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間軸調到200年前,誰能想到,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在明治維新之後竟然煥發出了無與倫比的精神面貌,先是在甲午戰爭中把大清一下子打翻,之後的日俄戰爭,又讓俄國人一敗塗地。這還不算,1931年開始野心擴張,佔據了我東北,開始了侵華戰爭之路。到1945年日本投降,整整14年,讓華夏大地支離破碎,損失慘重。
但是,日本曾經在1944年侵入印度後,打了一次「英帕爾戰役」,就此偃旗息鼓,在重大損失下灰頭土臉地回去了。
難道當時的中國比印度弱?為何印度僅僅一仗就讓日本知難而退?
為了把這事我們聊清楚,我們從「為什麼要打這一仗」開始談起。
(一)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打印度?
按理來說,印度和日本之間,陸路隔著華夏大地,還有喜馬拉雅山。海路要經過太平洋、印度洋。如此的距離和位置,兩國想打起來是很難的。可是,此事還真地發生了。那麼,日本人為什麼要打這一仗?
1、德國人的建議。
1943年,西邊的軸心國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失利。而東邊的太平洋戰場,日本人在瓜島戰役中落敗。就此,軸心國的戰場主動權喪失了一大半。怎麼辦?
此時,希特勒提出一個辦法:讓日本強大的陸軍進攻印度,以牽制盟軍的力量,擾亂盟軍的部署,進而扭轉軸心國的不利局面。
作為盟友,希特勒的建議是需要認真對待的。
這是日本開戰最重要的原因。
2、日本的大戰略。
日本人的地盤不大,野心卻不小,從明治維新前後起,日本的軍國主義逐漸抬頭,日本的侵略意圖逐漸顯現,他們有三大戰略:一是攻克朝鮮,侵入華夏。二是侵吞我東北大地,北上侵俄。三是南下攻克東南亞諸國,然後圖謀南亞次大陸的印度。
從前期來看,日本侵華戰略還是如期進行了,日本雖然損失不小,但收穫也是甚大,大半個中國落入其手。而北上侵俄,在諾門罕被朱可夫的軍隊大敗。
當1942年後,日本在東南亞縱橫馳騁之際,對印度的野心又起了,只是,美國等國家的反彈很猛,日本開始步履維艱。日本侵佔了緬甸後,國民政府的遠徵軍和英國部隊對日軍進行了積極的抵抗。
此時,如果能西進侵吞印度,是有可能開闢另一個戰場,要知道,印度的物產還是很富饒的。
雖然,當時的日本難處很大,但如果侵入印度成功,一是會讓軸心國局面得到轉變,二是會實現自己戰略的一部分。
如此一石二鳥之計,日本沒有理由不試試。
(二)日本確定了「英帕爾戰役計劃」後,做了什麼?
英帕爾戰役,開始於1944年的3月,結束於7月。
這次戰役之前,日本人的心理其實是矛盾的,一方面,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局面,另一方面,印度可是英國人的最重要殖民地,勢必重兵防守,突破不易。
但,矛盾歸矛盾,日本人相信「奇蹟會發生」,畢竟,從甲午戰爭後起,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將大清、俄國這類大國變成了自己的磨刀石。他們骨子裡相信,會有天照大神等保佑自己的。
「相信」會產生重要的力量,讓人們變得一往無前。
於是,日本向印度方向派出了自己的試探性軍隊:第15軍(司令為牟田口廉也中將,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由第5飛行師團提供支援,號稱「十萬大軍」。
從日本向太平洋戰區派兵總數來看,近10萬攻擊印度的人馬,確實不多,但也不少。
如果能夠第一戰就成功,日本司令部可能會繼續派人。但戰績如果糟糕的話,日本司令部就會放棄。
結果,經歷了四個月左右的時間,日本軍隊兵敗英帕爾。從此後,日本軍隊再也沒有染指印度的打算了。
為什麼此戰日軍失敗了?
