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心理學:糖果效應

2020-12-22 騰訊網

糖果效應

要善於抵制誘惑,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

1960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史丹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進行的。實驗測試一群4歲的孩子能否堅持在20 分鐘後吃糖,經12 年追蹤,不同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個性表現不同。試驗通過孩子小時候表現出的自控、判斷、自信,來預測其長大後的個性。

此實驗證明了人與人之間的自我控制能力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自我控制能力是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生活中的運用

糖果效應告訴我們,成功需要耐心,堅持就是勝利。最困難的時候,就是離勝利醉酒的時候;放棄的時候,也正是離成功最近的時候。

相關焦點

  • 每天學點心理學:貝爾效應
    貝爾效應 成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貝爾效應是由美國布道家、學者貝爾提出: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
  • 每天幾個心理學小效應
    早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成長認知的心理學效應 1.習得性無助(屢次碰壁後放棄) 2.皮格馬利翁效應(所願即所得) 亦稱期望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很多當下所得其實是過去的「未來期待」產生的結果。
  • 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
    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奧託·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來自心理學專業大四小夥伴的C4D作品《飛彈糖果》
    來自老鷹講C4D10群、AE7群的「YueRuI」的投稿作品,作者是一名心理學專業的大四學生,自學AE、C4D將近一年了,這是作者的第一個C4D作品《飛彈糖果》,製作耗時將近一個月。顏色搭配的挺好,很小清新,的確有種糖果的感覺。如果這片子是原創的話,還是很有天分的。
  • 每日新書|《圖解世界精英思維》:聰明人都懂的心理學效應
    對各種心理學效應感興趣的初學者;想提高認知能力,開拓思維的人。 ��我為什麼推薦你讀這本書?關於思維方式的書有很多,這本書的特點是從心理學效應的角度,來幫助讀者開拓思維。書中一共提到近70個心理學效應,並且結合中外經典案例,詳盡解釋了每一種心理學定律的內涵及其應用方式。比如情緒ABC理論指的就是: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文/老K心理學對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心理學通過一些科學測量與經驗來揭示人本身的一些規律,這樣人們也可以更好通過這些規律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非常重要。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飛輪效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
  • 教招常見心理學效應匯總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也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就一起把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匯總一下。
  •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因為他們掌握了這三個心理學效應
    高手往往是長期主義者,往往是懂得這三個心理學效應,懂得長期背後所帶來的價值,才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一個心理學效應,複利效應 有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真正的高手往往懂得複利效應
  • 《墨菲定律》:4大心理學效應,教你洞悉人性的本質
    今天,這四個最重要的規則和效應能否解決你當前的一些困惑?1、自我暴露定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與密友相處,因為我們與他們分享更多的秘密,並且在不知不覺中建立了真正的友誼。交流心理學的研究指出,當人們看到自己的缺點或弱點時,他們會感到你是真實可靠的,沒有偽善,這會產生一種親密感。如果你「隱藏」自己,你會感到虛偽和壓力大。因此,適當地暴露自己會增加彼此之間的親密感,尤其是如果你將這個秘密告訴可以信任的人,你們會很快的成為朋友。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社交心理學:視網膜效應,不是自戀!
    心理學是一門照亮人類自身的學問,掌握基本的社交心理學知識,可以讓我們在社交上得心應手。當你接觸社交心理學時,你會發現它很有趣,而且還很實用。我們每天都要社交,如果你學會了心理學知識,便可立馬運用到生活當中。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
  • 快樂心理學——善意的多米諾效應
    在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即牽一髮而動全身,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多米諾骨牌效應「或「多米諾效應「。歌德說:「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會。每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我是模糊。關注我,和我一起見證心理學的神奇!
  • 《想見你》:用心理學剖析「禁果效應」下李子維的高效戀愛方案
    而其中的男主角李子維向我們展示了「戀愛體」的優質戀愛方案,就是要懂得將自己的優點最大化,再加以時不時釋放自己的吸引點,讓對方對自己產生興趣從而收穫優質愛情。其實,李子維的這一系列做法,用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戀愛效應「禁果效應」就可以很好地進行解釋。而「戀愛體」李子維的優質戀愛方案具有極高的模仿性與實操性,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李子維式」禁果效應。
  • (轉變認知)一些有意思的心理學效應
    你知道這些心理學效應嗎?1.首因印象首因效應也稱第一印象,由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指的是與陌生人第一次接觸或交往後的所得印象,先入為主的判斷會影響今後是否深入交往。敬仰和愛慕使人陶醉,名人是一種典型的光環效應,大佬說的都對!還有剛開始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眼裡他什麼都優秀,盲目崇拜。
  • 每天一點簡單心理學:請你不要喪氣,你也是自己閃耀的星星
    各位讀者老爺們好,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心理學效應叫做:習得性無助。這個心理效應的常見表現就是當人或者動物在接連地接受失敗的時候,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行為上都會表現出消極的心理狀態。在最開始的時候,小象還會每天的掙扎,但是後來當它發現掙扎不但不能獲得自由,還經常弄得滿身都是傷痕之後,便也安於現狀,不在掙扎。直到後來,小象變成了大象,力氣早已經成長了無數倍,但是它卻再也沒有想過自由。這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小象在初期時其實是有逃跑的勇氣的,但是當接受了無數次的挫折後,小象的心理便陷入了消極狀態。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 ——「白熊效應」|白熊|社會心理學|育兒|...
    而以上說的這些,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對人類思維抑制影響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曾被白熊驚嚇或傷害過的參與者不要再去回憶當時害怕或痛苦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隻白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卻出現強烈「反彈」,參與者們腦海裡很快浮現出一隻白熊,並不斷回憶當時的恐懼經歷。
  • 【教育心理學】南風效應:寬容比懲罰更有效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是心理學十大定律之「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南風」法則或「溫暖」效應,源自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