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鞋王」,你會想到誰呢?百麗、富貴鳥、達芙妮……這些老牌鞋企雖然都曾被封「鞋王」,但它們當中卻鮮有長期屹立山巔者。早在2012年,百麗、達芙妮、富貴鳥這三個品牌便佔據國內休閒鞋市場份額前三榜。然而它們的巔峰宛若流星,璀璨而又短暫。
2013年,鞋業迎來一個階段轉折點。這一年,達芙妮自營網點在連續增長多年後開始出現下滑,百麗的自營網點增速放緩,富貴鳥渠道擴張的高光也是曇花一現。
2017年,資本市場馳騁十年之久的百麗率先在港股私有化退市;2019年,在資金鍊斷裂、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富貴鳥宣告破產倒閉。
令人唏噓的是,富貴鳥落幕一年之後,連年虧損的達芙妮似乎也走到了生命的至暗時刻,宣布將徹底退出中高檔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商業世界是殘酷的,無論是此前墜落的百麗和富貴鳥,還是現在正走向沒落的達芙妮,當時代拋棄它們時,從不會跟它們多說一句再見。
時至今日,在福建省石獅市官網上掛了有八個月的富貴鳥鴻山鎮廠區招租信息,仍無人問津。舊主隕落後,這個面積達2.8萬平方米的廠區十分蕭條。招租聯繫人接到電話深感意外,他告訴AI財經社,工廠已經空置了好幾年,幾年前就抵押給了當地政府。
沒落的不是這一個廠區,而是整個富貴鳥。8月26日,一代鞋王富貴鳥最終折戟,正式褪去港股上市公司的身份;當日晚間,富貴鳥的重整還遭法院駁回,正式宣告破產。
富貴鳥這家曾經的「縣城男鞋槓把子」,曾被評為「首屆中國鞋王」,即便在鞋企遍地的石獅,也一度是當地的驕傲。可惜的是,富貴鳥2013年末登陸香港主板的高光時刻最終卻成了失速的起點,此後三年淨利潤降了近三分之二,2017年上半年淨虧損超1000萬元,當年中期報告顯示負債總額近30億元,此後再未披露過財務數據。
達芙妮計劃通過改革自救。今年半年報中,公司稱,將對銷售渠道策略進行結構性調整,以電商業務為主,而線下實體店為輔,實施輕資產模式。包括加大對電商業務的投入,在線上市場擴大覆蓋範圍,將更多的線下實體店轉型為合伙人制度或加盟制度,並關閉表現欠佳的店鋪。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楠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押注電商失敗,實際上已經算是落後一步,目前達芙妮處在一個很不利的位置,能否彎道超車,還是要看達芙妮後續的運營情況。
實際上,相對於輝煌時期,達芙妮已經關閉了超2/3的店鋪。據達芙妮歷年年報,2014年年底,公司有6402家實體店(其中直營店佔比89.78%,加盟店佔比10.22%)。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實體店僅剩2075家,較高峰時期關閉了4327家店,降幅67.59%,平均每天關閉2.6家店。
作為傳統鞋企的代表,達芙妮、富貴鳥和百麗都經歷了從輝煌到衰退的至暗時刻。
對於它們的沒落,沈萌認為,三個企業都是面對中低層消費群體,因此受經濟波動影響較大,加之三者在設計和品牌方面相對附加值較低,因此當競爭持續激烈時,業績受影響非常大。
張楠則認為,這三家鞋企的沒落都是因為過去規模快速擴張的過程中,門店數量增加了,但整體經營水平沒有跟上,最核心的就是沒有處理好庫存、品質和價格之間的關係。「庫存帶來了資金鍊的壓力,品質帶來了銷量的壓力,低價雖然短期增加了銷量,但傷害了品牌的價值」,張楠如是說。
三家鞋企陷入危機的背後,不僅是電商崛起帶來的競爭,還有消費者偏好的改變,當下運動成為時尚,國內運動鞋市場規模逐漸提升,搶佔市場份額。
據中國產業信息網,2014年-2016年,國內運動鞋消費總額從686億元提升至928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達到16.31%,在鞋類消費佔比從20.1%上升至25.7%。
從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中也可見一斑,自2015年上半年,李寧營收超過達芙妮,差距越拉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