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之官帽盒

2021-01-18 灌陽人在灌陽

(本文章系伍亞輝投稿)

官帽盒,顧名思義就是放官帽的盒子。在古代官帽是朝廷官員身份的象徵。

清代的官帽分兩類,一種為朝冠即上朝時所帶的帽子,造型相對複雜與奢華;另一種為吉服冠,通俗的講就是平時電視劇裡演的清代官員日常所帶的帽子。吉服冠又分涼帽與暖帽,涼帽也就是鬥笠形狀的那種,材料一般為藤或者竹篾編制;暖帽則為圓形,用皮、緞、呢或者布製作。官帽盒一般祖上有考取功名出過官宦的家族基本都有,官帽在主人去世後都隨葬埋入了墓裡,而官帽盒一般則會保留下來。製作的材料多為皮製,文人雅士則更喜歡用竹。

圖一,盒子正面。整體看起來有點象蒸籠,外面為漆制,內部為皮。上下部扣合處有一銅製鎖扣,鎖扣兩邊有及盒子背後鑲嵌有三銅環,銅環串上繩子便可以挑著走。

    圖二,盒子側面。盒子以前老人們不懂是什麼東西,看著無用隨意丟棄在一邊,保護的不是太好,如果打上油漆面還是亮堂堂的。聽父輩以前家裡還有個頂子(官帽),被我三爺爺拿去遮魚簍(水車話為「古丁」)。。。 

圖三,盒子內部。疊合處有毛筆字跡,隱約可辨認出「黃同安造」四字。黃同安是該官帽盒的製作工匠,類似於現在在產品上打上自己的標籤或者字號,以表示質量過關,順便給自己打廣告。