(三)二戰時,日軍在印度英帕爾失敗的原因。
日本在印度英帕爾失敗的原因有三個。
1、戰略失誤:進攻印度的英帕爾,就是冒險之舉,是絕對的投機主義。
進攻英帕爾,其實是德國和日本人的冒險之舉,是戰略的失誤,是「死馬當活馬醫」的伎倆。1944年的西歐戰場,德國已經如夕陽西下,被蘇聯趕著往回跑。而當時的日本,雖說在強撐,但在盟軍強大的實力和充足的資源供給面前,日本人的失敗「肉眼可見」。
進攻印度,是日德「臨死」前的掙扎,是「螞蚱抗拒秋天來臨前的蹬腿」。
奇蹟正所謂是奇蹟,在於發生的數量少,如果每一次都能創造奇蹟,那就不是奇蹟了,那真的就是實力超群了。可是,日本也好,德國也罷,還沒有做到絕對的一枝獨秀,沒有做到真正的實力超群。那麼,失敗,就是唯一的歸宿了。
2、補給問題導致了失敗。
日本軍隊進攻印度的英帕爾地區,原本是要快速解決戰鬥,因為雨季到來後,戰爭會非常的艱難。
但最大的問題,還是補給問題。起初,他們趕了一群活畜,意思是要給人減輕阻力,畢竟,印緬邊境,有著太多的高山和叢林。到了地方,活畜就可以當乾糧吃了。
但結果很悲催,槍炮一響,活畜嚇得四散奔逃,蹤影難覓,總不能讓軍隊漫山遍野去抓豬羊吧!據說,這是他們的司令官和成吉思汗學的,但很失敗。
而,從緬甸日軍基地往英帕爾送補給,也非常的不容易,一是道路艱難,二是盟軍在空中的火力實在駭人,三是英印師17師抄了日軍33師團的後路。
於是,日軍大隊人馬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快速攻克英帕爾,要麼只能吃草了。
結果,日軍在英印部隊的抵抗下,無法快速拿下,因此開始忍受飢餓、瘧疾、傷寒等。補給跟不上,不僅僅造成了食物的缺乏,後期的槍枝彈藥和藥品也是嚴重不足,就此,日軍大量被餓死,病死。
而英印部隊在美國45架「達科他」式運輸機的支援下,食物充足,醫藥充足,啥都不缺。
一個幾個月內挨餓吃草的軍隊,要能打過一個裝備齊全、吃飽喝足的軍隊,那概率是低到不能再低了。
3、日軍司令官指揮是有問題的。
英帕爾戰役的日軍最高指揮官叫牟田口廉也,此人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曾經在盧溝橋事變時衝鋒在前。他曾時常對人說到:「大東亞戰爭,要說起來的話,是我的責任,因為在盧溝橋射擊第一顆子彈引起戰爭的就是我,所以我認為我對此必須承擔責任。」
這是典型的抬高了自己。在來印度英帕爾以前,牟田口廉已經是中將了。如果英帕爾戰役順利,他就會升為大將了。
但此人過於自負,而且不T恤下屬,屬於絕對的志大才疏一類人,除了作戰比較勇敢,在謀略方面確實一般,否則也不會有趕活畜上戰場的事了。
戰役之前,他是主張開戰的,當他的參謀長以補給不易為理由反對英帕爾戰役時,他說道:「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那怎麼能行!日本軍隊能夠忍受任何艱難困苦。糧食可以從敵人那裡奪取。」
辦法是好辦法,是以戰養戰的策略,但短期攻不下來怎麼辦?
後期,因為補給不足,前線懇求牟田口廉也派人送補給,他回復道:「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
在碰到打仗疲憊不堪的軍人擦肩而過時,騎在馬上的牟田口廉也常常大發雷霆:為什麼不給我敬禮?
士兵們累得要命,都快餓暈了,哪裡有敬禮的精力,哪裡有敬禮的功夫?
牟田口廉也的指揮一塌糊塗,冒進,並被人抄了後路。向英帕爾南北夾擊,又遲遲實現不了。
最終,整個部隊在饑寒交迫下走向了失敗。
戰略上輕易開戰,戰術上冒進,忽略了補給,被人抄了後路,空中支援也被盟軍強大的空軍壓制,這樣的軍隊,在奇葩指揮官的指揮下能打勝仗,那才是怪事!
有意思的是,牟田口廉也在戰後先是因為戰犯之名拘押在新加坡,1948年被假釋回到了日本,後來,在東京開了一個料理店,店名以偶像名字命名,叫成吉思汗飯館。1966年病逝,活了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