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帽見不到「帽正」 明清時才流行(圖)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唐代官帽見不到「帽正」 明清時才流行(圖)
2015-05-18 10:18:34來源:山西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05月18日 10:18 來源:山西晚報 

參與互動

(

)

《劍俠》演的是唐時期的事情,但官員們佩戴的帽子上均有一塊玉,這個不對哦

  但凡和歷史沾點邊的影視劇,演的大部分朝代官員的帽子上都有「一塊玉」,這個裝飾物在帽子前方正中的位置,叫帽正或者帽準。為什麼這麼稱謂呢?有資料說,吳語「準」和「正」的發音很相近,所以就這麼叫了。電視劇《劍俠》中的官員們佩戴的帽子上均有一塊玉,也就是帽正。對歷史有些了解的人看了,心裡難免彆扭,因為唐代那時的官帽上壓根就沒有這個東西。

  帽正,這裡給點比較專業的解釋,「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準鼻尖,所以叫帽正。」帽正與帽子分不開,因為帽正本身就是帽子的裝飾物,老百姓叫帽花,最初多是作為小孩出生或滿月、滿周歲等喜慶的禮物,按大小排列成為一組。還有一些婦女的帽花,以團花、團壽、團鶴、福祿壽喜、牡丹、菊花、蜘蛛、蝴蝶等圖案為主,很多媳婦喜歡把帽花當做禮物送給過壽的婆婆。後來,這種裝飾物逐漸演變,有了多重含義。許多有德之士把玉鑲在帽子上,用此來比喻德行。值得注意的是,正統王朝都沒有使用帽正的習慣,但明清的時候很時興,尤其在清朝大肆風行。

  帽正與瓜皮帽的瓜葛很深,所以先得說說。瓜皮帽,不管老少爺們也無論身份尊卑都可以戴。瓜皮帽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在明代初年,就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之說。而且,帽子有「一塊玉」的帽正,官員戴上表示風清氣正,平民戴上表示正人君子。因為這兩層含義,帽子在京城盛行不衰。明代的士大夫、讀書人特別喜歡用玉器作為帽正,大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意思,而且文飾也十分講究,有螭龍紋、梅花紋、荔枝紋等,豐富多彩。

  清入關後,對朝服和普通百姓的衣冠重新定位,拋棄了前朝的傳統,唯獨把這頂便帽保留下來,一直沿用到亡朝都沒有改變,同樣也是看中了這兩層含義。同時,因為摘戴方便,帽正風靡各個階層,上至皇帝下到黎民,深得官民歡迎。許多清廷電視劇裡演的皇帝微服私訪,戴一頂有這樣帽正的便帽,既體面又方便。在許多關於晉商的影視劇裡,常能看見晉商戴一頂瓜皮帽,帽正大多是玉。

  帽子款式雖然一樣,但帽正是有區別的,質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瑪瑙和珍珠,差的則用料器或金屬片。這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清末,朝政腐朽,民不聊生,帽正依然不衰,由於民間貴重器物原材料緊缺,所以許多人也就不那麼講究了,五花八門的帽正躍然帽上,作為裝飾物,只要有個意思就行了。帽正的形狀,在此時更加多樣化了,圓的、方的、多邊的,不一而足。

  帽正在古書多有記載,清邃園《負曝閒談》第二十五回說,「皮困秋兒上一塊碧霞璽,鮮妍奪目」,其中「一塊碧霞璽」就是「帽準」。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八回說,「沈月卿只穿了一件玄色縐紗皮襖……頭上戴了一頂烏絨女帽,連帽準也沒有一顆」。

  上圖中官員所戴的帽子稱之為「幞頭」,這種帽子一直流行到宋朝,只不過唐朝為「交腳幞頭」,而宋朝的帽翅長長直直叫「平腳幞頭」,為官員日常辦公時所戴。然而,帽子上面是沒有帽正的。

