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上午十點,跌宕悽厲的警報聲再次響徹南京城的上空,83年,硝煙早已散去,記憶未曾遠走,和平之聲愈加響亮。公祭儀式以國之名義,祭悼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更凝聚和平向上的力量。
集會廣場現場布置格外莊嚴肅穆,廣場西側巨大的「災難牆」上,灰黑的底色映襯著「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14個白色大字。約三千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靜靜肅立。紀念館中央旗杆,降半旗最高規格向遇難者致哀。
現場,夏淑琴、艾義英、劉民生等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坐在前排中間。這是一群已經需要攙扶而立的老人,但在為歷史作證時,他們展現出令人欽佩的勇氣與堅強。
悽厲的警報聲仿佛把老人們又拉回了83年前苦難慘痛的記憶,歷史見證者正在凋零。目前,登記在冊在世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剩73人。93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告訴記者,他不會停止講述,「和平的意義是全人類都不會遭受苦難,都不會遭受像我們的童年那樣非常苦難悽涼的生活。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我們是愛好和平的,銘記歷史的目的就是珍愛和平。」
倖存者們日漸年邁,卻也有越來越多的倖存者後代走向前臺。倖存者後代們從父輩「雖傷痛卻堅韌」的品格中汲取祈願和平的力量,他們有的赴日本講述歷史真相,有的加入志願團隊,為歷史證言,為和平發聲。
因為疫情原因,很多國際友人無法來到儀式現場。當年留在南京庇護、幫助過南京人民的國際友人約翰·馬吉的孫子克裡斯·馬吉,向紀念館發來視頻表達對於歷史的銘記和對和平的期盼,「我的祖父竭盡所能幫助他人,他當年來到飽受戰爭摧殘的南京開展人道救援活動,傾盡全力去幫助南京人民。我希望全球所有人民都會被我祖父的事跡所感動,並去做一些人生中值得紀念的事情。現在全球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人類有機會群策群力戰勝危機。」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現場,83名南京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南京市第一中學高一學生郭慶就在其中。雖然經歷了反覆練習,但真正站在儀式現場,郭慶體會到的是不忘屈辱、守護和平的信念與力量,「誦詞分為過去、轉折和現在以及未來這幾個部分。歷史它是沉重的,我們要從中學習,和平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作為當代的中國青年,我們要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為這一時代主題努力奮鬥。」
簡樸的儀式承載著豐厚的內涵,讓哀思、崇敬在人們心頭湧起,提醒人們一代一代把記憶傳承下去。
6名社會各界代表撞響「和平大鐘」。他們中就有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黨委副書記、全國重症醫學專家邱海波,「今年作為敲鐘人,這幾聲鐘聲我覺得是給世人的,同時也是給我們自己的。大家聽到的是鐘聲,但是更多的是我們內心的聲音。這樣的一個儀式會更多地讓醫務人員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這份責任。」
當和平鐘被撞響,三千羽和平鴿騰空而起。悼念逝者,以國之名。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張倩 顧倩穎 索浩陽 編輯/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