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2020-12-22 中公教師網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一)類型

登門檻效應: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後,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這叫做登門檻效應,又稱登門坎效應、得寸進尺效應。

天窗效應:又稱為拆屋效應,是指在談判過程中,先提出一個很大的、對方難以接受的要求,然後再降低條件,提出較小的、對方能夠接受的要求,如此一來,對方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達成目的。

破窗效應:一個好的環境和一個好的制度下,就會產生一群文明人,相反,烏煙璋氣的環境中就會有一群「無賴」滋生。沒修復的破窗,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論。破窗理論認為:當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沒人去維修時,其他人可能就會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時間一長,這些破窗戶就會造成一種雜亂無序的感覺,從而導致更多的窗戶玻璃被打壞。就像是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暗示效應:人們將這種通過語言、行動、表情或某種特殊符號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觀點、意見或按暗示的方式活動的現象稱為「暗示效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暗示效應應用非常普遍,每天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暗示來影響著人們的思維。例如:一道新菜上來,你拿起筷子嘗了一嘗,發現沒有什麼特殊的滋味,但等主人詳細介紹之後,你再一次品嘗時卻漸漸體會到了菜的新奇和特殊。

巴納姆效應——人貴在自知,難在自知: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而真正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格描述卻不如前者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根據這個效應,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事實,人們平常認為自己很了解真實的自己,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夠對自己的處境進行正確的判斷,但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人們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或暗示,往往以外在的標準去判斷和衡量自己,因此常常導致對自身的認識不準確。

印刻效應:德國著名的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從小鵝破殼而出的實驗中得出的,後被德國另一位行為學家洛倫茲命名為印刻效應。人們在做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進而陷人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中,影響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

賽利格曼效應:沒有絕望的環境,只有絕望的心態;賽利格曼提出「習得性無助」的現象,並指出只要自己不跪著,沒有人會比你高。後來人們將此說法歸納為心理學效應,總結為:很多人遭遇失敗或挫折後,都會產生絕望、抑鬱、意志消沉的情緒,這必將使得人們錯失成功的機會。當遭遇挫折與失敗之時,若人們能夠對絕望說「不」,心中始終存有堅定的希望,這樣的人就永遠不會輸。

齊加尼克效應:有些壓力很正常,不比為此太緊張;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在一次實驗中提出的,主要指由於工作中的巨大壓力而導致的人們心理上的緊張狀態。後來心理學家將此結論進一步歸納如下:人們在接受某項工作時會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這種心理會伴隨人們到任務完成,如果任務沒有完成,緊張心理會持續存在。

蹺蹺板效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如坐蹺蹺板一樣,任何關心、幫助和友好等都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幫助別人,給予別人,表面上看是一種失去,但在給予中,我們也能從對方那裡得到,從而達到互惠互利。

霍桑效應:該效應告訴我們,當自己或身邊人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別人所接受和讚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讚賞。

墨菲定律:一件事看似好與壞的概率相同的時候,事情都會朝著糟糕的方向發展。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事情往往會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展,只要有這個可能性。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經濟活動中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收益和成功。

寬大效應:一般說來,個體對他人往往是積極的肯定估計高於消極的否定估計,這種心理傾向叫寬大效應。

扇貝效應: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在他的白鼠實驗中發現,如果每隔20秒就對白鼠強化一次,在強化後,白鼠的反應就會停頓,然後反應速度增加,在下次強化到來之前反應率達到高峰,說明它學會了根據強化的時間進行反應。扇貝效應告訴我們,固定時間的獎勵不能維持新的行為。

(二)例題

1.在經濟學領域,馬太效應指的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分配不公現象。()

【解析】答案:√。本題考查對馬太效應的理解。「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是十幾年來經濟學界經常提及的,經濟學界用它提醒決策者,要避免貧富差別過大。此術語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故表述正確。

2.初次與某人交往,當得知他是一名軍人時,馬上斷定,他紀律嚴明,堅強不屈,見義勇為,作風優良,從心理學觀點看,此種現在屬於()

A.首因效應 B.馬太效應

C.近因效應 D.社會刻板效應

【解析】答案:D。本題考查的是印象形成的相關知識。本題考查印象形成的相關知識。社會刻板效應是指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徵,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效應。題幹中通過「得知他是一名軍人」,根據這一點判斷出他嚴明,堅強不屈,見義勇為,作風優良的可貴品質,即以軍人這一類人的共同特點來判斷其中某一個人的特點,這是典型的刻板效應。D項正確。

選項A:首因效應是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初效應。這道題雖然有「初次交往」,但是不是強調初次交往記憶深刻,而是說初次交往過程中的印象。因此該選項為幹擾項,與題幹不符,故排除。

選項B: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經濟活動中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收益和成功。因此該為幹擾項,與題幹不符,故排除。