相關焦點

  • 頭頂上的森嚴等級:簡析中國古代官帽規制演變史
    夏商時期,一般男子流行戴短筒狀帽箍,而奴隸主貴族則戴彎曲高冠,上面附有裝飾。  到了周代,冠冕制度進入了完備階段。在這一階段,隨著社會統治基礎的穩固,周禮應運而生,對各種禮儀都做了詳盡的規定,其影響延綿千年。《周禮·春宮》有云:「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祀則玄冕。」
  • 老物件之官帽盒
    在古代官帽是朝廷官員身份的象徵。清代的官帽分兩類,一種為朝冠即上朝時所帶的帽子,造型相對複雜與奢華;另一種為吉服冠,通俗的講就是平時電視劇裡演的清代官員日常所帶的帽子。吉服冠又分涼帽與暖帽,涼帽也就是鬥笠形狀的那種,材料一般為藤或者竹篾編制;暖帽則為圓形,用皮、緞、呢或者布製作。
  • 唐宋元明清,古代家具樣式大觀,有圖有真相!
    > 中國的傳統家具製造在河姆渡時期就已出現,具有悠久的歷史,唐宋元明清是其中的鼎盛時期,家具是審美和地位的象徵。 唐 垂足而坐的方式使得高型家具迅速發展,唐代家具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流暢柔美,雍容華貴。
  • 偶得青玉壽字紋帽正
    ◆李晉前不久,在一收藏古家具的朋友家做客時,我向他買了一件紅木梳妝箱。回家後,清理梳妝箱時,我在箱內抽屜角落發現了一件方形老玉片,莫非是朋友疏忽遺漏所致?於是,拿去給一位收藏玉器的資深藏家「掌眼」,他端詳一會後,笑著對我說:「很開門,清晚期的和田青玉帽正。」見我一臉不解,他說:「帽正就是舊時人們帽子中間的飾物。」他的這番話忽然勾起我的回憶,我小時候也見過帽正的,那老太經常拿著一隻銅菸袋在陽光下幸福地曬太陽,陽光下,她的黑色小帽上有隻熠熠生輝的圓翠片。經查閱相關資料,我對帽正有了更深的了解。
  • 棒球帽發明百年才開始流行 最佳球隊帽竟不是揚基
    騰訊體育訊 棒球帽是流行時尚的元素之一,然而這並非它的設計初衷,在棒球上場它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只是從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在大眾之間流行起來。想要佩戴起來更專業、更時尚,需要先了解基礎知識才行。此後的40年間,布魯克林款式的棒球帽逐漸在棒球隊伍中流行起來。上世紀40年代開始,棒球帽的製作開始在其內部加入橡膠材料,以令整體帽身變得堅挺,現代棒球帽從此誕生。而最初棒球帽帽簷的設計實際上是保護球員的眼睛遠離刺眼陽光的照射。而且早期棒球帽的帽簷比現代棒球帽要短不少,隨著時代的發展,棒球帽變得越來越堅挺,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鬆軟款式被逐漸淘汰。
  • 「土與火之間的戰爭」——火葬為何在唐代才開始流行?
    可是火葬作為古代影響最大的喪葬習俗之一,在唐朝以前並不是十分流行,甚至還一度遭到排斥,直到唐代,火葬才逐漸流行起來,可即便如此,火葬在唐代也遭遇了一番波折,最後才廣為流傳。那麼火葬為何在唐以前不受重視?
  • 唐代小說一直不受重視,為何能在明清大放異彩
    都說文化與經濟、政治有不可忽略的關係,它受到它們的影響,開明繁榮的朝代會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文化,正如,唐代的『傳奇小說』一般。唐代以前的各個朝代,是中國小說的童年時期,或者說是中國小說初步形成的時期。魯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說稱為「古小說」,這是為了與唐人小說和唐以後的小說區別開來。
  • 帽正、翎管,兩個大清獨有的形制,快看看你是否也有收藏!
    山海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玉雕形制是帽正和翎管。說到帽正,它的出處的確說不清楚。不止收藏界,就連考古界、史學界都對其爭論不止。一派是說這東西和翎管一樣,是清朝獨有的東西。如果硬要掰扯,這一派說法堅持的學者、專家頂多能接受他的明末的形制。另外一派呢,就是以吳大澂為主,堅持認定帽正其實就是從上古時期的皮弁中的飾玉演變而來。
  • 絕世名畫《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者仇英是「吳門畫派」四傑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唐寅齊名《漢宮春曉圖》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國重彩仕女畫中也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甚至成為當時仕女畫的時代典範當然也有些戶外活動眼前便是一片池塘有兩個仕女和一個男童正倚靠在池塘邊的護欄上俯身望著池中點點的浮萍和低飛的白鷺▲賞魚觀鳥身後的宮苑中有位仕女在給孔雀餵食屋內兩個執扇的侍者正相背而立一位衣著樸素的宮婢佇立在半開的門邊眼神望向遠方▲孔雀餵食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的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多了一對翅膀