相關焦點

  • 解讀明式家具之官帽椅-「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官帽椅」
    在中國傳統家具的座椅中,官帽椅是坐具類家具中的經典類型之—。 官帽椅是典型的明式家具代表,其搭腦左右外展,形若官帽兩翅而得名。特別是人端坐在椅子上,以腦後仰於搭腦之上,恰如頭戴官帽,形象而生動。
  • 追憶青海河湟文化 | 從老物件看新變化
    隨著城市的發展,老物件越來越少,為了把老祖宗的遺產保護下來,馬玉海傾盡所有,他收藏的這些老物件經常出現在電影電視劇中。馬玉海說:「經常有拍攝劇組聯繫他提供老物件的拍攝,他總是熱情幫助,而初心只有一個——就是傳承、宣傳、展示大美青海河湟地區的歷史文化,讓更多人了解歷史,感受時代的變遷、祖國的發展。」
  • 官帽椅的構成——「百川歸海」的產物!
    官帽椅中的「線」彼此作用、相互映襯,構建了官帽椅的整體形態特徵。如:素官帽椅,它的搭腦、椅腿、扶手、聯幫棍等幾乎都為直線形式,而且,這些單純、明朗、挺拔的直線與光潔、平素的表面結合,使素官帽椅具有簡潔、素雅的整體形態特徵。而彎材官帽椅,則是通過對不同曲線構件的使用,成就了它柔婉、飄逸的整體形態。
  • 老物件裡的舊時光
    原標題:老物件裡的舊時光  老物件,指的是有一定年代的,很久遠的物品。它們有著時代的印記,是已經過去的那個時代的象徵,或者說,是那個時代的代表物品。讓人一看到這個物品,就會回想起那個年代裡的人和事。
  • 器型簡潔雅致的老物件
    官帽椅弧形搭腦不出頭,S形靠背浮雕團龍,下帶亮腳,兩扶手出頭曲線柔婉,座面落堂,邊抹素混面壓邊線,椅盤下三側裝壼門式券口牙子,腿足間以步步高升棖連接,形體雅致簡練,榆,清,尺寸57-44-98cm滿地月明仙鶴語
  • 漢唐老物件|一人一物一故事
    老物件是一代人的記憶,收藏起來,都是美好的回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很多的老物件,從我們的生活中漸漸消失,但這些老物件是過往的見證。歲月易逝,經典留存,每一個老物件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下面跟隨小編去聽聽老人與「它」的故事吧!
  • 宋朝官帽兩邊的長翅有啥用?誰研究發明的?連皇帝也必須戴
    前言禮之正於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是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 ——《荀子.富國》「無規矩不成方圓」,人若不守規矩的話,那麼事情很可能就會變得更糟糕,同樣事情也會越做越麻煩。
  • 這些老物件在「講」舊時光
    日前,太原美術館正在籌備一場名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時尚迴響」的大型展覽,不少市民聽到消息後,都積極地把老物件送到了籌備處,那些纏繞著時光、滲透著故事、陪伴你長大的老物件集體亮相時,似乎在娓娓講述那些成長歲月中關於年代和城市的記憶。
  • 逝去的時光傷感情懷動畫《老物件兒》
    他心愛的沙發遺留在人世,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成為沙發的新主人,然而,卻不能像舊主人那樣細心呵護它……物件是生活的印記,體現出的是每個人對個別東西的獨特偏愛,歷經歲月的磨練,這種人與物的相伴便可稱作老物件情懷。
  • 吃老底子美食 重溫老物件 懷舊分享帶他們穿越時光
    近日,寧波市社會福利院開展了四期「穿越時光」懷舊分享社工小組活動,利用老物件、傳統美食等懷舊元素,引導長者回顧生命歷程,重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記憶中的老物件老物件裡藏著時光的記憶,才會讓人不忍丟棄。這些老物件,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和老去。活動前期,社工在網上收集了老物件素材,「大塊頭」的錄音機、黑白電視機、煤油燈等等,都記錄著時光裡的故事。通過他們,老人們回憶起自己的青春歲月。
  • 老物件持續受青睞!山東水落坡民俗文化園深冬出貨忙
    由於老水車重量、體積較大,要五個人合力才能將老水車搬上卡車。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了解到,像朱洪旗這樣忙於出貨的還有不少人。在產業園的春和家具行以銷售明清仿古家具、古木材為主。春和家具行的劉春和告訴記者,店內所售仿古家具風格復古、別具特色,最近吸引了不少顧客前來選購。同聚祥店鋪主要經營古書、算盤、瓷器以及一些小而精緻的老物件。
  • 頭頂上的森嚴等級:簡析中國古代官帽規制演變史
    從軒轅黃帝開創製衣冠的先河開始,崇尚禮儀的中國人便高度重視衣冠的穿著規矩,除了擋風禦寒、美觀耐看的效用之外,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中,為特殊政治文化標記的「冠冕之服」,官帽還體現著個人在社會體制下的社會階層、政治地位,被賦予強烈的政治屬性,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具有很強的指向性和教化功能,歷代統治者因此十分注重對冠冕服制的規定。歷朝歷代官史中的《輿服志》及其他史籍中均有關於冠冕服飾的詳盡描述。
  • 仿古家具、古玩老物件……陽信水落坡讓攝影師有了更多靈感
    攝影團隊走進中國首個民俗文化小鎮陽信縣水落坡,幾十萬件民俗物件讓攝影師們的作品更加充滿靈感。17日上午,位於水落坡鎮的魯北文化產業園內,古典家具和老物件商家林林總總,達數百家之多。攝影師初到產業園,猶如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新鮮好玩,攝影師對各種小物件的歷史、用途等充滿興趣。
  • 「沙市老物件背後的故事」主題文學採風活動開啟
    (記者 曹歌 潘璐)29日,「沙市老物件背後的故事」主題文學採風活動正式開啟,市作家協會部分作家,市詩詞楹聯協會部分會員走進沙市洋碼頭建設工地,聆聽5位老物件捐贈人講述老物件背後蘊含的故事,共同感受沙市洋碼頭滄桑歷史和沙市百姓生活曾經的酸甜苦辣。
  • 我的中鋼老物件,你有嗎?
    我的中鋼老物件 一路上,胡德才講述關於他與中鋼的情緣。一件老物件有故事才有生命。聽老財講,聯營鐵廠是85年建廠,《聯營鐵廠內部管理手冊》是1988年2月份印製的,當時考慮實際情況,八十年代的中陽人,受教育輟學的早又多,所以進廠職工人員素質普遍低,為了適應生產的需求以及企業發展就「洋土並舉」,制定了這本中鋼最原始的管理制度積累,為日後取得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北京地鐵南鑼鼓巷站:老物件分享北京記憶
    北京地鐵南鑼鼓巷站:老物件分享北京記憶   ■亮點  琉璃塊封存老物件  8號線南鑼鼓巷站內最大的藝術看點,是由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王中教授主持設計的《北京·記憶》裝置藝術牆。這面牆位於8號線站廳層。
  • 新區人記憶中的老物件,你家還有多少?
    許多從前用的老物件逐漸被更加先進的電子產品所替代,有的直接被廢棄掉了,而有的則變成了「古董」愛好者的收藏品。但是那些曾經鄉村的老物件卻見證了鄉村一日千裡的發展,也承載著人們太多美好的回憶。朋友們你們還記得那些曾經出現在生活中的老物件嗎?
  • 「記憶交換」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記者王學濤)12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記憶交換」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的報導。小人書、雪糕壺、老式三五座鐘、縫紉機、黑白電視……走進山西省太原市南肖牆關帝廟的正殿,仿佛穿越回20世紀某個親友的客廳,溫馨而熟悉。觀眾絡繹不絕,看到熟悉的老物件還會熱鬧地討論一番。
  • 【最美退役軍人】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收藏老物件講述可可託海故事
    30多年來,他收藏了數千件家鄉的老物件。如今,退休後的他成為可可託海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陳列館的一名義務講解員,向人們講述可可託海的故事,宣傳可可託海精神。  雖已年逾六旬,但身板挺直,行動利落,舉止間有軍人的風範。這是7月2日,記者見到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時的第一印象。
  • 睹物思人,孩姥姥家的不是古董的老物件
    和孩子一起去姥姥家,看到一些老物件,稱不上古董,可也有些年歲了。自從丈人不在了,許多東西用不著,都被放到一邊,被忘記了。大哥心情好,就收拾了收拾,正好把一些東西收拾了出來!也把一些老的感覺給拾回來了!這個東西,網友們應該知道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