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自編小學歷史課本是1903年由文明書局出版、丁寶書主編的《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厚度大約1釐米。民國時期,劉師培編的《中國歷史教科書》,共兩冊,每冊61頁。一百多年過去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進入了信息大爆炸時代。但我們的中學歷史課本每本的厚度大約只有1釐米。所以我推測,五萬年後歷史課本的厚度並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這跟歷史課本的本質屬性有關:
第一、歷史課本的編撰是有目的的
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大部頭的歷史書籍,比如《資治通鑑》、《明史》、《宋史》,隨便幾套就能擺滿整個書架。但這些書是給歷史專業或者歷史愛好者看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東西。歷史課本就不一樣,它的讀者自然就是中學生,它是承載著國家的人才教育目標的。教材編訂前,需要制定一個全國統一的課程目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課標,專家按照課程目標開始編寫教材,編好之後經過層層審批,才能在全國通行,到的手中。因為教育是有目的的,就決定了不可能什麼東西都往教材上寫,不符合課程標準的內容一律要刪除。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學歷史教材也換了好幾次,但厚度基本不變。
第二、中學歷史教育是基礎教育
學生中學才開始學習歷史,除了學歷史之外,他們還有很多科目需要學習。初中的歷史教育,只需要學生懂得基本的歷史脈絡、歷史事件、歷史走向就可以了。高中歷史教育,才慢慢培養學生解讀史料、分析歷史的基本能力。這些都是比較基礎的,學生只要具備基本的歷史素養就可以了。為了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徵,歷史課本的編寫會儘可能用淺顯的語言,將歷史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就像古代的歷史啟蒙書《三字經》,用很淺顯很少的話語,就把古今歷史講得明明白白了。基本的歷史脈絡,盡在其中。至於太過複雜繁瑣的歷史,學生不需要懂。學生和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有限的知識。課本太厚,學生和老師根本就應付不了。
第三、歷史課本從來都是薄古厚今
初中歷史課本有六本,但只有兩本屬於古代史的內容。這表明古代歷史沒有現代歷史重要,既然不重要,就不需要費太多的筆墨書寫。就像遠古時代的歷史,儘管時間段很長,但最多只佔一兩節課,不能再多了。而近代史的內容就不同了,幾乎是一個歷史事件就一課書。孰輕孰重,一眼就能看出。也許五萬年後,我們今天的歷史,會被歷史課本一筆帶過。我們現在糾結、擔心、焦慮的,都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歷史的時間線是越來越複雜了,要解釋清楚歷史也變得越來越難了,需要記憶和學習的東西,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