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和印度的唯一一次交手,日本人大敗,有三個原因

2020-12-19 風卷歷史

如果時間軸調到200年前,誰能想到,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在明治維新之後竟然煥發出了無與倫比的精神面貌,先是在甲午戰爭中把大清一下子打翻,之後的日俄戰爭,又讓俄國人一敗塗地。這還不算,1931年開始野心擴張,佔據了我東北,開始了侵華戰爭之路。到1945年日本投降,整整14年,讓華夏大地支離破碎,損失慘重。

但是,日本曾經在1944年侵入印度後,打了一次「英帕爾戰役」,就此偃旗息鼓,在重大損失下灰頭土臉地回去了。

難道當時的中國比印度弱?為何印度僅僅一仗就讓日本知難而退?

為了把這事我們聊清楚,我們從「為什麼要打這一仗」開始談起。

(一)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打印度?

按理來說,印度和日本之間,陸路隔著華夏大地,還有喜馬拉雅山。海路要經過太平洋、印度洋。如此的距離和位置,兩國想打起來是很難的。可是,此事還真地發生了。那麼,日本人為什麼要打這一仗?

1、德國人的建議。

1943年,西邊的軸心國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失利。而東邊的太平洋戰場,日本人在瓜島戰役中落敗。就此,軸心國的戰場主動權喪失了一大半。怎麼辦?

此時,希特勒提出一個辦法:讓日本強大的陸軍進攻印度,以牽制盟軍的力量,擾亂盟軍的部署,進而扭轉軸心國的不利局面。

作為盟友,希特勒的建議是需要認真對待的。

這是日本開戰最重要的原因。

2、日本的大戰略。

日本人的地盤不大,野心卻不小,從明治維新前後起,日本的軍國主義逐漸抬頭,日本的侵略意圖逐漸顯現,他們有三大戰略:一是攻克朝鮮,侵入華夏。二是侵吞我東北大地,北上侵俄。三是南下攻克東南亞諸國,然後圖謀南亞次大陸的印度。

從前期來看,日本侵華戰略還是如期進行了,日本雖然損失不小,但收穫也是甚大,大半個中國落入其手。而北上侵俄,在諾門罕被朱可夫的軍隊大敗。

當1942年後,日本在東南亞縱橫馳騁之際,對印度的野心又起了,只是,美國等國家的反彈很猛,日本開始步履維艱。日本侵佔了緬甸後,國民政府的遠徵軍和英國部隊對日軍進行了積極的抵抗。

此時,如果能西進侵吞印度,是有可能開闢另一個戰場,要知道,印度的物產還是很富饒的。

雖然,當時的日本難處很大,但如果侵入印度成功,一是會讓軸心國局面得到轉變,二是會實現自己戰略的一部分。

如此一石二鳥之計,日本沒有理由不試試。

(二)日本確定了「英帕爾戰役計劃」後,做了什麼?

英帕爾戰役,開始於1944年的3月,結束於7月。

這次戰役之前,日本人的心理其實是矛盾的,一方面,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局面,另一方面,印度可是英國人的最重要殖民地,勢必重兵防守,突破不易。

但,矛盾歸矛盾,日本人相信「奇蹟會發生」,畢竟,從甲午戰爭後起,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將大清、俄國這類大國變成了自己的磨刀石。他們骨子裡相信,會有天照大神等保佑自己的。

「相信」會產生重要的力量,讓人們變得一往無前。

於是,日本向印度方向派出了自己的試探性軍隊:第15軍(司令為牟田口廉也中將,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由第5飛行師團提供支援,號稱「十萬大軍」。

從日本向太平洋戰區派兵總數來看,近10萬攻擊印度的人馬,確實不多,但也不少。

如果能夠第一戰就成功,日本司令部可能會繼續派人。但戰績如果糟糕的話,日本司令部就會放棄。

結果,經歷了四個月左右的時間,日本軍隊兵敗英帕爾。從此後,日本軍隊再也沒有染指印度的打算了。

為什麼此戰日軍失敗了?

