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秘密東進
熊賢江 書蟲悟道 今天
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
不甘心失敗的奧地利,開始再次蠢蠢欲動。1804年11月6日,奧地利皇帝同俄國沙皇籤訂了秘密條約,決定兩國聯手阻止法國在義大利擴張。
西班牙在1804年12月12日對英國宣戰,與法國結盟。西班牙和法國的海軍聯合起來,也沒有打贏英國海軍,屢遭失敗後的法西海軍聯軍被封鎖在西班牙南部的加的斯港。
1805年4月11日,俄英兩國秘密籤署同盟條約。英國首相皮特是堅定地反法派,一直在積極籌劃新的反法同盟。俄國自己一直希望能夠稱霸歐洲,但是,勢力一天比一天強大的拿破崙帝國,成了俄國人在歐洲擴張勢力的最大的競爭對手,俄法在1804年已經斷絕了外交關係。
此時的拿破崙,則於1805年5月26,宣布自己是義大利國王,並派遣他的繼子,歐仁·德·博阿爾內作為副王代表他打理具體的政務,並將皮埃蒙特和熱那亞也併入了義大利王國。
奧地利原本是打算趁法國入侵英國時,同時在法國背後下手,通過在德意志和義大利同時發起對法軍的進攻,一舉收復失地。
奧地利委任查理大公率領9.5萬人進攻義大利的法軍,試圖奪回義大利北部。在德意志方面,有斐迪南大公率領7.2萬人,牽製法軍,並等待俄國援軍到來後再伺機進攻法國本土。在蒂羅爾,約翰大公率領2.3萬人,策應兩路。
1805年7月,俄國同奧地利達成協議,出兵10萬支援奧地利對法作戰,戰場是德意志地區。庫圖佐夫率領的俄軍行動遲緩,8月下旬才出發,抵達預定的目的地巴伐利亞需要大約兩個月的時間。
1805年8月9日,奧地利加入俄英組成的反法同盟陣營,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
三方決定,奧地利出兵30萬,俄國出兵18萬,英國則每年給予兩國龐大的軍費支援,每10萬部隊援助軍費125萬英鎊,總額不超過500萬英鎊。大家聯手對付法國。瑞典答應必要的時候出兵1.2萬人助戰。普魯士王國害怕強大的法國,宣布保持中立。
俄國、瑞士、丹麥、英國和漢諾瓦組織了一支5萬人的五國聯軍,試圖收復法國佔領的漢諾瓦,並佔領荷蘭。
俄國、英國和那不勒斯組織的三國聯軍也有5萬人,作戰目的是將法軍驅逐出義大利南部地區。
法軍秘密東進
由於海軍無法掌握制海權,拿破崙期待的渡海直接進攻英國本土的作戰計劃,只能被迫推遲。對於東方的危機,拿破崙已經開始有所預感。1805年8月23日,拿破崙決定推遲渡海作戰計劃,命令部隊東進,準備對俄奧開戰。
1805年8月24日,拿破崙為避免同時與普魯士作戰,以割讓漢諾瓦給普魯士為誘餌,爭取到普魯士能夠真的中立,而不是在戰爭關鍵時刻對法軍下黑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同意。同時,威逼利誘巴伐利亞、巴登和符騰堡等,要求與法國結成同盟。法軍不僅可以借道這些地方,還能新獲得4萬的盟軍,儘管戰鬥力不強。
1805年8月29日,拿破崙下達了作戰命令,要求17萬法軍火速趕赴多瑙河地區。
參與東方作戰的法軍部隊有:
第一軍,1.5萬人,貝爾納多特元帥指揮
第二軍,2萬人,馬爾蒙將軍指揮
第三軍,2.5萬人,達武元帥指揮
第四軍,2.8萬人,蘇爾特元帥指揮
第五軍,2.6萬人,拉納元帥指揮
第六軍,2.1萬人,內伊元帥指揮
第七軍,1.4萬人,奧熱羅元帥指揮
近衛軍,6000人,貝西艾爾元帥指揮
騎兵軍,2.1萬人,繆拉元帥指揮
全軍共有20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17.6萬人,286門火炮。
拿破崙要求法軍強行軍幾百英裡,從英吉利海峽沿岸以急行軍方式快速機動到德意志戰場,預備在多瑙河附近擊潰聯軍。法軍要快速行動,集中兵力,分別擊敗尚處於分散狀態中的各路聯軍。具體就是,趁俄軍抵達之前,就一舉殲滅冒進的奧地利的斐迪南大軍。
1805年9月3日,拿破崙要求奧地利恢復原來狀態的最後通牒遭到了奧地利方面的斷然拒絕。9月8日,奧軍入侵巴伐利亞,10日佔領巴伐利亞首都慕尼黑之後繼續推進到多瑙河的戰略要地烏爾姆。
此時的法軍,已經以每天15英裡的速度急行軍,於9月25日渡過了萊茵河,並繼續向多瑙河上遊地區開進。奧軍對法軍的行動依然是一無所知,對逐漸逼近的危險絲毫沒有察覺。
