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現代傑出的文學家,鬱達夫十七歲就到了日本求學,目睹和感受了日本人對華人的歧視,由此竟激起奮發求學的志向。他和港田是好友,並且同時愛上了少女隆兒。一邊是友情,一邊是愛情,鬱達夫最後選擇了友情,讓隆兒隨港田而去……後來日本人因為鬱達夫的經歷和知道得太多,而將他殘酷殺害。 這是周潤發主演的第一部歷史人物題材影片,雖略有生澀,但反應良好,他深情演繹了這位著名作家的一段感情歷程。導演方令正似乎非常迷戀這種跨越中日兩國的愛情題材,日後他拍攝的《南京的基督》(梁家輝主演),就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講述這位日本名作家來華時與一位中國少女的愛情故事......導演方令正在此探討了二個主題,一個是少年鬱達夫對性的迷惑和對愛的追求,另一個為中日民族問題的愛與恨,前者表現得浪漫含蓄,深得東洋文藝電影的神髓,部分片段有歐洲的愛情片的清新飄逸的感覺。而後者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愛國熱情,令觀眾為之動容。本片大部分在日本實地取景,攝影師陳沛佳表現傑出,無論畫面構圖,色彩配置和鏡頭運動都有很高水準。映象效果直逼日本文藝片。編導在此片表現不俗,能從形式上的賣弄深入到與內容的協調,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1你住在別人的地方,不要丟中國人的臉。2一、吃飯不可吃得太飽,日本米難消化二、穿衣不可半中半日,要入鄉隨俗三、出入房間要行禮3「你又來了,只談風月,不談政治。」「這些不是政治,是切身問題。」4「你從小被媽慣壞了,不能沒人照顧。」「我十七了!」「還沒到二十一呢。」「哥,讓我留下來,我會用功讀書,每天洗澡,每晚刷牙,睡覺關燈,內衣自己洗,一星期剪一次指甲,刮一次耳屎。」……「你身子這麼弱,做苦力都不行,黃包車你都拉不動,回鄉下種田你都拖不動牛,書念不好你就是一個廢人。」5媽來信說我年紀不小了,應該結婚了。給我看好了一個女人,叫我暑假回去成親。中國人還是那麼封建,怪不得袁世凱也有機會做皇帝。6「你們中國有句成語叫做適可而止是不是?」「感情是不可以制止的,沒有盡頭的,沒有東西可以阻擋它。」「那麼理智呢?」「人不是被理智來支配的。」「我是。」7「希望他做了孤魂野鬼,也可以飛過日本海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去又怎麼樣?還不是做孤魂野鬼!」8「他就快要做大官啦!」「他還沒畢業呢。」「誒,你又不是不知道,上海大街小巷全都是大學畢業生,每天東奔西跑地找工作。——書可以不念,關係一定要打通啊!」9我是人,不是讀書機器,我需要朋友。10中國人寫小說只是為了生活,沒什麼大不了。
鬱達夫留學日本十年,對日本有著複雜而又特殊的情感:一方面是痛恨軍國主義者所奉行的「大日本主義」,使身為弱國子民的他深深感受到了置身異國飽嘗歧視屈辱的切膚之痛;另一方面是深戀著島國的旖旎風光和感佩這個民族的奮發圖強。他用文人特有的敏感觸摸到了日本人民的善良和淳樸。鬱達夫的日本朋友很多,以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讀書時期來說,情誼最深的首推日本著名漢學家服部擔風先生。他倆的交往曾震動過當時的日本詩壇。今根據鬱達夫早年向原配夫人孫荃介紹在日本時的生活、學習、交友等情況的敘述和鬱達夫日記、信件及其它有關資料,試將鬱達夫與擔風先生的交往作一概述
其實,這是方令正不太成熟的作品,但當年反響卻很好,發哥的短短幾個鏡頭,也獲得不少人的格外稱讚。但也因為周潤發的出場純屬醬油,不少人也因此大呼上當,掛羊頭賣狗肉。 這些只是宣傳方的策略,導演想必也是不知情。本片作為一個傳記片,並沒有像傳統的手法那樣由出生開始敘述,而是截取鬱達夫在日本留學的片段,有一段中日的愛情開始展開。 這樣雖然另闢蹊徑,但在情節上顯得單薄,沒有了深刻的歷史背景做依託,本片想要表達的主題就顯得如空中樓閣一般,只重形式而無內核之實。
但它的優點和缺點一樣明顯,這也是很多人雖然不推崇此片,卻依然難忘其中的味道的原因所在。方令正避重就輕,截取幾個典型的片段來填充歷史背景:日本學生質疑鬱達夫的成績,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所作所為,日本教官對中國學生的態度以及訓練方式。 通過明顯的衝突來達到加深印象的目的,也算是取巧。不過細節方面做得很精緻,以小見大,也未嘗不可。比如鬱達夫二哥告訴他在日本的禮節和規矩,比如那些留學生與他們口中所謂的「漢奸」的行為大相逕庭。他的重點在於敘述鬱達夫和隆兒的中日愛情故事,其中有不少的性苦悶的描寫,和一些性幻想的暗示。這一切都讓人覺得壓抑無聊,而過後又是顯得有些空虛和沉重。 打飛機就是這樣,除了那一刻的快感,什麼都得不到。 反而是中村幸子飾演的隆兒,天真爛漫帶些任性的可愛,讓人在沉悶的對白中不覺得無趣。
本片將那種彷徨昏暗的氣氛營造的很好,將原著《沉淪》的精髓很好的表現出來了。而在日本旅居多年的蔡瀾監製,則是為本片添上濃厚的東洋風味。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很多年後,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沉淪在平庸日子的我們,在YY著女神打飛機時,或許根本不知道很久前,那個叫鬱達夫的文人烈士,也有過一段關於打飛機的浪漫荒唐卻又帶些悽涼悲壯的往
給我感觸最深刻的兩個電影一個是這個,一個是鬼子來了。上初中的時候看的。當時我還是個極端的愛國主義分子,但是看完這個電影以後感覺好像我崇高的理想、堅實的精神支柱似乎要破滅倒塌了一樣。
那個時候的香港電影還是有些腔調,如果你只看現在國內引入院線的港片,怕是會滋生輕蔑之心。推出李小龍和成龍的嘉禾也曾出過不少本片這樣的電影。周潤發不是主演,但是簡單兩場戲很有力度。沉思喝酒,拿著手帕不停擦汗。最後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偉岸如斯的詩人應死在這裡。
日本美景如畫,攝影動人。青春期的性與力,在民族身份下撕扯,少年勵志的改變最後難免無奈。「他們不是中國人,他們是支那人」的恨鐵不成鋼(還未見次年的風暴),在今時今日依然有批判意義。本欲沉淪的少年,卻無法劃清國讎家恨的界限,面對大海乞求國家富強的吶喊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