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因為一個蘋果的掉落從而思考它背後的原理,有人說因為牛頓的出現讓人類在科學的道路上加快了100年的腳步。
愛因斯坦的床頭掛著的也是牛頓的畫像,我們熟悉的牛頓是偉大的,然而,任何人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詩人蒲柏說:自然與自然的定律,都隱藏在黑暗之中,直到牛頓來了,一切才變得光明。這是對牛頓巨大的讚譽,而他對這個世界的貢獻,也確實配得上如此美譽。
牛頓似乎是天才的,30歲之前,就已經是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之一。
但中學時的牛頓,個子很小、性格孤僻,飽受欺凌,經常被打得鼻青臉腫。
另一方面,他成績也不好,他媽媽覺得學下去也沒出路,還不如退學回家,就這樣,16歲的牛頓被迫退學,還是親戚的勸說下,才得以重返校園。
從那以後,牛頓學習特別努力,很快就成了最好的學生,考上劍橋大學。
即便上大學了,周圍環境改變了,但他依舊沒有朋友,經常一個人去圖書館看書學習,研究鍊金術。
所謂鍊金術,就是探索如何煉長生藥,如何將石頭變成黃金。
牛頓痴迷於鍊金術,為此花了大量時間。而在科學上,他也不曾停止腳步,22歲,他提出的二項式定理,震驚了當時的數學界,牛頓也因此被錄取為研究生。
然而,研究生的生活還沒有開始,倫敦城就爆發了一場大瘟疫,牛頓也被迫回到鄉下避難。
回鄉下避難的一年,是傳奇的一年,那一年的時間,牛頓開創了三門影響深遠的學科,一躍成為當時最頂尖的科學家之一。
然而,科學似乎只是他生活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對於牛頓來說,生活最重要的,是鍊金,是神學,為此他寫下超過100萬字的手稿。
研究牛頓的專家羅布·艾利夫說,牛頓對鍊金術的投入,不僅僅是興趣那麼簡單,甚至可以說,牛頓是主業是鍊金術,而科學研究才是業餘愛好,並且他將科學研究也用到了鍊金術裡面。
對於牛頓來說,鍊金術才是他生命最重要的部分。
在成為制幣廠廠長之後,牛頓以公謀私,直接利用工廠的製造爐進行鍊金術實驗。
但他最終沒能將石頭變成黃金,也沒有將煤渣變成寶石。
這一切好像是他生活裡不為人知的一面,在外人面前,他是科學家,是萬眾矚目的天才。關於鍊金術,他寫了很多文字,花了很多時間,但那些文字稿,直到他去世很久之後才公諸於世。
或許天才都是孤獨的,因為他的身邊沒有能理解他的人,牛頓一生沒有朋友,但是卻有不少「敵人」,胡克是牛頓最大的敵人。
同是天才的胡克,年紀輕輕就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皇家學會的院士,但成名後的胡克,開始打壓新人,牛頓也成了他的攻擊對象。
牛頓在一次演講中提出,光是由微小粒子組成的,胡克卻覺得光是由波構成的,他和牛頓爭辯,誰也不讓誰,爭論持續了整整一年。
胡克的攻擊給牛頓造成很大的傷害,他想到了少年被欺凌的經歷,甚至想退出皇家學會。後來在別人的調解下,兩人才罷手。
但從那以後,牛頓很少對外發表研究,即便他有很多新發現。
而他和胡克之間的戰爭,卻沒有就此停止,在出版《原理》一書之前,胡克曾給牛頓寫信闡述天體力學的發現。
雖然胡克覺得自己發現了一個了不得的東西,卻沒辦法證明,而牛頓用自己提出的微積分,證明了這個發現,事實上,也有人說,牛頓就是為了證明這個問題才提出的微積分。
胡克知道之後,特別不服,他寫信要求牛頓承認他才是第一發現者。
看見胡克的信,牛頓當時就怒了,他不僅沒有答應胡克的要求,反而將書中所有關於胡克的文字都刪除了,一個字也沒有提。
後來,牛頓當上了皇家學會的會長,那時候胡克已經去世了,但牛頓依然關閉了胡克的實驗室,燒毀了胡克的畫像,想抹除胡克的痕跡,作為他對胡克的報復。
有人說,牛頓的行為常常讓人惱怒,甚至讓人感覺很卑鄙,但並不影響他對世界做出的貢獻。
沒有人是完美的,牛頓也是,他有很多缺點,他孤傲自大,性格上也有些小心眼,不懂得寬容,但不管怎麼樣,他對這個世界作出的貢獻,是所有人都無法否認的。
每個人都有兩面,一面是好的,一面是不好的,不要因為一個人身上的某個缺點,就否定了他的全部。
我們都是平凡的眾生,身上都會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正因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我們每個人看起來才更鮮活。
完美無缺的是神,有著點點瑕疵的才是真實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