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點讚量很高的問題:什麼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數人卻沒有?
這樣的能力其實很多,因為大多數能力都符合二八法則,能熟練掌握運用的人,往往都是少數部分。
但是,有一些能力之所以很重要但卻不被擁有,是因為大多數人壓根兒沒有意識到這也算一項能力,或者看清了它的重要性,或者根本誤解了它的含義。
在職場上,這類能力就包括了溝通力、復盤力、自愈力、品牌力和休閒力。
1.溝通力:有效傳達信息的能力
很多人提到「溝通」,第一反應都是:溝通不就是說話嗎?只要沒啥生理疾病,說話誰不會啊?
這就是對溝通能力最大的誤解。
溝通的本質,在於有效傳達信息。
舉個例子,當你跟一個同事交接某項工作時,是不是經常出現你已經說明白了,但最終卻發現他並沒有完全理解,或者明明聽懂了,工作的結果卻與你的期待相去甚遠(非對方能力不足)的情況?
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就說明你的溝通力不足。
高水平的溝通力,不僅需要你把事情說明白,更需要達到對方足以理解,接受,並且願意朝向目標努力的程度。
如果你的表達方式不符合對方的理解邏輯,讓他難以理解你的預期目標;或者即便理性上理解了,但感性層面卻處於排斥,拒絕,或做出有意不執行甚至唱反調的舉動,此時的溝通都僅僅是你「傳」遞了信息,卻沒能有效抵「達」對方那裡。
換言之,有效傳達信息需要溝通雙方達到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鳴。
2.復盤力:趨向目標,總結提升的能力
「復盤」一詞,原本是圍棋術語,指棋手在對局完畢後重新推演棋局,檢視每一步招法的優劣與得失。
在工作中,很多人雖然特別喜歡復盤,但他們卻常常把「復盤」和「總結」混為一談。
在我看來,總結是針對任務的回顧,而復盤不僅要在總結的基礎上提煉出有價值的經驗,更要起到提升下一步行動,從而不斷趨近目標的作用。
舉個例子,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會以搞垮自己為目標,但有太多創業公司都會在融資、上市之後,以短期利益最大化作為目標,最終把口碑做差,把現金流做斷。
復盤的重要作用,是把任務和目標區分開,並且聚焦目標,調整與目標相悖的任務。
就像對弈時,一招佔上風不是勝,滿盤皆勝才是贏!
3.自愈力:疏解情緒,維穩內在能量的能力
喜悅、憤怒、暢快、恐懼……不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對應的價值。
很多人誤以為情緒管理就是要全面排除負面情緒,所以會通過轉移注意力來壓抑憤怒,用睡覺來迴避恐懼。
不正視每一種情緒的結果,就是讓一部分自己不那麼接受的情緒積壓在心裡,像垃圾堵塞管道一樣,隨時面臨管道爆裂的可能性,反而更難以自愈。
強大的自愈力,是一種能夠讓內在能量維持穩定的能力。
古人云,勝不驕敗不餒,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都聽過《範進中舉》的故事,職場上也常見這樣的案例,一個人在取得大的成就後,馬上就因為疏忽大意而栽跟頭。
疏解情緒,不僅僅包括合理釋放憤怒和恐懼,一些給你帶來正面體驗的情緒,比如狂喜,也需要加以調控。
4.品牌力:打造個人口碑的能力
「王牌經紀人」楊天真曾在混沌大學做過一次分享,主題是《建立個人品牌,做自己的經紀人》。
別小看個人品牌,在華為、京東等標杆企業的人事變動都如此頻繁的年代,你的個人品牌,決定了你是不是能在跳槽之後,依然有很好地發展舞臺。
職場人士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塑造屬於自己獨特的個人品牌。
打造個人品牌需要靠「包裝」,但這並不等同於自我吹噓式地貼標籤,比如「張總」、「王經理」等等,而是要讓更多人了解你的專長,讓領導在需要用人的時候想到你,信任你。
職場人士打造個人品牌有3個步驟: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梳理自身得以抵達目標的優勢,藉助人際網絡為自身優勢樹立口碑。
品牌力的關鍵,不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而在於如何長久地堅持做好口碑,一如既往地給大家傳遞同一種積極的信號,不斷加深大家腦海中對你的品牌印象。
5.休閒力:勇敢「下線」,充分放鬆自己的能力
現在有很多公司都在傳遞一種不那麼科學的價值觀,就是「996」、「007」式的加班文化,好像只有24小時在線才是好員工。
比公司強制要求更可怕的,是職場人為了凸顯自己的努力,犧牲所有的休閒時間,下班時間仍處在「上線」的狀態,時刻不敢放鬆。
從生理角度看,一個時時處在「備戰狀態」的人,身體會分泌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其中以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為主。
長期處在高腎上腺素水平,易造成心臟過度負荷,引起神經衰弱、脾氣暴躁、失眠等。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沒有放鬆自己的能力,長期處在「上線」狀態,就特別容易遇到人際關係緊張、工作效率下降、學習能力退化、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弱等情況。而這些不受控制的情況,又會給他帶來更大的壓力,最終使其深陷惡性循環。
這麼看來,你是不是也低估了休閒力?
以上5種重要的職場能力,哪一種是你過去一直忽視的?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