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時遇到障礙,是消業的過程嗎?

2020-12-18 今日佛堂

我認為,一個人當你在慈悲的時候,你會有哪裡酸哪裡痛,這個不能說,因為你在做這個事情,它來幹擾你,這個觀念錯了,了解嗎?是因為你在慈悲的時候,你累劫累世的這些冤親債主也要跟你要藥:「你都給它們,怎麼沒給我?」對不對?本來十分痛,但是因為你在慈悲,它就提早來找你,變成兩分的感覺而已,了解嗎?

所以你就要不厭其煩地給它回向,給它寫個牌位,來一個痛就給它寫一個牌位。你會發覺一天就好了,兩天就好了,太好了,不斷地消業。所以我想,修行就像各位在爬山一樣,每一個關口都會有跌倒,每一個石頭都很用力抓到手破,但是這個都是我們要爬到頂,這本來就要超越的問題,而不是說我就不要爬就沒事了。你不要爬就當然沒事,那些坎坎坷坷都沒事,誰叫你去爬。但是你既然要成佛,因為你做煙供、做放生,是為了度眾生成佛的資糧,而不是說我要去賺這個功德,你應該這樣想。

所以你越發心,障礙來了,那太好了,障礙讓我們更努力,障礙轉為修道用,障礙讓我們更消業障,多好,對不對?我認為這是正常的,你千萬不要說,因為我在做煙供、放生,有這個障礙,我不要做就好了。不要做,這下事情來,你受不了的,所以不要因為一點點的障礙就怪東怪西,我們這個只是小小一點酸、一點痛,人家佛陀真的是拋頭顱灑熱血,對不對?這樣子地在精進努力,不然成佛那麼容易嗎?

是我們決定自己要選擇這一條路的,如果你不想選擇這一條路,你可以繼續輪迴,你可以生天,你可以將來下輩子做一個大富貴的人,但是你依然有煩惱的,依然有痛苦的。所以我個人的因緣,我認識了很多最高權力的人,我認識了很多非常有錢的人,但是我發覺他們那個煩惱更重,因為一個人權力、地位、金錢多,他會更驕傲、更傲慢,這個更傲慢他就更不想要虔誠認真地謙虛地來學佛,這是對他們的障礙。

世間的富貴乃至貧賤,讓我們看到富貴也不究竟,貧賤也痛苦,要我們超越這個比較重要。所以身上的這些痛苦,你應該說那是個眾生跟你按按門鈴,因為我好苦你還沒有注意到我,或許是你的債主,或許是外在的眾生。任何東西,拜佛也好,打坐也好,布施也好,都是有過程的,都是有這個感覺到不舒服的時間。

