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恐怕要打個問號。
2016年的時候看,網上爆出了這張非常著名的演員片酬排榜,榜上曾經炙手可熱的一些演員們的片酬高到了普通觀眾不敢想像。
正因為如此,廣電總局便開始謀劃出來了限薪令這樣一個規定。通過限制演員的片酬,最終將演員的表演水平提高,乃至將整個影視劇的製作水準提高。讓觀眾們收看的影視劇能有一個質量上的飛躍。
當然,這個出發點是好的,然而問題解決了嗎?國家相關部門3年內連續六次發文遏制這一現象,先後出臺了限薪令,限集令等政策。
用以對影視行業之前累積起來的汙垢進行一次徹底的打掃,然而事與願違,政策不斷地發行,相關的規則也在落實之中,然而我們看到的影視劇真的就好了嗎?好像沒有,集數降下來了,片酬也下降了,然而爛片依舊是爛片,洽爛錢的人還是在洽爛錢。
影視劇與演員本來就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製作方需要影視劇來為自己獲得收益,演員通過被選中出演影視劇來為自己獲得名氣,同時收穫利潤。
理論上來說,演員的片酬決定了製作方要不要選中你,而製作方製作的劇集質量,決定了演員能不能看上這齣戲。如此的厲害關係中,演員的片酬應該與製作方製作的作品成正比,片酬高,製作的劇質量也就會上去,這是一定的。
這也就是我們能看到,在港片的黃金時代,成龍等人出演的電影,票房一直都有保證,而成龍的收入也是有保證的等等。然而事實上,這樣的正比關係只是想像中的那麼美好而已。
在進入到移動互聯時代之後,這種良好的關係就被無情的打破了。關係還是那種關係,但是這種關係卻有了新的解釋。
大數據一定意義上弱化了觀眾們的欣賞能力。大數據擅長的是將觀眾們作為一群普通用戶的集合體,之所以是普通用戶,那一定是會被冠以一種共性的。大數據服務的僅僅是這種共性,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可以看到觀眾們不再是影院中一個個的個體,而成了單一卻高度集中的數據。數據被分析之後,就會根據結果總結出來一套規律。
比如說這群人中喜歡看喜劇的佔百分之多少,喜歡看動作片的有多少比例等等。根據這些分析出來的結果,製作方開始量身打造某一類影視劇。
然後集中進行轟炸。這樣,就可以保障製作方的產出比最大化。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通病,它只是獲取了一大群人的共同屬性,然後不用深挖,就能讓這些共同的屬性產生利潤。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這樣的獲利模式是沒問題的。因為這是一套完整的產業鏈,而在這個產業鏈中,每一個職位都是流水線上的一員。編劇批量產生劇本,導演批量導戲,演員批量進行表演等。
他們都只是一個普通公司的職員,並不擔當任何具有藝術氣息或者是除了商品屬性之外的東西。理論上是這樣的,沒錯。
因為很多的公司就都是這樣,然而,你想要突出重圍,那就麻煩多了。
汪海林之前一致吐槽這種模式,究其原因,他認為影視劇是一種藝術形式,既然是一種藝術形式,流水線產生的東西那就算不上是藝術品,只能說是商品。
作為一個編劇,如果被歸為商品中流水線的一環,那是一種恥辱。汪海林這樣想是沒錯的,但是大環境卻不這麼認為。
影視圈被資本看上是2013年的事情,2012年中國電影全年票房是170.7億,這個數字在2013年時,達到了217.7億,增長並不快,然而等到了2014年的時候就成了296.4億,此後一直到2018年,這個數據分別為440.7億、457億、559億、609.76億。這個增量發生在5年時間內。
1995年的全年電影票房為9.5億,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首次增長到101.7億。從10億到100億,中國電影經歷了漫長的25年,然而從100億到600億,卻僅僅9年不到就實現了。這就是資本的力量。
在這種力量面前,任何的形式的反抗都是徒勞無功的。這也是汪海林困惑的本源。
他認為國內影視行業不重視編劇,沒有讓創作先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因為這些小鮮肉的出現破壞了行業規則所致。
然而他忘記了小鮮肉是被批量生產出來的,他們背後的工廠才是一切的根源。然而這種根源是那麼容易被掀動的嗎?好像不是。
在國家發文明令禁止天價片酬之後,2018年8月11日,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三家視頻網站發布聲明,即日起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六大影視製作公司,共同抵制藝人"天價"片酬現象,倡導成本用於製作,投入服務品質,演員戲比天大的行業風氣。
大家看一看,這一幕是不是有點意思。這三家視頻網站,基本上壟斷了國內的網絡視頻服務,而這六家影視公司,也基本上壟斷了國內的影視劇尤其是電視劇的製作基礎。這樣相約抵制,是不是滿是一種怪異的氣息。
本來是對他們不好的消息,然而他們卻將這個政令擁護且執行的非常徹底。為什麼呢?
