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秋日的三場槽子牧業新村,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穿戴一新的阿漢,面帶喜色,精神抖擻地站在村口等候著我們。
一
5年前,因採訪相識後,阿漢時不時地會打電話,說村裡的變化,因為我們的耐心傾聽,阿漢從心裡把我們當成了朋友。
正午的陽光照映在阿漢黑紅色的臉上,泛出油亮的光芒,把他的笑容襯託得格外燦爛。
走進5年沒見的吉木薩爾縣北庭鎮三場槽子牧業新村,眼前的情景讓我們異常驚喜:這片曾經荒涼的大草灘,如今變得頗為現代,一條條筆直的柏油馬路貫穿村莊,馬路兩旁是一棟棟統一設計建設的牧民院落,院落外綠樹成蔭。
阿漢帶著我們參觀了他的院子。前院種著蔬菜、果樹,還養著雞。走進他家屋裡,窗明几淨,電視、冰箱一應俱全,家具物件收拾得整整齊齊。阿漢說,這些年,政府先後為三場槽子牧業新村投資配套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安居房,大力改善人居環境。
「這套新房子是抗震安居房,120平方米,房子總共花了8萬多元,我只掏了1.8萬元,其餘都是政府補助的。」阿漢說。今年,他又翻新了院牆,也是政府補助的。房子和院牆都建好了,他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拆除了院裡的牲畜棚圈,將自家的牲畜養在村上的養殖小區。
在阿漢家的牆上貼了一大片獎狀,有20多張。阿漢自豪地說,這都是他3個孫子的獎狀,其中有一張是獲得全國小學生才藝大賽一等獎的獎狀。「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上學。」阿漢說,搬到這個村後,離學校近了,他就努力供孩子上學。後來3個孩子都上了大學,畢業後都有了穩定的工作。現在,孫子們學習也都很好,他心裡很高興!
二
「你們來得正好,要好好把我們村上的變化寫一下!」阿漢說。
阿漢是這個村最早一批搬遷定居的哈薩克族牧民。他介紹,三場槽子牧業新村最早是北庭鎮的一個牧業村。1968年,政府在這裡建立牧民定居點,從全縣3個山區鄉鎮搬遷來了數十戶牧民集中定居。
阿漢清晰地記得,那個秋天的早上,暖暖的陽光散落在秋季的山林,閃著金色的光芒。在地處山區的泉子街鎮吾塘溝牧業村,一行馬隊趕著牛羊,沿著村裡的蜿蜒山路前行,馬背上馱著的是十幾戶牧民的家庭成員,以及他們的全部家當。
當時只有10歲的阿漢不知道,對於他和他家以及其他十幾戶牧民來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搬遷,他們要搬到一個全新的住地——北庭鎮三場槽子牧業新村。
曾經,阿漢也想過上學,但是學校離他家路途遙遠,父母親就沒讓他去上。在他當時的想像中,他也會像他的父輩們一樣,長大後趕著一群牛羊,過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草場而居的傳統生活。而這次的搬遷,讓他的生活從此變得與祖輩們不同。
那時的三場槽子牧業新村,處于吉木薩爾縣北部平原鄉鎮——北庭鎮的一處大草灘上。各種野草茂密地生長著,大風吹過,草浪滾滾,一群群牛羊,散落其間,像天上落下的朵朵白雲,這裡是牛羊的美麗草場。
阿漢一家和其他牧民從此在這裡生活了下來,這一住就是52年。
阿漢學會了放牧養殖,又和其他牧民一起學會了改良土壤,學會了種植莊稼,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紮下了根,過上了定居生活。
三
走在村裡,處處都能感受到變化。
在阿漢的引導下,我們走進了村民馬木爾汗 · 柯郎的家。2014年,馬木爾汗一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年政府給他家分了4頭扶貧牛、17隻扶貧羊。到現在,4頭牛和17隻羊變成了15頭牛、110隻羊,去年他家的純收入超過4萬元。
「黨和政府關心扶持我們,我們一定要好好幹,繼續擴大養殖規模。」馬木爾汗說。
阿漢說,這些年,村裡開展農牧業基礎提升工程,村上的耕地都建成了滴灌田,建立了標準化養殖小區,開展品種改良,推廣科學養殖。現在的三場槽子牧業新村,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養殖專業村。
在村上的服裝刺繡加工車間裡,村民阿依古麗 · 託爾遜正忙著手上的活。
2018年,新疆月華製衣有限公司在三場槽子牧業新村建立了扶貧車間,阿依古麗第一時間報名進廠上班。
「工廠辦到了家門口,出了家門就進廠門,既方便照顧家裡人,也不耽誤掙錢。」她說。阿依古麗家是村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生活貧困,後來到製衣廠上班,每月都有穩定的收入,生活就好了起來。去年,她家還在縣裡買了一套76平方米的商品房。
村黨支部書記艾力 · 艾合買提說,過去村上的婦女大都在家帶孩子做家務,現如今,她們當中已經有50餘人進了村上的扶貧車間,成了產業工人,外出務工創業的也不少,她們成了家裡增收的主力軍。
「現在,我們村上除了老人和小孩,其他人基本上是個個有活幹、人人會賺錢。」艾力說。
「現在新房子有呢,牛有呢,羊也有呢!吃的自來水,病了有醫保,上學有學校,我每個月還有1000多元的老黨員補助呢!過日子發愁的事情沒有了,高興的事情多得很!」阿漢說。(蓋有軍 高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