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馬君 | 黑馬品牌(ID:heimapinpai)
當代著名華文文學大師王鼎鈞在自傳散文《碎琉璃》中寫道"時代就像篩子,篩得每個人流離失所,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
正如哲學上所講的那樣"一切事物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帶來舊事物的滅亡,這是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但那些舊事物存在過的痕跡並不會因為"過時"而消弭。
比如20年前的雜誌《故事會》,它的火爆程度不亞於今天市面上的任何一款APP,甚至雜誌內容堪稱紙上"暗網",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它仍舊是許多人心中關於青春的一刻的記憶,究竟憑什麼爆火幾十年,甚至還能長壽至今?
01
從地攤雜誌到國民經典!
悄悄火了57年的故事會
作為「讀者最喜愛的全國十大雜誌」,《故事會》創刊於1963年,可以說是中國最老牌的刊物之一,先後兩次獲得中國期刊最高獎——國家期刊獎,不管你身處何處,多大年紀,總都讀過《故事會》,一段時間裡,它是無數老百姓的文化食糧。
《故事會》於1963年正式創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品,是一本只有32開、100頁左右、圖文並茂的小書,雖然書不大,但涉及內容十分豐富,滿足全中國各個階層人民的喜好,受眾面積非常可觀。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比較含蓄,各種文章書籍標題起的都比較"正經",像這種面向大眾發行的報紙雜誌用字更是謹慎。
可《故事會》這本雜誌卻另闢蹊徑,雜誌內容涵蓋武俠志怪、都市情感等各種狗血大劇,標題用字大膽露骨,文章的關鍵詞也都是各種勁爆詞語,再加上簡單勾勒的傳神黑白配圖,這也讓《故事會》風靡全中國。
20年前網際網路剛剛起步,大多數的人精神世界都比較匱乏,信息閉塞再加上大家普遍生活水平比較低,眾人唯一的信息來源就是通過閱讀,同時閱讀也是成本最低的一項娛樂活動,《故事會》的新穎獵奇迎合了許多人的需要。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眾閱讀品牌,手持一本《故事會》,在趕路、餐宿時隨手翻閱,曾是一道有時代特色的公眾風景線,國內能做到這一成就的刊物屈指可數,《故事會》更是獨一無二,也因此被稱為「國民刊物」。
在那個普通家庭都還沒通網的年代,無論是在火車上,還是理髮店,或者全國大街小巷的公共廁所,到處都蹲滿了《故事會》的讀者,而且作為頂流雜誌,《故事會》還流通出許多沒有刊號的盜版雜誌。
那些盜版《故事會》中虛假荒唐的小廣告,騙走了一部分人的青春,也把《故事會》越帶越偏。《故事會》從中國最通俗的民間文學雜誌,逐漸被定義成農民工返鄉必備讀物,地攤文學,蹲坑搭檔。
02
時代衝擊下的《故事會》
已經走過57年的《故事會》,近年來也遇到了多重挑戰,有人說《故事會》裡的故事不好聽,有人則說《故事會》的形式太老套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智能設備的發展讓傳統紙媒受到嚴重衝擊,哪怕是昔日人手一本、隨處可見的《故事會》也遭遇了嚴重的衝擊。往日《故事會》的最大賣點如今也是它受到衝擊的關鍵點,因為完全可以被智能機所代替。
而近幾年《故事會》的銷量下滑得很厲害,雖然官方對具體的發行數字諱莫如深,但有一種說法是發行量已經跌破百萬,已不可與過去同日而語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首先就是優秀故事作者的銳減,過去文學工作者裡面有一種人叫「故事家」,也就是專門寫故事的人,和小說家相比「故事家」寫出來的內容故事性更強;和網絡文學作家相比,「故事家」筆下的故事要短小精幹得多。但是現在「故事家」在哪裡呢?「故事家」變成了編劇,變成了網絡小說作者,或者乾脆和文學不再相干。
「其實寫好一個故事,難度是很大的,但因為故事短小,稿費是有限的,所以『故事家』也就慢慢消失了」,「故事家」少了,《故事會》裡故事的精彩程度多少會打點折扣。
另一個挑戰可能更為嚴峻,如果不是講一點情懷的話,《故事會》現在的優勢很少,就像很多紙質雜誌一樣,《故事會》也面臨著網絡的衝擊,「和過去不同,現在大家可以看的東西太多了,好玩的東西也很多,甚至都不要看文字了,看一段1分多鐘的短視頻就是一個很好的故事。」
當初1985年2月的發行量達到了760萬冊是現象級的,2007年的廣告收入就有1500萬,現在沒有廣告了,收入主要靠發行量,同時現在閱讀的選擇變多了,網絡、電視比較受歡迎。
無疑對於《故事會》而言,早已不再處於昔日遍地開花的巔峰時刻,不過它的確豐富了一代人的文化生活,始終是80、90這代人青春裡難以忘懷的紀念。
03
引領地攤文學潮流
《故事會》新媒體時代的新活法!