相關焦點

  • 十六個修行障礙的深度解析和破除,提升你的意識頻率
    如何破除生命的障礙宇宙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就是一真法界,本來是不存在任何障礙的,是由於人們心理有障礙,才使六根、六觸、六識產生了十八界,這些界就是自己心理所設的障礙。要想證到一真法界,必須先破除自己心理的一切障礙。障礙越多離道越遠,破除一重障礙,你就向道靠近了一步,因此,修行的本身就是破障的過程。
  • 聽菩薩說|三種解脫的障礙
    很多外道有邪見,在相續中有一些不正確的見解,導致他們認為要苦修、要受苦,這樣才能消業,消業之後才能解脫。他們也講解脫,比如獲得梵天王的果位。有一種外道叫裸體外道,修行者是不穿衣服的,這是他們的一種修行方式。還有外道到恆河沐浴,認為這也是一種消業、解脫的方法。
  • 宗道法師:修行有五種障礙的我們,佛為何不捨棄?
    修行有五種障礙的我們,佛為何不捨棄?我覺得《法然上人全集》裡的《十二條問答》特別合適,把念佛行者在念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問基本都說到了。自古以來,以問答形式闡明淨土教義的著作有很多,最早的是《淨土十疑論》,是天台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寫的,書很薄,裡面只有十個問題。
  • 佛教:時運不濟時,記住3句話,自會感召吉祥如意
    人生就是個修行的過程,佛教以人生是「苦」來說明必須要修行,修行並不是讓你去出家當和尚,而是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求得人生吉祥。善惡都是自己感召來的,當時運不濟時,記住3句話,自會否極泰來,吉祥如意。第一句、懺悔改過,消業積福。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人生的命理極為複雜,但總不外乎「因果」二字。在佛教中常講到一個詞叫做「業障」。
  • 佛教:遇到惡人時,心中牢記佛的一句話,瞬間把怒氣轉為福報
    佛教:遇到惡人時,心中牢記佛的一句話,瞬間把怒氣轉為福報。佛說人與人的關係有四種,即「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無論是夫妻兒女,親戚朋友,總是這四種關係。緣的淺深不同,緣結得深的,就變成一家人;緣淺一點的,就是親戚朋友;如果沒有緣,那就是陌生人。
  • 因果報應:消業不要變成消福,這三件事,越做越損福報,真實不虛
    此文字數「一千一百餘字」閱讀時長預計需要3分鐘!歡迎轉發、評論、分享!南無阿彌陀佛!在實修路上,有一個話題,可謂是人人都會談及,是什麼話題呢?就是「消除業障」!這個話題,在佛教之中談及的次數可謂是數一數二,甚至遠遠高於諸佛菩薩,和實際修行的情況。
  • 佛家修行的魔境,指的是什麼?現實生活中,應該如何「降魔」?
    佛家的修行,若想獲得大成就,要求極高,要求人們放棄俗世無止境的欲望。否則,修行日深時,就容易產生魔境,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走火入魔」,如果處理不當,極容易出現生理的或心理的問題。魔境來時,應該如何降魔?魔境,是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特殊的身心現象。中國佛家以修習禪宗的為多,修禪宗有三種無漏之學,即戒、定、慧。禪定的修習,要使用調身、調息、調心三種方法,使身心進入一種靜定的狀態。
  • 修行人遇到魔考時,該如何應對?
    故而魔考,實則是神明為修行之人設置的關卡,通過使修行人歷經重重劫數,甄選出道德純良、淡泊清淨、信奉不二的玄門高士,終可不畏紛擾、固守本心,克服重重考驗證聖成真。而在當下眾人修行中,較為常見的便是來自鬼魔、陽魔的試煉。
  • 對於修行中的各種魔障你都清楚嗎
    修行,如果想簡簡單單、輕輕鬆鬆就成聖成佛,那就是騙人。一個人今生能禮佛修行,是宿世積累的功夫和福報。但你又輪迴做人還在六道,證明你福慧和因緣還沒具足,具足的話不早離開六道了嗎!但今生能對佛法信、願、行,真的很了不起,也是非常值得讚嘆的,起碼這些人比別的眾生多了機會,脫離苦海真正解脫的機會。
  • 太師佛法14:這是修行第一戒?應該怎樣修?
    一、業障凡夫想要成佛,第一個障礙即是業障。發願去極樂也好,去彌勒菩薩身邊也好,要解脫成阿羅漢也好,目的都是為了離開娑婆世界。但正如你尚欠著人家一屁股債,你就要移民國外,債主肯定不會答應啊!很多人喜歡說空,說這個空那個空,很抱歉,一切都是真的!欠債就得還,因為債是真的,債主認為是真的。你對債主說,這錢是空的,管用嗎?
  • 道教:居家如何修行,修行應習誦哪些經書?
    出家修行,是很多慕道之士嚮往的生活方式,然而由於各種原因的限制,迫使我們不得不放棄這樣的想法,那麼居家該如何修行呢?答:習誦經書。工作之餘,在家可以利用空閒的時間習誦經書,這樣就是很好的居家修行了。習誦經書就是修行嗎?
  • 修行過程中,這 7 種「魔」的化現須警惕!
    我們在提到 " 佛 " 的時候 往往也會想到另一股會對我們產生重大影響的力量—— " 魔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時也是經歷 " 降魔 " 這個重要過程後魔的本質就是一切奪眾生慧命,破壞修行、善根和功德的力量。『四種 " 魔 "』這個概念還是有些抽象,依然不太容易識別。如此,想要降服 " 魔 ",就如同與一個 " 隱形的敵人 " 對抗,總是落於下風。
  • 心理輔導:這些人格障礙,你曾經遇到過嗎?
    2、心理因素(21%) 幼兒心理發展過程受到精神創傷,對人格的發育有著重大的影響,是未來形成人格障礙的主要因素,一個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懼反應的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就要具備迅速,強大和良好的習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經系統反應遲緩,則習得性抑制能力就緩慢和軟弱,人格障礙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經功能是異常的
  • 慈誠羅珠堪布:證悟空性的障礙
    當然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只是過程不一樣,它們的結果當然沒有什麼不一樣了。所以惠能大師經常說「此法門」,就是要強調他自己的法門中這種獨特的理解方式。那麼,什麼叫作坐禪?什麼叫作打坐呢?就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一切無礙」雖然只有四個字,但真的是非常非常核心,非常地重要。「礙」是什麼?大家都知道肯定是障礙。什麼是障礙呢?很多人會說,障礙就是修行的違緣。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講解:有一種順緣的障礙,是你修行的隱形殺手
    所有的一切都是循業發現,循著染業發現一切染法,循著淨業就修行一切淨法。這個業非常的複雜、非常的深。在華嚴經講五十三參的五十三位,那就是循業發現,善財童子是轉染成淨,一位一位的轉,一位一位的淨。 所以我們修行的時候要圓修圓觀,思惟這種微妙的、甚深的道理。智慧淺劣的眾生,隨著業所發現的,他斷不了。如果我們隨著自己的惑業發現一些障礙(障礙有順緣、有障緣),你怎麼隨這個緣? 咱們舉事實說吧!
  • 魔為什麼幹擾修行人?
    意為能奪命、害命、障礙、擾亂、破壞,這些都稱之為魔。魔擾亂修行人的身心,讓身心不得安寧、安穩,不能正常修道,當修行人發心修道時,魔障現前,愈是用功,功夫將要得力時,這時魔愈瘋狂障礙你。多半是冤親債主,前來報復,不讓你成就。應該怎麼辦?把自己的修行功德做回向,回向給他,讓他也受益,與自己一同修行,往生極樂,互惠互利化解矛盾。
  • 什麼是修行?真正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
    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提起修行,立馬就會被打上諸多標籤,讓人唯恐避之不及。在普通人的眼裡,修行、要麼是道要麼是佛,修行必然要跟仙佛扯上關係。在這裡我要說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只是人的認知與偏見。修行不是宗教的專用詞,只是這個概念被宗教專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