想不明白不要緊,請看作品。正午陽光算是口碑還湊合的影視公司了,雖然他灌水的劇集比較少,但是植入的劇集確實很多,比如說《歡樂頌2》。
當然,灌水也不是沒有,最近的《清平樂》就實錘了,而《知否》也讓人很迷。但是綜合一比較,正午陽光還是算務正業的。因為之後的這幾位比如說華策影視,大家都不會忘記《微微一笑很傾城》、慈文傳媒有《楚喬傳》等等。
這些劇,基本上壟斷了我們的手機視頻客戶端,但這些劇真的質量很高嗎?我持保留意見。
之所以大家覺得這些例子中,有些好,有些不好。那是因為大家的選擇範圍已經被限制在了這幾家公司內了。
一個麵館本來做的菜難吃,但是某一天突然做的好吃了,你就會覺得可能是菜的問題,換個菜馬上就不一樣了。然而我小時候做過一次實驗。
我的書寫一向很潦草,正常寫老師一定會給C,然而某一天開始,我一筆一划的好好寫,果然得了個A,後來所有的書寫,我都是比前一天差那麼一點點,長此以往下去,老師並沒有發覺,後來我繼續很潦草的書寫,老師也能給我A,因為老師已經習慣了。
換成這幾家影視製作公司一樣適用。因此,限薪令對於他們來說有什麼實際意義呢?沒有的。
今年2月20日,廣電總局發文,限薪令與限集令相結合,規定了電視劇網絡劇原則上不超過40集,演員片酬不能超過總成本的40%。然後這六家公司又開始積極響應了。
5月7日,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三家視頻網站與六大影視製作公司聯名發表《關於開展團結一心共克時艱行業自救行動的倡議書》。
倡議書呼籲,杜絕過度強調商業屬性、經濟效益,出現人為拉長集數、故事情節明顯人為"注水",客觀上拉低藝術水準,影響觀看審美。提倡影視劇拍攝製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支持多拍良心劇、口碼劇、精品劇。
現在你明白了吧,這兩個禁令要合在一起看。單純的限薪令確實會有一定的影響,因為演員的片酬降下來了之後,別的地方如果不變的話,最終的影響還是影視劇的收益。
只限制薪酬,勢必會引發收益的大幅度跳水,而這個時候,再將集數劃定一個範圍,這種影響立馬就消除了。
舉個例子,原來演員的薪酬是八十集一個億,現在限制薪酬了,不超過40%了,那很好,我一千萬8集。原本如果演員的薪酬為一個億,那麼可能要3億左右的整體製作成本,現在好了,演員的薪酬為1000萬,那麼我的整體製作成本只有2500萬,我拍十部戲,才2.5億,節約下來的5000萬,是不是就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利潤。
何樂而不為,況且,我整體的產出水平還提升了上去,關鍵是我製作的戲數量上去了,而發行的時候,在網絡平臺上,我可以用佔坑的形式,遍地開花。用戶想要躲開我,基本上沒戲。
之前我只投資一部戲,你不想看,可以看別的,現在我投資了八部戲,你不想看這個,換一個,還是我的戲。換了是你,你生不生氣?但生氣有用嗎?顯然沒有。
汪海林想通過限制小鮮肉(影視圈的產品)來達到提高影視劇整體製作水準的目的。但是影視圈的創作者權益還是非常的低,他們沒有太大的話語權,話語權的背後是資本在站臺。
資本主導的市場,需要的是一個好的監管者,很顯然,通過制定一刀切的規則來規避某種風險,理論上沒問題,但是實際運行起來,資本可以發揮它鑽空子的能力。
合理的監管,實際上比圍追堵截要好得多,只不過太耗費精力。娛樂圈為什麼這麼多的亂象,我們是否應該查一查演員背後的資本集團,僅僅對於一些傀儡進行發難,永遠觸碰不到背後的核心問題。
汪海林之所以矛盾和費解,一方面,他想要通過資本進入娛樂圈來提高創作者的收益,然而結果卻是讓演員們分去了太多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他想要通過限制演員來為創作者增加權重,然而,除了演員,資本壓根不願意看到那些隱性的力量。
資本嘛,逐利是第一,至於說藝術,那只是上世紀人們的美好回憶。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