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七七事變的牟田口廉也,為何在印度一場戰役後就耷拉了腦袋

2020-11-23 泰山下的準老頭

牟田口廉也曾時常對人說:「大東亞戰爭,要說起來的話,是我的責任,因為在盧溝橋射擊第一顆子彈引起戰爭的就是我,所以我認為我對此必須承擔責任。「牟田口率部向中國軍隊打了第一槍,這的確是事實,不過他把挑起戰爭想像成為他一人的力量,卻不符合歷史事實。日本發動這場戰爭,早就已經在計劃之中了。

轉眼到了1943年,當初發動七七事變的大佐牟田口廉也已晉升為中將,15軍司令官,下轄侵緬日軍3個師團。他一上任就制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準備傾其全力,從緬甸進入印度東北阿薩姆邦,攻佔英帕爾和科希馬,破壞中、印、英聯合反攻基地和由美、中工兵趕修的中印公路,在英帕爾建立印度傀儡政權。

牟田口親自率領日軍15軍和印度軍第1師等共10萬人,在喪失制空權、沒有坦克支援、沒有汽車運輸的情況下,僅由士兵攜帶翻越那加山的乾糧,從1944年3月8日開始發動進攻,原想兩個星期解決戰鬥。

日軍在從緬甸進入印度後,由於印度的英軍佔據英帕爾高地呈防禦態勢,日本也不斷地強攻。戰役之初,日本確實取得的一部分進展,打的英印聯軍步步後退,甚至在武士道精神的感召下,日軍在戰場上呈現出了優勢。

當日軍進抵英帕爾附近時,遭到英印聯軍和中國軍隊在強大空軍掩護下的猛烈反攻,疲憊不堪、缺糧少彈的日軍很快敗下陣來,其後方聯絡線也被中英聯軍切斷。當6月雨季來臨時,各河流泛濫,道路被洪水衝壞,不僅補給無望,傷兵也無法後運,各部隊不斷減員,戰力衰竭,牟田口仍不顧部下死活,堅持進攻。31師團長佐藤幸德拒不執行命令,並帶領其部隊後撤,使戰局更加惡化,到7月上旬日軍全線潰退。

這麼慘的敗局,這麼艱難的條件,難道事前他不知道嗎?他不知道會造成可怕的傷亡嗎?不,他其實全都知道,正因為知道這些困難,他更加知道,如果他冒險並且打贏了的話,克服這些困難會給自己帶來多少的聲望和獎勵。

從前線返回的佐藤師團長離開15軍司令部次日,牟田口召集了司令部全體人員進行訓話:

諸位,佐藤師團長違背軍令,擅自拋棄了柯希瑪戰線。因為沒有食物無法戰鬥,就擅自撤退。這樣的人還能稱之為「皇軍」麼?「皇軍」即便沒有了食物,也必須繼續戰鬥的。沒有武器彈藥和食物就不能打仗?這決不能成為正當的理由!沒有子彈的話,不是還有刺刀麼?沒有刺刀的話,還有拳頭呢。沒有拳頭的話,可以用腳踢的。就算這些都沒了,不是還可以用牙齒咬麼?

不要忘記日本男子應該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靈必定會保佑我們的。

由於牟田口的訓話時間長達1個多小時,部分營養失調的軍官因腦貧血而接連倒下。

戰後統計,日軍死在印緬邊界的士兵超過5萬,2.5萬負傷,所有武器裝備全部丟失。牟田口廉也被解除軍職,1945年12月被逮捕,1946年9月被移送至新加坡受審,1948年3月被釋放回國,亡於1966年8月2日。

日本攻擊印度一役,實是牟田口廉也出於個人功利思想嚴重、不顧及當地環境、過高地估計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支撐力所致。他與其他戰犯分子一樣,狂妄的背後,就已經註定了他們最後的失敗結局!