    #官帽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不過,有一個朝代的帽子是最有意思的,帽子兩段都有一道長長的翅膀。這個帽子就是宋朝的官帽——長翅帽。
  • 賞仇英《漢宮春曉圖》,看古代建築及人物服飾的演變過程
    初為漆工,為人彩繪棟宇,有志丹青,周臣發現有異才,收為弟子教之,得文徵明稱譽,知名於時。擅畫人物,尤長侍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豔爽。畫山水以青綠為主,細潤明麗而風骨勁峭,董其昌稱其為「趙伯駒後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 唐宋元明清5朝女子服裝,圖1最開放,圖2最素樸,圖5最精緻!
    隨著朝代更迭,每朝的服裝也會有所變化,所以小編今天就帶大家看一下唐宋元明清5朝的女子服裝,圖1最開放,圖2最素樸,圖5最精緻! 1.唐代後期 宋朝時流行對襟,看上去比較賢妻良母,素雅樸實,髮型上也簡單了很多。 3.元朝
  • 解讀明式家具之官帽椅-「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官帽椅」
    官帽椅是典型的明式家具代表,其搭腦左右外展,形若官帽兩翅而得名。特別是人端坐在椅子上,以腦後仰於搭腦之上,恰如頭戴官帽,形象而生動。 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官帽椅造型有什麼區別?
  • 官帽椅的構成——「百川歸海」的產物!
    官帽椅所採用的中軸對稱的構成形式,以及它溫潤如玉的表面質感,使官帽椅表現出一種和諧、安詳、端莊、秀麗的形態美,這正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審美觀的體現。「中和」的美學思想是古人成就官帽椅構成美的基礎,同時,也是後人解讀官帽椅構成美的基礎。國禮頭把交椅賞析!
  • 許凱劇服掀起中韓網友罵戰 明代大帽了解一下
    微博網友截圖  隨後他在境外的社交平臺上曬出了一張明朝時期的服飾圖,並回應道,「韓國在明朝時就是中國的附屬國,服裝就是沿用明朝的,證據如圖」。  大帽,全稱直簷大帽,起源於宋朝,蒙元時期蒙古族內部開始流行,到了明代改為漢族的一種傳統官帽。  「元則胡人專尚之,中國之人多戴大帽,大帽亦羌人服也」——《七修類稿》郎瑛
  • 宋朝官帽兩邊的長翅有啥用?誰研究發明的?連皇帝也必須戴
    前言禮之正於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是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 ——《荀子.富國》「無規矩不成方圓」,人若不守規矩的話,那麼事情很可能就會變得更糟糕,同樣事情也會越做越麻煩。
  • 「林深時見鹿,海深時見鯨」?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流行起來的"二手句子",這些句子打著"古典文藝"的旗號,對傳統詩詞進行改編。這樣的句子雖然讀起來十分好聽,但是內容卻很空洞,沒有多少營養可言。其中最讓人難以言表的是一句:城南有舊事, 城北有信使, 林深時見鹿, 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要知道"林深時見鹿",可是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
  • 明清家具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古代匠人智慧與審美的結晶
    明清家具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是美學、結構學、文化的完美結合,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承載。下面和大家探討幾款明清家具,讓我們一起探索那幾百年前的美。01桌案類桌案是人們座臥、進食、讀書、寫字時使用的用具,可分為幾、桌、案等類。
  • 大紅大綠的唐代建築彩畫
    儘管華麗的彩畫在後世層出不窮,朱白傳統還是一直延續到了明清,在很多地區,朱紅還是最主要的傳統建築木構刷飾色彩。如傳五代衛賢《高士圖》、傳唐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北宋《瑞鶴圖》等等,遼寧法庫葉茂臺遼初墓出土的一幅《山弈候約圖》,創作時間大約在五代以前,畫面是典型唐式建築,也做赤白塗飾。《山弈候約圖》,出土於葉茂臺遼初墓日本奈良時代引進大陸樣式建造宮室,「青瓦丹柱」便作為新樣式的重要特點而區別於日本本土的掘立柱式建築的木色風格,奠定了平安時代以後和樣建築的基本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