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國聯合籤署《「阿爾忒彌斯」協議》
據美航天新聞網2020年10月13日報導,在日前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上,美國與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盧森堡、義大利、阿聯和英國共同籤署了《「阿爾忒彌斯」協議》,為希望參與美國「阿爾忒彌斯」探月計劃的國家制定一套行為準則。該協議概述了一系列想參與「阿爾忒彌斯」計劃的國家必須遵守的原則,從數據互操作性和科學數據的發布,到太空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太空遺產;涉及範圍除原有的月球和火星活動外,還新增了小行星和彗星任務、繞月球和火星軌道的活動,以及地月系統的拉格朗日點活動等。籤署該協議的7個國家目前只是第一批與美國完成談判進程的國家。其中,澳大利亞、義大利和日本已經與美國籤署了在「阿爾忒彌斯」計劃上開展相關合作的協議,加拿大在此前已宣布為美國月球「門廊」項目出資。
作者 | 李虹琳(航天系統院)
編輯 | 劉偉雪
2
美國空軍披露新型空射高超聲速飛彈的飛行速度
據TheDrive網站2020年10月13日報導,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戰略計劃、項目和需求主管安德魯·格巴拉少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空軍即將服役的AGM-183A空中發射快速響應武器(ARRW)高超聲速飛彈,滑翔彈頭的平均飛行速度為6.5~8馬赫。以這樣的速度,它只需10~12分鐘就能打擊1600公裡外的目標。這是空軍首次對外披露該飛彈的速度。該型空射高超聲速飛彈將由美軍的B-52H戰略轟炸機搭載,預計將成為美軍使用的第一種高超聲速武器。AGM-183A原型彈的首次飛行試驗計劃於2021年10月進行。此前在2019年6月和2020年8月,空軍利用B-52H轟炸機兩次開展該飛彈的掛飛試驗。
空軍計劃購買至少8枚原型彈,其中一些可能在未來幾年裝備一種有限作戰平臺。空軍的目標是在2022年9月使其具備初始作戰能力。格巴拉還確認B-52將能夠在其兩個機翼下各攜帶兩枚AGM-183A飛彈,預計共掛載4枚飛彈。
作者 | 韓洪濤 (北京航天長徵科技信息研究所)
編輯 | 劉偉雪
3
波音公司和通用原子公司聯合開發新型雷射武器
通用原子公司和波音公司10月13日宣布將合作開發用於防空反導的新型高能雷射器。根據協議,該武器將為100千瓦,並可擴展至250千瓦;可以作為獨立系統使用,也可以集成至地面車輛、艦船和戰機上。通用原子公司將負責雷射、電池和熱管理系統,而波音公司將開發雷射所需的束流控制器和軟體。儘管兩家公司沒有具體說明該系統的建造是否考慮到了特定的採辦項目,但其希望該雷射的功率水平與陸軍在其高能雷射戰術車輛演示(HEL-TVD)項目中的目標一致。
美陸軍的HEL-TVD演示器是100千瓦級的雷射系統,集成在中型戰術車輛系列平臺上,但陸軍希望為未來需求開發250至300千瓦級的定向能武器,並將於2022財年演示驗證該能力。與此同時,海軍和空軍也在研製具有同樣功率的雷射演示器。2022年底,各軍種和國防部將決定各軍種中性能最佳的演示器。隨後,陸軍將製造四個車輛原型,並於2024年交付。
作者 | 趙霄
編輯 | 張岸佳
4
英國在反無人機系統中增加動能壓制功能
據英國無人空域網站10月12日報導,英國MARSS集團與行業領先者合作設計反無人機對抗措施,為其NiDAR指控反無人機系統增加多層動能壓制技術,使該系統能夠在幾秒鐘內從15公裡以外的距離探測戰術無人機系統,並結合雷達、射頻探測器和光電攝像機識別威脅並觸發響應,同時還可藉助強大的AI系統實現學習功能。藉助標準的有針對性的射頻和GPS幹擾以及最新的遠距離效應器,NiDAR系統可中斷無人機系統的運行,並在數秒內消除已證實的威脅,保護生命和財產安全。MARSS集團計劃在10月展示這種世界上首款帶效應器的可即買即用的解決方案。
作者 | 李雅瓊(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
編輯 | 劉偉雪
5
BAE系統公司聯合完成
PHASA-35無人機傳感器耐久試驗
BAE系統公司、Prismatic公司和英國國防科學技術實驗室(Dstl)共同完成了PHASA-35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的關鍵耐久性試驗。試驗過程中,PHASA-35在模擬的平流層環境下運行了72小時,進一步驗證了飛機系統能夠承受平流層環境中的極端溫度和壓力極限。
本次試驗在Prismatic公司的模擬環境中進行,試驗團隊演示了飛機在模擬飛行中的各種操作。本次試驗也稱為「沉浸」試驗,即飛機集成Dstl的通信傳感器載荷進行集成測試。試驗還利用了BAE系統公司的數位化測試和飛行系統測試工具,通過典型的地面測試過程,有效加快系統開發進程,降低成本。
PHASA-35無人機於2020年2月成功首飛。該機採用長壽命電池和高效太陽能技術,能夠在平流層區域進行長達一年的飛行,可提供新的航空和太空運營能力。PHASA-35在首飛後8個月內成功實現了首次系統載荷的無縫集成和測試。未來幾個月,PHASA-35將進一步進行飛行試驗,並將在完成飛行試驗計劃後的12個月內投入初始運營。
作者 | 石峰(航空工業信息中心)
編輯 | 陳培
6
日本推出新型潛艇
10月14日,日本的最新潛艇「Taigei(大鯨)」在三菱重工神戶造船廠下水,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和日本海上自衛隊總參謀長山村宏出席了下水儀式。
「Taigei」是一艘重達3000噸的柴電動力攻擊潛艇,長約84米,寬約9.1米,此前被稱為29SS級。每艘造價約760億日元(約7.2億美元)。該潛艇可容納70名船員,具隱身性的設計,與「蒼龍」級的最後兩艘潛艇一樣,「Taigei」也將配備鋰離子電池作為動力源。與鉛酸電池相比,鋰離子電池需要的維護更少,在水下高速航行時,續航時間更長。
新型潛艇計劃將在2022年3月進入日本海上自衛隊服役,正式服役之前,將在工廠進行裝配和海上試航。開始服役後,將成為海上自衛隊(MSDF)潛艇艦隊的第22艘艦艇,完成2010年日本《防衛計劃大綱》中,海上自衛隊設定的將潛艇數量從16艘增加到22艘的目標。屆時,日本海上自衛隊潛艇艦隊將由9艘「親潮」級潛艇、12艘「蒼龍」級和「Taigei」組成。日本計劃再建造兩艘「Taigei」級潛艇,並已在防衛省的最新預算中提出申請。
作者 | 劉偉雪
註:原文來源網絡,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相關建議僅供參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