9月29日,拿破崙在斯特拉斯堡向部隊發布了著名的進軍布告,《把鷹徽查到敵人的土地上去》,這也成為了此後法軍官兵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士兵們:
第三次同盟的戰爭開始了:奧地利軍隊已經越過萊茵河。它違反條約,進攻我們的盟友,並將之逐出他們的首都。。。。、你們自己曾不得不急行軍,藉以保衛我們的邊界,但你們已經越過了萊茵河。。。
只要我們還沒有確保日耳曼集團的獨立,支撐住我們的盟邦,是我們的非正義侵略者的狂妄行為遭到挫敗,我們將不停止前進。我們將不再搞沒有保證的和平:將不再讓我們的仁慈貽誤我們的政策。
士兵們!你們的皇帝正在你們的中間;你們只是這個偉大民族的先鋒隊;如果有必要,整個民族將按照我的號召,奮起捍衛國家,粉碎這個由英國的仇恨和黃金交織而成的新的同盟。但是,士兵們!我們還將急行軍,還將忍受種種疲勞和匱乏。人們正在為我們設置障礙,我們將客服它們;只要我們還沒有把我們的鷹徽插到我們敵人的土地上去,我們將絕不休息。」
烏爾姆戰役大捷
拿破崙率領大軍迂迴到奧軍的右翼地區,切斷位置突出的奧軍與其它部隊的聯繫。法軍以騎兵軍為前衛軍,迅速從四面包圍。
在獲悉即將被法軍包圍之後,該部奧軍擔心後路被切斷,慌忙撤退到烏爾姆地區,企圖固守待遇。
1805年10月8日,法軍主力渡過多瑙河。先是擊敗了小股的企圖阻止法軍渡河的奧軍,接著又在韋廷根擊敗一個奧地利加強師,俘虜3800人。法軍乘勝追擊,12日收復了慕尼黑。面對法軍的強大攻擊,奧軍不得不全部集中躲到了烏爾姆。
法軍切斷了烏爾姆奧軍退往維也納的道路。拿破崙分出部分兵力,監視和阻止其它各路聯軍來支援烏爾姆的奧軍。法軍主力則對烏爾姆步步緊逼,大有一舉殲滅整個奧軍的勢頭。
奧軍參謀長卡爾·馬克·馮·萊伯裡希男爵見大勢不妙,在法軍合圍前,派遣2萬人護送斐迪南大公衝出包圍,避免斐迪南大公被法國人俘虜。斐迪南大公率領一小隊人馬,日夜馬不停蹄的逃命,一口氣跑到了幾百英裡之外的波西米亞地區。護送他的2萬人基本上被法軍全殲。
此時,烏爾姆的6萬奧軍,只剩下一半多。
10月13日,法軍準備發起總攻。拿破崙再次向全軍發布公告,鼓舞士氣,號召大家奮起殺敵:
「士兵們!明天將是一個比馬倫哥大捷輝煌百倍的日子,敵人已經被置於馬倫哥戰役同樣的境地。你們在這次會戰中的豐功偉績定將流芳百世。」
10月14日早上,內伊元帥率軍進攻烏爾姆東北6英裡的埃爾欣根村,這裡由1.5萬名奧軍防守,附近有一座多瑙河大橋,是奧軍的最後退路。經過激戰,法軍攻佔了該村,俘虜3000人,繳獲20門火炮。其餘奧軍退守烏爾姆。
10月20日,在法軍威脅若不投降則將像在雅法城屠殺拒不投降的土耳其戰俘一樣屠殺拒不投降的奧軍俘虜之後,奧軍參謀長馬克將軍率殘部3萬人投降。60門火炮,所有的武器彈藥、軍旗,連同烏爾姆要塞,都落入了法軍手中。
烏爾姆一戰,法軍僅僅戰死500人,受傷1000人,而奧軍則損失了6萬人。用如此微小的代價,換來了戰果如此輝煌的大捷,法軍上下都是欣喜若狂。士兵們向他們的皇帝高呼:「我們的皇上創造了新的戰爭藝術,不用武器,而用我們的雙腿來作戰!」
拿破崙在布告中對自己的軍隊也是倍加讚賞:
「士兵們!這一勝利應歸功於你們對皇帝的無限信任,歸功於你們經受種種疲勞和匱乏的毅力,以及你們罕見的大無畏精神。」
插曲:特拉法爾加海戰
1805年9月14日,拿破崙命令在加的斯港的法西海軍出港支援法軍在那不勒斯登陸。
1805年10月19日,法西聯合艦隊從加的斯港拔錨起航。10月21日,法西海軍艦隊與英國艦隊在西班牙南海岸的特拉法爾加海角附近遭遇。儘管軍艦數量(法西艦隊33艘戰艦,英國艦隊27艘戰艦)、火炮數量(法西艦隊3000門,英國艦隊2500門)、部隊人數(法西艦隊3萬人,英國艦隊2萬人)等方面都佔據優勢,法西海軍還是敗於納爾遜勳爵指揮下的英國艦隊。
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法西艦隊損失18艘軍艦,其中,1艘被擊沉,17艘被俘虜,其餘艦船則大都嚴重受損。傷亡2600人,被俘綠7000人。英國方面儘管也是半數軍艦都損傷嚴重,但沒有被擊沉的,也沒有一艘被俘虜,人員傷亡1700人。
在特拉法爾加海戰此戰堪稱是英法海軍之間的決定性戰役,持續了一百多年的英法海上霸權爭奪戰終以英國人的勝利而終止。英國艦隊控制了海洋,法國的海上貿易則遭受了毀滅性打擊,法國的海外殖民地進一步遭受英國的軍事威脅。拿破崙渡海徵服英國本土的夢想也永遠不可能有機會變成現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