相關焦點

  • 被調侃「鬼畜牟田口」,給日本人打雞血灌雞湯,卻將日本推入絕境
    日軍以中國人故意炸毀日軍修築的火車軌道為藉口,向中國東北發動了戰爭,並且陸續佔領了我國的東北三省,開始了對我國的侵華戰爭,直到七七事變開始後,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而當時在盧溝橋上,射擊第一顆子彈而引發戰爭的這個日本人叫做牟田口廉也,因此作為罪魁,他最應該受到審判。
  • 挑起盧溝橋事變的侵華日軍是誰?最後的命運如何?
    盧溝橋事變標誌著我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1937年日本侵略者謊稱兩名士兵失蹤,挑起了盧溝橋事變。當時挑起盧溝橋事變的日軍將領一共有四人,分別是森田徹、一木清直、田代皖一郎、牟田口廉也。田代聞訊後羞憤交加,心肌梗死急性發作,在床上躺了三天三夜,搶救無效於7月16日暴斃。田代皖一郎是全面抗戰爆發以後死在中國的第一個日本將領,他雖是因病暴斃,但是也印證了「自作孽、不可活」的道理。切腹自盡牟田口廉也,同樣出生於日本佐賀縣。牟田口廉也是一個極端好戰分子,經常向我軍挑釁。
  • 胡亂指揮數萬大軍進攻的牟田口,最後把數萬日本士兵活活餓死
    不過有一位日本將軍卻比較特殊,此人名為牟田口廉也,他時至今日都是大家談論的對象。不過他被談論可不是說他多麼能打,而是因為他頗有神論,而且在英帕爾戰役裡進行了神奇操作,一口氣餓死了數萬日本兵。 一、牟田口廉也 1944年的軸心國已經是要完了,各個戰場的日軍都是半死不活的狀態了,隔壁歐洲作戰的德國人也是被打的暈頭轉向。
  • 英帕爾戰役:以狂妄開始,以慘敗告終!
    1944年3到7月,日軍為了維持自己的戰爭局面,掠奪更多的資源,在佔領東南亞後,終於將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印度。 一看戰爭爆發時間,我們就知道,當時日本的日子已經非常不好過。
  • 1937年,那個打響七七事變第一槍的日本軍官,最終的結局如何?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揭開了日軍全面侵華的序幕。同時,它也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那個打響七七事變第一槍的日本軍官,最終的結局如何?七七事變爆發時,他是侵華日軍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隊聯隊長,是當時在場的最高指揮官,並下達命令向中國守軍開火,成了挑起事變的罪魁禍首。事件剛剛爆發,牟田口廉也就迫不及待地趕到第一現場,指揮日軍作戰。
  • 二戰時,日本和印度的唯一一次交手,日本人大敗,有三個原因
    但是,日本曾經在1944年侵入印度後,打了一次「英帕爾戰役」,就此偃旗息鼓,在重大損失下灰頭土臉地回去了。難道當時的中國比印度弱?為何印度僅僅一仗就讓日本知難而退?為了把這事我們聊清楚,我們從「為什麼要打這一仗」開始談起。
  • 山下奉文背鍋,牟田口開飯店
    不過面對已經殺紅眼的部下,他沒能及時制止這些的荷爾蒙旺盛的武士,讓部下們製造出了「震驚世界」的巴丹死亡行軍(大量美菲俘虜死亡),而這個汙點的讓他在日本失敗後被的美軍以反人類罪的名義將已經身處預備役賦閒在家的他抓到馬尼拉執行死刑。
  • 日軍橫掃東南亞,為什麼在英帕爾戰役失敗後,放棄了進攻印度?
    日軍短時間橫掃整個東南亞,為何卻在進攻印度時遭遇慘敗? 1944年初,日本發動了英帕爾戰役,之所以發動這場戰爭,日本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奪取盟軍反攻基地英帕爾,這樣可以威脅盟軍的重要補給基地,同時切斷中印公路,讓緬甸不再受到威脅。 如果成功了,這對印度是個巨大的威脅。
  • 日本軍隊,在英帕爾戰役中被打殘
    但是,進入英屬印度後,日本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受了傷,日本退出了印度戰場。 他們為什麼要往南走?為何要南下?一定要南下嗎?是的,日本必須南下。 此時,日軍騎虎難,中國戰場無法迅速獲勝,處於僵持狀態。太平洋戰爭再次被美國聯軍擊敗。但是,它在泰國和緬甸的影響仍然很大。
  • 徐志民:日本對七七事變的認識及中日論爭
    關鍵詞:七七事變  歷史認識  共同研究  中日關係 1937年7月7日晚10時40分,日軍在北平西南郊外的盧溝橋夜間演習時,以所謂「不明槍聲」和二等兵志村菊次郎「失蹤」(但僅僅20分鐘後便平安歸隊)為由,強行要求搜查中國軍隊駐守之宛平城,並在雙方代表談判之際發動攻擊,挑起七七事變,拉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激起中國軍隊和人民的奮勇抵抗,
  • 二戰期間,日軍幾乎橫掃整個東南亞,為何最終在印度栽了個大跟頭
    此時的日本,囂張氣焰達到了頂峰,為了奪取更多的資源,他們試圖從印度洋進攻印度,然而這一次,他們卻栽了一個大跟頭。1944年,日軍發動了對印度的侵略,在英帕爾戰役中,日軍調動了9萬多的軍隊進攻印度,然而卻被當頭一棒,日軍主力軍隊慘遭重創。
  • 「七七事變」是顆後悔藥:日本原不想擴大事變
    七七事變蔣介石的最後忠告「七七事變」的主要人物是「支那駐屯軍」第一聯隊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這位是陸大29期的,畢業後分配在參謀本部,做過參謀本部庶務科長。「七七事變」前一年升上大佐,來到中國。一到中國就來了一個「第二次豐臺事件」,時間是1936年9月18日,威逼宋哲元交出了豐臺。
  • 二戰日軍的臥底將軍們:敗不怕的阿南,喜歡讓士兵挨餓的牟田口廉也
    但這個時候,面對這些怕死同僚,老實人「阿南」站了出來,在日本戰敗後就切腹自盡,可謂是日本二戰時愚忠的代表。和阿南惟幾的愚忠不同,食草者牟田口廉也是個出了名的軍隊混子,經常打著對天皇好的口號為自己攫取升官發財的利益。
  • 挑起七七事變的日本狂徒,事後惹怒美軍,部下全遭美軍坦克碾壓
    話說七七事變後,日軍全面侵華,長達八年的艱難抗戰就此開始,期間我們也與日軍結下了數不清的血海深仇。對於侵華日軍,我們肯定是極為痛恨的,但是要說哪支日軍最讓人印象深刻,相信除了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板垣師團、經常使用毒氣的磯谷師團等,還有日本駐中國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這支部隊就是煽動「七七事變」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