選項C:近因效應是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近效應。因此該為幹擾項,與題幹不符,故排除。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教招常見心理學效應匯總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也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就一起把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匯總一下。
  • 三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你有遇到過嗎?
    問題無法解決,這時我們可以做其他事情,暫時轉移注意力。或許過段時間,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如同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思維具有局限性,越是著急,緊張的時候,思考不過來。人們之所以在休息的時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為個體沒有了的急迫解決問題的心理緊張,在放鬆的狀態中,思路的會變得無比開闊。但凡具有了創造性的發明,無不是在一種偶然,放鬆下進行的。
  • 教師資格常見的4大心理學效應,5條曲線知識點
    4大心理學效應 (一)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首位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所以也形象的稱之為光環效應追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因為一個歌手寫詞寫的很好而喜歡上他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會喜歡上其他的特點比如你漸漸的會覺得他是世界上聲音最動聽的人
  • 每天幾個心理學小效應
    早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成長認知的心理學效應 1.習得性無助(屢次碰壁後放棄) 2.皮格馬利翁效應(所願即所得) 亦稱期望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很多當下所得其實是過去的「未來期待」產生的結果。
  • 四大最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2.破窗效應。一般房間一扇窗戶被打破之後,如果不及時修補,那麼其餘的窗戶基本上都會被打破。這種情況下就是需要在事情出現不好的徵兆之後要及時補救,要不然情況會每況愈下。3.責任分散效應,一位女子在夜班結束工作回家遇刺,當女子大聲呼救的時候,在她周圍的一家窗戶亮起了燈,然後兇手逃走了。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 ——「白熊效應」|白熊|社會心理學|育兒|...
    而以上說的這些,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對人類思維抑制影響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曾被白熊驚嚇或傷害過的參與者不要再去回憶當時害怕或痛苦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隻白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卻出現強烈「反彈」,參與者們腦海裡很快浮現出一隻白熊,並不斷回憶當時的恐懼經歷。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文/老K心理學對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心理學通過一些科學測量與經驗來揭示人本身的一些規律,這樣人們也可以更好通過這些規律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非常重要。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飛輪效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
  • 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
    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奧託·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
  • (轉變認知)一些有意思的心理學效應
    你知道這些心理學效應嗎?1.首因印象首因效應也稱第一印象,由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指的是與陌生人第一次接觸或交往後的所得印象,先入為主的判斷會影響今後是否深入交往。敬仰和愛慕使人陶醉,名人是一種典型的光環效應,大佬說的都對!還有剛開始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眼裡他什麼都優秀,盲目崇拜。
  • 每日新書|《圖解世界精英思維》:聰明人都懂的心理學效應
    近70個心理學效應,圖解形式深度剖析;打破固定思維,用成長的角度看問題;用八個主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這本書適合誰讀?對各種心理學效應感興趣的初學者;想提高認知能力,開拓思維的人。 ��我為什麼推薦你讀這本書?關於思維方式的書有很多,這本書的特點是從心理學效應的角度,來幫助讀者開拓思維。
  • 每天學點心理學:糖果效應
    糖果效應 要善於抵制誘惑,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 1960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史丹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進行的。
  • 他是傻瓜,就覺得所有人都是傻瓜,這是心理學典型的「投射效應」
    從心理學上看,這是典型的投射效應。丈夫在外事業成功,太太疑心病很重,總覺得丈夫在外面會沾花惹草.所以投射效應,又被稱為傻瓜定律。心理學上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心理學家讓化妝師在一群被實驗者的臉上,化了一道醜陋的疤痕,化完之後拿來鏡子,讓他們看了一眼疤痕。
  • 常見的各種效應,你知道多少?
    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效應。(二)暈輪效應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三)首因效應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叫最初效應。
  • 用心理學解讀《小孩》中凱文受「踢貓效應」產生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在文章第二部分,我將從兩個故事出發,談談「踢貓效應」產生的深層原因,以及如何擺脫它帶來的影響;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和心理學知識,談談如何父母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成為「踢貓效應」中的受害者。01、凱文身上的「踢貓效應」到底是什麼?
  • 身邊的心理學:暈輪效應的影響及運用
    暈輪效應,通俗地說,就是對某人某一方面印象很可能錯覺對他其它方面的印象。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等,指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美國心理學家H.凱利、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實驗中證實了這一效應的存在。暈輪效應的主要心理原因是,除了與人們掌握對方的信息太少有關外,主要還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擴張和定勢的結果。暈輪效應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見或偏見,產生不良的後果,但有時這種成見或偏見為人們所用。
  • 《想見你》:用心理學剖析「禁果效應」下李子維的高效戀愛方案
    其實,李子維的這一系列做法,用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戀愛效應「禁果效應」就可以很好地進行解釋。而「戀愛體」李子維的優質戀愛方案具有極高的模仿性與實操性,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李子維式」禁果效應。那麼在看完《想見你》後,識破了「戀愛體」李子維的戀愛秘訣,收穫到「李子維式」禁果效應的優質戀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