(三)二戰時,日軍在印度英帕爾失敗的原因。

日本在印度英帕爾失敗的原因有三個。

1、戰略失誤:進攻印度的英帕爾,就是冒險之舉,是絕對的投機主義。

進攻英帕爾,其實是德國和日本人的冒險之舉,是戰略的失誤,是「死馬當活馬醫」的伎倆。1944年的西歐戰場,德國已經如夕陽西下,被蘇聯趕著往回跑。而當時的日本,雖說在強撐,但在盟軍強大的實力和充足的資源供給面前,日本人的失敗「肉眼可見」。

進攻印度,是日德「臨死」前的掙扎,是「螞蚱抗拒秋天來臨前的蹬腿」。

奇蹟正所謂是奇蹟,在於發生的數量少,如果每一次都能創造奇蹟,那就不是奇蹟了,那真的就是實力超群了。可是,日本也好,德國也罷,還沒有做到絕對的一枝獨秀,沒有做到真正的實力超群。那麼,失敗,就是唯一的歸宿了。

2、補給問題導致了失敗。

日本軍隊進攻印度的英帕爾地區,原本是要快速解決戰鬥,因為雨季到來後,戰爭會非常的艱難。

但最大的問題,還是補給問題。起初,他們趕了一群活畜,意思是要給人減輕阻力,畢竟,印緬邊境,有著太多的高山和叢林。到了地方,活畜就可以當乾糧吃了。

但結果很悲催,槍炮一響,活畜嚇得四散奔逃,蹤影難覓,總不能讓軍隊漫山遍野去抓豬羊吧!據說,這是他們的司令官和成吉思汗學的,但很失敗。

而,從緬甸日軍基地往英帕爾送補給,也非常的不容易,一是道路艱難,二是盟軍在空中的火力實在駭人,三是英印師17師抄了日軍33師團的後路。

於是,日軍大隊人馬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快速攻克英帕爾,要麼只能吃草了。

結果,日軍在英印部隊的抵抗下,無法快速拿下,因此開始忍受飢餓、瘧疾、傷寒等。補給跟不上,不僅僅造成了食物的缺乏,後期的槍枝彈藥和藥品也是嚴重不足,就此,日軍大量被餓死,病死。

而英印部隊在美國45架「達科他」式運輸機的支援下,食物充足,醫藥充足,啥都不缺。

一個幾個月內挨餓吃草的軍隊,要能打過一個裝備齊全、吃飽喝足的軍隊,那概率是低到不能再低了。

3、日軍司令官指揮是有問題的。

英帕爾戰役的日軍最高指揮官叫牟田口廉也,此人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曾經在盧溝橋事變時衝鋒在前。他曾時常對人說到:「大東亞戰爭,要說起來的話,是我的責任,因為在盧溝橋射擊第一顆子彈引起戰爭的就是我,所以我認為我對此必須承擔責任。」

這是典型的抬高了自己。在來印度英帕爾以前,牟田口廉已經是中將了。如果英帕爾戰役順利,他就會升為大將了。

但此人過於自負,而且不T恤下屬,屬於絕對的志大才疏一類人,除了作戰比較勇敢,在謀略方面確實一般,否則也不會有趕活畜上戰場的事了。

戰役之前,他是主張開戰的,當他的參謀長以補給不易為理由反對英帕爾戰役時,他說道:「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那怎麼能行!日本軍隊能夠忍受任何艱難困苦。糧食可以從敵人那裡奪取。」

辦法是好辦法,是以戰養戰的策略,但短期攻不下來怎麼辦?

後期,因為補給不足,前線懇求牟田口廉也派人送補給,他回復道:「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

在碰到打仗疲憊不堪的軍人擦肩而過時,騎在馬上的牟田口廉也常常大發雷霆:為什麼不給我敬禮?

士兵們累得要命,都快餓暈了,哪裡有敬禮的精力,哪裡有敬禮的功夫?

牟田口廉也的指揮一塌糊塗,冒進,並被人抄了後路。向英帕爾南北夾擊,又遲遲實現不了。

最終,整個部隊在饑寒交迫下走向了失敗。

戰略上輕易開戰,戰術上冒進,忽略了補給,被人抄了後路,空中支援也被盟軍強大的空軍壓制,這樣的軍隊,在奇葩指揮官的指揮下能打勝仗,那才是怪事!

