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詩人與宋朝的詩人有著明顯的區別,那就是他們在創作時往往把詩寫得描寫得極為抒情,可是宋朝的詩人又不一樣,他們更是願意融入進一份哲理,這也使得很多的宋詩裡充滿了深刻的哲理,而唐詩主要還是以抒情為主。不過有的唐詩裡面其實也還是蘊含了哲理,只不過是寫得比較隱晦,使得我們在讀這一類作品時,同樣能夠感受到那一份哲理。那這樣的作品只要真正理解透了,讀進去了之後,對於自己一定是會有幫助,一定能夠令自己受益終生。
那麼唐朝詩人杜荀鶴的這首《小松》,便是一首極為能得的佳作,整首詩看上去寫得很普通,可是那一份深厚的哲理,卻是令人感動,寫得也是極為唯美,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也是充滿了無限的哲理。詩人也正是融入進了自己的思想,從而也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字裡行間更是充滿哲理,所以這樣的作品,只要細細品來,那對於自己有著很大的幫助。
《小松》唐代:杜荀鶴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杜荀鶴,字彥之,唐朝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思想家,他的詩大多都寫得很是簡練,也很是直白,可是裡面那一份深厚的哲理,卻是令人讚嘆不已。有的時候往往可能只是描寫一些極為細小的事物,以及普通的風景,但是卻能夠通過另一個角度來描寫,這也使得他的作品顯得與眾不同,顯得也更為獨特。那他的這首《小松》也正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整首詩也是很普通,可寫得卻是極為巧妙。
小松原本是很普通的植物,它還在很小的時候也並不起眼,但詩人卻是通過對於小松的描寫,從而傳遞出來了一份深厚的哲理。其實這也正是詩人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以此來借用松樹來表達出這一份哲理,也令這首詩更加能夠打動我們。
第一二句寫得很平淡,可是在這平淡的背後,卻是有著詩人極為深沉的思考,而他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一種思考,以此來表達出一種人生感慨,「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松樹還很小的時候它與草是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比草還要更加的渺小,周圍的草都要比他高出一截,可是等到松樹慢慢長成了之後,人們才發現原來它比周圍的草又是高出了許多。
第三四句詩人則是進一步地讚美小松,寫得也更為生動,也更加的傳神,「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可笑的是世人根本不識得這小松,總以為它只不過是草,誰能夠知道它有一天卻是能夠長成直入雲霄的參天大樹,它能夠一直長到很高,甚至比雲霄還要高出許多,直到這個時候人們才發現了它的偉大,才知道它原來並不是那麼渺小。
杜荀鶴的這首《小松》,也正是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個人的生命儘管很渺小,可是我們也不要小看了自己,更加不要小看了別人,總有一天自己無論是事實,還是理想,那都是能夠成功,自然別人也是一樣。所以我們無論是對待自己,還是對待別人都要尊重,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認識自己,以及認識別人。詩人也正是以小松為例,從而表達出了這麼一種人生哲理,我們讀這樣的作品,無疑是能夠從這些哲理背後感悟到更為深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