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這件事很少會出現在少年意氣的時候,正是青春昂揚的年紀,對誰都有股子爭鋒相對的勁兒,也不肯顯露出自己弱勢的一面。
其實,示弱乃是人生的一門學問,善於示弱,是內心強大的一種體現。懂得以這三種方式示弱的人,通常都是心靈和生活上的強者。
第一種方式:言語上示弱。
禍從口出,嘴上不服輸的人,在人緣上面肯定不會好,很可能一兩句話就把周圍人給得罪了個遍。懂得在言語上示弱服軟,其實是人情練達的表現。
看似傷了面子,但實則賺了裡子,不單避免了和人因為小事成仇,還落了個謙遜有禮的形象,面子相對於裡子,其實沒這麼重要。
《紅樓夢》裡面的王熙鳳,就是個事事要強的人,嘴上半點不肯饒人,做事也不留餘地,看似風光無盡,但落了個「知命強英雄」的結局,無疑是咎由自取。
不為一時意氣而與人起紛爭,才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與人產生衝突的時候,不妨先思考下,此番爭執到底值不值得,是否有必要?如果關係到人格尊嚴,大可以據理力爭,但要只是因為小小的口角,還是服個軟,避免把小事化大為好。
第二種方式:才能上示弱。
常言道「半灌水響叮噹」,一知半解的人很喜歡誇耀,而真正有本事的人其實不愛張揚。有時候,誇耀自己的才能只會惹來周圍人的不滿和怨懟,即便你真的很有才能,這樣的為人終歸不讓人高興。
比如說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在漢高祖劉邦問到領軍才能的時候,當時已經成了階下之囚的韓信依舊不肯說軟話,說劉邦也就能領軍十萬人,而他自己則是多多益善。兵仙韓信的才能自然有累累戰績佐證,但是何苦要和掌握住其性命的劉邦來爭這個輸贏?
說實話,韓信後來為呂后所殺,未嘗沒有劉邦的默許,要是韓信稍微懂得藏拙和做人之道,何至於迎來鳥盡弓藏的結局。
展露才能,只在運用的場合,不要想著在無關的時候還把自己的才能說出來誇耀,這樣做只會惹人厭。妒忌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懂得藏拙的人善於把這種情緒消弭於無形中。
第三種方式:理想上示弱。
胸有大志的人,往往不會把理想掛在嘴邊,而是默默做事,一點點靠近自己的理想。喜歡把理想拿出來整天誇誇其談的人,到最後往往一事無成。
光武帝劉秀就是懂得默默做事的人,他把自己的理想說成是「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從而消除了更始帝的戒心,認為他沒有問鼎九五的野心。實際上,劉秀無疑有著逐鹿天下的志氣,只是潛龍於淵,暫不顯露而已。
在理想上示弱,雖然會給人一種胸無大志之感,但也是消弭周圍人戒心的途徑。不但如此,時常念叨自己的理想,也是有些不自信的表現,因為不能確定是否會成功,所以通過強調的方式來堅定自己的信念。
內心強大的人,信念堅定,只會默默地在自己的理想道路上不斷前進,也就不需要始終重複。
言語、才能、理想,示弱都是顯示表面的弱小,而要充實內在的強大,唯有內心強大,才不會因為些許爭執而動搖了自己的信念或想法。
人的強大,不是靠說,而是靠做,只要有了功績,過往的示弱都成了韜光養晦的睿智,而若是功業不成,在怎麼說話,都是在誇誇其談。
你認為生活中需要示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