有意思的是,牟田口廉也在戰後先是因為戰犯之名拘押在新加坡,1948年被假釋回到了日本,後來,在東京開了一個料理店,店名以偶像名字命名,叫成吉思汗飯館。1966年病逝,活了78歲。

相關焦點

  • 日本侵華花了14年,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
    雖然這有點調侃印度的味道,但這是我們說起印度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印度其實是「窮」的,但就是這樣一個我們認為「窮」的國家。二戰期間,日本被關過一次門!之後就再也不敢拍印度了。相反,我們中國人被日本欺負了14年多。二戰時印度是不是比中國強大很多,讓日本惶恐不安?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二戰期間,印度的實力比中國差很多。
  • 「賭徒之國」VS「咖喱之國」:二戰懟遍世界的日本為何放過了印度
    二戰最瘋狂的國家是誰?日本要是稱第二的話,恐怕沒有國家敢稱第一!彈丸小國以一己之力挑戰中國、美國、蘇聯、英國四國,但是有一個國家日本卻選擇性放棄了,這個國家究竟是誰呢?答案是印度,難道印軍的實力已經比美蘇更讓日軍忌憚了嗎?
  • 日本侵略中國14年,為何日本只和印度打了一仗,就老實撤退了?
    二戰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戰爭,一共波及了61個國家和地區,而在亞洲,中國更是作為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戰場,展開了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這不由得讓人感到好奇,亞洲另外一個國家印度,在當時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同樣參加了二戰,當時更多時間,只不過是作為修養補給的後勤基地,而日本雖然推進到了印度的家門口
  • 二戰時,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二戰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但想來想去,哪句話都不能涵蓋。飛春讀傳近半年來一直在連讀日本戰犯的傳記,從中抽出幾個他們自己認為失敗的關鍵因素吧:1.天皇無能明治天皇是日本崛起的根本轉折點。
  • 二戰期間,同盟國沒有打進日本本土,其原因竟然這麼的簡單
    也就是說,如火如荼的二戰,日本本土,並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原因是什麼呢!說白了很簡單,那就是「怕死」。眾所周知,二戰結束後,日本幾乎全部在美國的控制之下,我們就以美國為出發點,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日本並不害怕戰敗,最擔心的事情是戰敗後,會導致日本天皇精神、日本國體的泯滅,對於日本人來說,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毀滅。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從權威資料中尋找到:日本的唯一信仰就是天皇,武士精神是一個國家「死」文化的象徵,日本國內臣民、軍隊都絕對的效忠於天皇。
  • 這才是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和原子彈無關,挑起戰爭時就已經註定
    二戰結束,軸心國戰敗,各國開始總結在這場戰爭中的得失,日本身為戰敗國,更是在國內掀起一股全民總結的潮流,日本人引經據典,針對日本的每場戰爭,總結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那麼,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一、日本軍人掌握了國家大權日本之所以戰敗最為重要核心一個問題就是日本的軍人掌握了國家政權!這和同時期的德國完全不同!軍人掌握國家政權,在制定戰略性方針時是無法與政治家媲美的!軍國主義的軍人除了狂妄的好戰,根本意識不到戰略層面的問題!不顧民生,國力,自然也就必敗了。
  • 二戰日本的作死之路:一隻螞蟻單挑三頭大象
    當然,這三頭大象僅僅只從體量上來說,它們分別是美國、蘇聯和中國。這三頭大象除了當時的中國弱一點,美國和蘇聯那可是又大又強的大象。不管哪頭大象日本都惹不起,更何況它還同時惹了三隻,那還不是茅坑裡打燈籠——找屎(死)!那麼,日本這隻螞蟻到底是怎麼惹上這三隻大象?它們分別的結局又是怎樣?
  • 二戰時,日本海軍和陸軍都非常強悍,為啥他們卻互相瞧不起
    我們知道,二戰時日軍表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不僅陸軍在東南亞的英美殖民地橫衝直撞來去自如。日本海軍更是十分了得,太平洋戰爭初期連強大的英美海軍都招架不住。 不過日本最終戰敗了,究其原因,除了美軍的強大,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內鬥,也是加速其敗亡的原因。
  • 二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有多大,如果單挑誰能贏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雙方的實力。從總體上來講,德國的實力更雄厚。我們僅以工業和經濟為例,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4%,德國在吞併大半個歐洲以後,其工業產值比重上升到30%左右。而日本的工業產值在二戰中巔峰時期的佔比也不超過4%,可以想像日本和德國的差距。二戰期間,德國(不含佔領區)生產鋼鐵18770萬噸、電力4140億千瓦時、石油4620萬噸、煤炭345500萬噸。
