觀。  促成效,彈好「活動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