紙媒四通八達的時代已經日薄西山,《故事會》的江河日下,也就成了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
在網絡傳播的衝擊下,傳統的郵政訂閱已經成為過去式;報刊、雜誌亭也被各種自助式的公共文化設施所取代;作者可以通過自媒體建立新的寫作渠道和體系;影視行業大熱又吸引了很多原創作者。
於是慢慢地作者少了,讀者少了,故事會的影響力也小了。
儘管《故事會》仍有幾十萬讀者在支撐著這本雜誌繼續運營,但是時代仍在發展,《故事會》也在以一種新的方式迎來轉型。
雖擁有超過15億閱讀人次的龐大受眾,但在進入新媒體時代,《故事會》將遇到怎樣的衝擊?又是如何尋求突圍的?
1、「輕閱讀」符合時代需求
智慧型手機及新媒體的興起,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衝擊,特別是紙質刊物,但衝擊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目前,《故事會》與所有傳統紙質刊物面臨同一個行業難題:發行量下降,但相對於漸漸消失的很多紙刊同行而言,《故事會》依舊是眼下發行量最大的刊物之一,作為1963年創刊的老牌雜誌,《故事會》能歷久彌新必然是與時俱進的。
《故事會》具備一個典型特點那就是輕閱讀,而這十分符合時下流行「碎片化」閱讀的需求;根據故事體文學的特色,《故事會》積極在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等自媒體門戶上推廣經典故事著作,並根據網際網路閱讀偏好,推行「愛上一隻鬼」、「偉大的自動打字機」等電子刊物,在適應新媒體傳播的同時也得到了大批網絡讀者的好評。
2、在網絡上重塑不一樣的故事體閱讀形式
《故事會》自創刊以來,便以一己之力推廣故事體文學閱讀,曾被稱為「農民工返鄉必備雜誌」之一,但《故事會》的受眾不僅僅是草根群體為主,而是兼顧到億萬國人的通俗閱讀口味。
雖然期刊《故事會》積累了龐大的粉絲群體,但是「故事會」從一開始就不設想自媒體平臺對於傳統刊物讀者只起到引流效果,並不希望讀者只是簡單的轉移閱讀陣地,而是想在自媒體等網絡門戶上推進《故事會》品牌,並在網絡上重塑起不一樣的故事體閱讀形式。
長久以來《故事會》的特色是通俗易懂、深淺適度、老少鹹宜,所以在網絡時代,《故事會》得以成功延續這一輕鬆愉快「消遣」式的閱讀方式。
3、公眾號上的「故事會」更年輕、時尚、輕鬆
在微信公眾號上,《故事會》發布的內容不同於主刊,而是用更年輕、時尚、輕鬆的作品文體來打造線上故事閱讀,來吸引並培養新的閱讀人群。
微信紅利期已過,對於大多數公眾號來說,這個時期的漲粉和閱讀量提升都比較艱難,「故事會」公眾號也受制於後微信紅利期帶來的桎梏,但只要微信依然是社交主流,那麼「故事會」公眾號未來發展空間依然很大,從一定程度上說,《故事會》與微信相似,都是大眾市場的選擇。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講故事的方式在今天已經過時了,人們可以通過短視頻,短短一兩分鐘內就可以把握整個故事的矛盾,衝突和戲劇性,或許只需要在偶爾的空閒裡,便可以刷完成百上千條只有高潮的故事,也可以通過聽書的方式解放雙眼,聽著或動聽或富有情感的聲音在耳邊流淌時,一個故事的脈絡也在緩緩展開…
因此對於《故事會》而言,最終的出路還是要順應時代潮流,將傳統與潮流相結合,打造屬於自己的差異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