  • 二戰時如果日本海軍遠徵歐洲,擊敗英國的勝算有幾成
    由於英國海軍在東南亞的糟糕表現,很多人都認為英國海軍是水貨,和日本海軍根本沒法比。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在家門口靠偷襲打贏一兩場戰爭並不算什麼,如果日本海軍跑到歐洲作戰,日本人未必會佔什麼便宜。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二戰時如果日本海軍遠徵歐洲,擊敗英國的勝算有幾成?
  • 日本感激「太上皇」麥克阿瑟,反思二戰:從心底歡呼「敗得好」
    麥克阿瑟知道,在他之前,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次對戰敗國的軍事佔領是成功的」,「幾乎所有的軍事佔領都孕育著未來的新的戰爭……」不要領土,也不要賠款麥克阿瑟坐鎮東京的使命,是要改造、重建和復興日本,而非毀滅日本。
  • 五常中唯一可能出局的國家,國力衰退面臨分裂,日本印度虎視眈眈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迎來了最終的勝利,伴隨著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宣告二戰結束。 在初設聯合國安理會時,設立了五個常任理事國,也是二戰時的五大戰勝國。設立的標準還包括此五國亦為自二戰來保留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這五個國家分別為中國、俄羅斯、法國、美國和英國。
  • 二戰日軍橫掃亞洲,卻唯獨和此國結盟,戰後搖身一變譴責日本罪行
    大東亞共榮圈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政府在1938年的宣言中首度提起。二戰全面開始的第二年,也就是1940年,時任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在一次講話中,再次提到大東亞共榮圈這一概念。
  • 二戰時日本為何仍然無法與歐美強國匹敵,日本到底差在了哪
    很多人把日本歸為和美國、蘇聯、英國、德國一個檔次的國家,有人甚至認為日本的實力還在英國人之上。實際上,二戰時的日本仍然無法和美蘇英等歐美強國相匹敵,在美蘇英眼裡,日本不過是個弱一流國家。如果不是美英蘇全力對付德國顧不上日本,估計三國早就把日本幹翻了。實際上,美蘇英三國隨便拉出來一個,也不是日本可以比的。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二戰時日本為何仍然無法與歐美強國匹敵,日本到底差在了哪?
  • 二戰時強大的美軍和蘇軍為什麼不願登陸日本本土作戰?
    之所以美軍和蘇軍在二戰後期沒有強行登陸日本開闢新的戰場,是由當時的環境和力量所決定的。二戰末期,雖然日本在各地的佔領區和殖民地節節敗退,但是本土所受的影響並不大,在本土內還是有著充足的軍事力量的。據相關資料統計,到了1945年時,日軍大本營為準備與盟軍決戰而進行的擴充軍隊的行動。先後進行了四次擴軍動員。
  • 二戰日本陸軍各常備師團結局(上)
    二戰時日本的常備師團共有17個,今天就一起盤點一下這些日本精英部隊最後的結局:近衛師團該部隊是日本天皇的御林軍,長期駐守東京,負責保衛日本天皇,很少外出作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國內兵員不足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迫於無奈先後將近衛師團下屬的部隊分批調往印尼各島。
  • 日本七福神:三個來源於印度,三個來源於中國!
    中國明末高僧隱元禪師赴日創建黃檗宗萬福寺,他去各地化緣,助人為樂,並把建築、佛像、書畫、茶、菜餚帶到了日本。布袋神大肚、體胖,因身旁總有布袋而得名。二、惠比壽:被尊為商業之神,是日本的本地神。傳說,惠比壽神教給人們用魚和農作物進行物物交換,因而被日本崇為買賣興隆的守護神。也有人說它留有「旅行美須」可保護人們旅途平安、交通順利。
  • 二戰時期的德國有多強?一個第六集團軍,能打贏十個日本甲級師團
    日本甲級師團根據日本戰鬥部隊的編制規定,甲級師團的人數在兩萬七千人左右,每個師團下面有八個聯隊,其中包括四個步兵聯隊和工兵、炮兵、騎兵、運輸等隊伍。一個甲級師團就代表了一個完整獨立的團隊,擁有各種兵種,並且包攬後方後勤工作,完全可以獨立一團上戰場。
  • 二戰日本海軍最後一次大勝,珊瑚海大海戰擊沉美軍航母
    除了成功偷襲珍珠港以外,在整個二戰戰場上日本海軍還有一次面對面成功擊潰美國海軍的大勝仗,那就是珊瑚海大海戰。同時珊瑚海海戰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航空母艦為核心,以艦載機為主力的海軍搏殺,珊瑚海海戰的爆發,正式宣告了大艦巨炮主義的終結,海軍航母時代的到來。
  • 二戰失敗後德國、日本何以能迅速崛起?
    都是據說,本人沒去過德國和日本,不敢確認。不過,這兩個二戰的戰敗國在二戰後卻迅速在經濟的發展上超越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一度是世界上除了美國外經濟總體量排第二(日本)、第三(德國)的國家(現在總經濟體量我們中國排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