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中明確註解醫療美容的定義:「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
市場上,醫療美容項目分為手術類及非手術類項目。手術類項目主要是眼瞼/耳部/鼻整形、脂肪/假體填充、隆胸、植髮、吸脂手術等,而非手術類手術主要是注射肉毒素、注射玻尿酸、光子嫩膚、雷射脫毛等。
中國醫美行業發展歷程
相比美國、臺灣、韓國等成熟市場,中國醫美行業起步較晚,自醫美行業在中國誕生以來,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萌芽期(1948)——探索期(1949-1994)——成長期(1994-2009)——高速發展期(2010-至今)。2010年醫美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呈現出勃勃生機,一方面大量年輕用戶持續滲透市場,另一方面中國醫美也步入激烈的淘汰賽階段,2012年醫美APP出現,新興機構湧現,行業機構、渠道開始出現變革。
中國醫美從萌芽期走向成熟期,主要是因為顏值經濟的崛起,加上可支配收入提高,使得人們對美的認知和美的追求都在提升。而醫美需求一端的火熱,使得供給端也加速服務產出,從而在供需兩端共同推動行業向前發展。
顏值經濟崛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會更多傾斜到化妝品這類剛需特性的產品中。人們越來越看重自身外表,追求美的意願也日益強烈起來,這主要反應在化妝品領域,在顏值經濟的驅動下,中國化妝品市場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姿態。
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以及新世代消費者的成長,造就了顏值的熱潮,使得顏值經濟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並延展到口碑傳播和粉絲經濟,用戶消費觀念的升級進一步拉動相關行業的良性發展。人們對顏值的需求促使顏值經濟生態圈不斷豐富,而醫美行業成為顏值消費的新熱點。
醫美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疫情影響衝擊醫美發展,同時助醫美行業迎來新變局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預計達1975億元,受疫情影響增速下滑,但相比全球醫美市場疫情前10%以內的增長率仍是高速增長。疫情過後,近三成消費者表示對「醫美」消費有濃厚興趣。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經過疫情的衝擊,2020年醫美行業會出現頭部集中效應,甚至會出現大規模洗牌現象。
輕醫美將成為中遊的醫美機構未來發展方向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輕醫美市場,美妝行業的各大企業開始掘金該市場,而輕醫美,也成為其跨界美容最有效的方式。在分析醫美產業價值鏈各節點當前的現狀及痛點後,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中遊的醫美機構未來變革方向會是重點發展輕醫美,引入前沿設備及產品來提升利潤空間,打造標準化模式,以及更側重以投產比效果來選擇獲客渠道,讓價值最大化。
資金技術投入助力醫療美容生態化發展
綜合實力和資金強大的集團開始進行生態布局,具有醫美級護膚效果的功能性護膚品吸引投資者入局。一些綜合實力和資金強大的集團開始進行生態布局。同時,具有醫美級護膚效果的功能性護膚品的體量和利潤都很可觀,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入局,催生了一些醫美功能性護膚品牌。
精細營銷提升盈利空間,網際網路平臺打破信息不對稱
營銷成本佔了總成本的50%-70%,很大程度降低了醫美機構的利潤率,影響了機構的收益和盈利能力,因此營銷成本的變化成為企業能否實現利潤增長的關鍵要素。網際網路醫療美容平臺的出現,以其低廉的佣金和可靠的垂直搜索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醫美行業吸引更多消費者,拓展了獲客渠道,未來醫美機構應該更加注重調整自身的營銷策略,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等新手段更加精準的進行用戶挖掘和服務擴散。
政策出臺支持醫療美容行業規範化
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政府不斷出臺政策支持醫美行業的規範化,並對非法醫美現象進行嚴打,截至2019 年 1 月共查處非法醫美 2700 多例,醫美政策端將更加標準化。因此,為了保障醫美行業長期有機發展,急需監管機構進入整頓市場。其監管職能需要多方機構協作完成,且需要深入到產業鏈每一個環節,以保障消費者利益。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