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莊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某部第4連的榮譽稱號抗日戰爭時期為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19團第4連。1943年,第4連82名指戰員在蘇北淮陰的劉老莊與日軍進行了殊死相搏的血戰,全部壯烈犧牲。
1943年年初,日、偽軍2萬餘人對蘇北等地區發動春季「掃蕩」,企圖圍殲新四軍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2月17日,日、偽軍向鹽阜區東坎和八灘地區合擊,21日合擊阜東和濱海地區,撲空後被迫停止全面「掃蕩」,從27日起改為全區「清巢」。
3月17日,漣水之敵偷渡鹽河西犯,灌雲、東海之敵進至高溝、楊口,徐州守敵增援沐陽,淮陰之敵沿淮(陰)沐(陽)公路北犯,企圖圍殲新四軍淮海區黨政機關和主力部隊。為免遭敵合擊,新四軍第7旅決定突圍。該旅第19團第4連奉命擔任掩護淮海區機關和主力部隊實施轉移的任務。
第4連連長白思才,16歲參加紅軍,經歷過長徵和平型關戰役,是一名英勇善戰的青年指揮員;指導員李雲鵬,從江蘇豐縣師範學校投筆從戎,經過4年戰鬥考驗,已是軍政兼優的政工幹部;副連長石學富、一排長尉慶忠、二排長蔣元連、三排長劉登甫也都是作戰經驗豐富的優秀軍事幹部。
3月18日清晨,第4連82名指戰員與日、偽軍1600餘人遭遇。
白思才、李雲鵬判斷這是敵人的一次大規模戰鬥行動,必須牽制住敵人。按原定計劃,他們指揮全連在縱橫交錯的交通溝內部署展開。上午時分,敵人發起第一次衝鋒,很快就被第4連打退。日軍第17師團師團長川島異常惱火,親自登上一戶農舍屋頂指揮。戰鬥持續到中午,第4連殲敵近百名,但自己傷亡也很大,戰鬥人員已剩不足一半,連長、指導員均已負傷,彈藥即將耗盡。在從陣地前沿敵人屍體上搜集彈藥的行動中,一排長尉慶忠犧牲。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白思才和李雲鵬代表全連未入黨的戰士向營黨委提出了火線入黨的申請。在入黨申請書上,留有這些戰士的血手印和籤字,表示在黨最需要的時候將生命獻給黨和人民。在隨後進行的白刃戰中,第4連指戰員全部犧牲。
在劉老莊激戰中,第4連以劣勢裝備頂住了20倍於己的敵人12個小時一撥又一波的瘋狂進攻,斃敵170餘人,傷敵300餘名,勝利完成了掩護任務。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朱德稱讚他們「是我軍指戰員的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陳毅盛讚82烈士浴血劉老莊是「驚天地而泣鬼神的壯舉」。戰鬥結束後不久,淮陰人民送來82名優秀子弟,重新組建第4連。
新四軍第7旅旅部將第4連命名為「劉老莊連」。此後,這個連隊一直保持著82人的特殊編制。
2009年9月,「劉老莊連」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2014年9月,「劉老莊連」成為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