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好放看花船,
櫻滿長堤月滿川。
遠岸微風歌婉轉,
誰家蓬底弄三弦。「近代鬱達夫《日本謠》
鬱郁達夫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作家,可以說他的散文和小說風靡一時。25歲的時候他以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1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轟動了文壇,因為中國的白話文還能夠寫得如此的深沉細膩和美麗,有著獨特的自傳風格,和傷感沉鬱的個人色彩。
但是很多人卻不清楚,鬱達夫的古典詩,寫得更好,起步也更早。可以說,如果不是新時代的來臨,鬱達夫的詩是可以媲美中國詩詞歷史上的許多文豪大家的。只是流傳不廣,但因此也有著更加鮮明的個人風格和情感色彩。
比如為大家所記得的,「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讓人驚豔可立足唐詩的高度。
在這裡我並不打算賞讀他的名作或者晚年的沉鬱跌宕的作品。因為二月春來,讓我們陪著鬱達夫度過他最青春少年的時代吧。
鬱達夫出生在浙江富陽,這裡有最著名的富陽江,但是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依從哥哥讀書。瘦弱敏感聰慧。十歲題詩四座驚。14歲的時候,就開始發表舊體詩,並向報刊投稿。那個時候已經是宣統三年,整個中國面臨著重大的變數。
17歲的時候他跟隨哥哥去日本留學。鬱達夫是一個對故土有著深厚感情的人,甚至他之前所學習的一切,都和中國古典傳統文化有關。但是在日本留學之後,他分外的孤獨。作為中國人,他備受排擠和冷落,日本的文化一方面吸引他,山川美景,人物風情,遺留的唐風,留給了他非常深刻的青春記憶,但同時,沒有尊嚴的留學生活讓他分外痛苦祖國的積貧積弱。他自稱是一個「畸零人」。但這這樣孤寂的環境中,他創作了大量的古典詩詞,用一個中國詩人的眼睛去看日本,同時又帶入了深深的自我感。
比如這一首寫在早年的《過小金井看櫻,值微雨,醉後作》。小金井,是日本本州關東的一個小鎮,二月早春,正是櫻花如雪的季節。鬱達夫還是少年,但苦悶的異鄉生活,使他迷上了喝酒。但這種喝酒在中國文學裡是有傳統的。表面看他還是一個稚嫩學子,但是內心,已經是有非常成熟的詩情。
「尋春攜酒過城西,二月垂楊葉未齊。
細雨成塵催小草,落花如雪鎖長堤。」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個少年,在異國他鄉,在春雨微酒之後,寂寞踏青。日本的櫻花世所聞名。這種原產於中國的花,在唐朝之後遍種了日本的小島山野,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而櫻花邊開邊落,在2月時節如同香雪,落滿了青草和長堤。
「社前新釀家家熟,陌上重樓處處迷。
我亦隨人難獨醒,且傍錦瑟醉如泥。」鬱達夫《過小金井川看櫻,值微雨,醉後做》
可以說彼時的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國力提升,但是在服飾上頭,還是保留著濃重的民族風,而這種風氣所有中國人都清楚,那是保留了大量的唐朝生活的方式和痕跡。
所以在這首詩裡,我們簡直看不到是異鄉的感覺,仿佛是回到了安定的唐朝。家家有酒,樓宇整潔,而這個時候正是賞櫻的季節,日本人花事狂歡,用酒助興。而孤獨的鬱達夫,仗著一口流利的日語,進入小旅館買醉。且一醉如泥。這可並不是因為沉醉在花事裡,是有說說不出的種種惆悵,是關於青春的,關於故國的,也是關於眼前最熟悉的陌生國。
「黃昏好放看花船,櫻滿長堤月滿川。」在同一時期寫的《日本謠》,依然是小金川的景色,則是春雨之後,黃昏到來,那河水裡有花船遊弋,這是日本的花事,此時春天的月亮照在河上,落花如雪,明月清霜,又是這樣的二月風天。
「遠岸微風歌宛轉,誰家蓬底弄三弦。」實際上日本歌單調但有古風,宛轉還真的說不上去,但是別有一種單調的美。尤其是用三弦伴奏。那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在船中彈著三弦,歌聲和弦聲經過水的蕩漾,也應該是有熱鬧中的清麗。
但是為什麼我讀到的只有悲哀。或者只是那單調三弦的聲音,更切合鬱達夫少年孤獨的心境。
說實話鬱達夫在日本留學了5年。但日本的生活,並沒有使他留戀,相反,他更認清了中日之間的差異,而他筆下的櫻花也如同永遠隔著春水,寂靜而隔膜。這是他孤獨的青春的歲月啊。
在抗戰爆發之後,鬱達夫全力支持抗戰。
1945年,年僅49歲的鬱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他一生最愛中國,最愛梅花。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