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球上的水剛好利於生命演化?最新發現表明這與放射性金屬有關

2021-01-07 前瞻網
為什麼地球上的水剛好利於生命演化?最新發現表明這與放射性金屬有關
 Jane Cai • 2019-02-14 14:24:30 來源:前瞻網 E1435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關於為什麼地球和它的兄弟行星不像海洋行星(外太陽系中形成的行星)那樣不利於生命存在,放射性金屬可能有助於解釋這一現象。

地球既孕育生命又有水覆蓋其大部分表面,迄今為止為人類所知的此類行星僅此一個。因為在地球上幾乎任何有水的地方都有生命,所以尋找有望適合居住的行星主要集中在那些表面可能有水的星球上。

近四分之三的地球表面被江河湖海所覆蓋,而內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的水資源則相對匱乏。最近的一些發現表明,大多數太陽系外巖石行星實際上可能是海洋行星,這側面反映了太陽系的不尋常。

據目前所知,水過量實際上可能不利於生命形成。海洋行星被深海覆蓋,海底冰層厚重。英國牛津大學的行星物理學家兼資深研究作者蒂姆·利希滕貝格(Tim Lichtenberg)在接受採訪時說:「目前,關於這些行星是否能像我們所知的那樣形成生命,我們的了解極其有限。」

為了解太陽系外行星的水含量,研究人員檢測了行星內部放射性金屬產生的熱量。具體點說,他們研究了鋁的放射性同位素鋁26,該元素的每個鋁原子的原子核都比普通鋁原子的少一個中子。

之前的研究表明,約46億年前,太陽初步形成,彼時附近的一顆超新星為新生的太陽系「播種」了鋁26。這种放射性金屬散發的熱量為年輕的太陽系內行星的內部演化提供動力,促進其脫水過程。

科學家進行了54萬次計算機模擬,每一次模擬都包括一顆月亮大小由氣體和星子的吸積形成的原行星,直徑在0.6至60英裡(1至100公裡)之間。在模擬過程中,研究人員改變這些原行星所環繞的恆星類型、它們與恆星之間的起始距離以及積聚的冰和鋁26的總量。

總之,科學家發現了由巖石行星組成的行星系統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鋁26含量較低的行星,主要形成海洋行星;另一類是鋁26含量較高的行星,比如太陽系,會形成水少的小型行星。研究人員發現,鋁26含量低的太陽系外巖石行星含有大量的水,由於水的密度比巖石低,這類行星的直徑可能比鋁26含量高的系外巖石行星的直徑大10%。

接下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探究鋁26是如何影響木星等巨行星的演化。此外,「我感興趣的是,影響一顆不斷成長的原行星能否成為一個潛在宜居行星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如我們所知,這類行星有利於生命發展。」利希滕貝格說道,「為了進一步了解銀河系中有多少顆與地球類似的行星,我們要明確的東西還有很多。」

                                                                                         ——Charles Q. Choi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水:居然是地球生命誕生的最大威脅?!
    如果一切順利,這臺火星車將著陸在耶澤羅撞擊坑,這是一個靠近火星赤道、寬45公裡的隕石坑,可能曾經是一個液態水湖泊。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約翰·薩瑟蘭特別關注毅力號的進展。他是該校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也是遊說NASA探訪耶澤羅撞擊坑的科學家之一。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
  • 研究發現,41億年前,彗星將生命元素送到地球
    慧星中發現生命必需的磷在近期的《皇家天文學月刊》上,來自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在上面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結果,表示通過研究,發現彗星的身上具有構成生命的全部重要元素:碳、氫、氮、氧、硫、磷。同時,研究者也指出,在彗星上發現磷元素之前,科學家們曾經認為,地球上的磷元素是地球上「自帶」的,不過,最新的研究表明,同樣是彗星送上地球,這意味著,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也是彗星送來的生命種子。這個發現,也成為了「彗星生命起源說」的有力證據之一。
  • 科學家揭秘為什麼地球上一直存在生命與運氣密不可分
    科學家揭秘為什麼地球上一直存在生命與運氣密不可分2020-12-16 21:58出處/作者:快科技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報導,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通過模擬分析表明, 運氣在地球生命演化30多億年的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發現吃金屬的細菌,或刷新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在我們地球上,沙漠地區雖然很乾旱,但是存在生命,在火星的荒漠中也有可能存在生命。如果按照我們地球生命生存的條件,其中一個比較關鍵的因素就是要有水,因為對於我們生命來說,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將其稱為「生命之源」其實也不為過。好消息是,火星雖然極為荒涼,但是依舊存在水。
  • 放射性元素可能與系外行星的宜居度有關
    圖源: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Melissa Weiss尋找宜居行星的時候,研究者們通常會考慮目標行星上是否存在有機物、液態水、適宜的光照條件以及是否存在衛星。以地球為例,地球液態金屬核中的對流產生了磁場,而磁場保護了地球表面免受大多數有害的太陽輻射。
  • 地球及其生命是如何誕生的
    咱們來聊一聊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家園,也是目前唯一的家園地球,地球距離太陽1.5億千米,1AU(天文單位)就是這麼來的,它是太陽系中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有著最大的密度,根據放射性定年法,地球大約形成於45億年前,剛形成的時候地球上還沒有陸地,因為到處都是巖漿,慢慢地這些巖漿開始冷卻凝固,然後逐漸形成了巖石,早期的時候地球也沒有大氣,隨著火山的噴發,這些釋放的氣體逐漸形成了最初的大氣
  • 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最大的威脅——水
    如果一切順利,這臺火星車將著陸在耶澤羅撞擊坑,這是一個靠近火星赤道、寬45公裡的隕石坑,可能曾經是一個液態水湖泊。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約翰·薩瑟蘭特別關注毅力號的進展。他是該校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也是遊說NASA探訪耶澤羅撞擊坑的科學家之一。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
  • 只要有水就有生命嗎?地球上唯一沒有生命存在的水……
    在地球上,只要有水的地方,你就很有可能找到生命。就像在南美洲阿塔卡馬沙漠最乾燥的地方,單細胞生物生活在巖石中,從空氣中提取水分。在日本的溫泉中,有些微生物可以在與電池酸相當的酸度中存活下來。所以,在對你我幾乎致命的水裡,可能都有生物在生存。
  • 44億年前,「黑美人」撞上火星,卻給地球送來了液態水和生命
    據報導,在近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天體化學家Bizzarro,和他的團隊成員一起,在上面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火星隕石研究成果,表示這顆擁有44億年歷史的「黑美人」,或許是火星進入短暫宜居期的關鍵。
  • 月球的磁場曾經是地球磁場的兩倍,為什麼現在都沒了?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地月系統是大約45億年前地球和一個火星大小的物體碰撞後形成的。這個理論被稱為「巨型撞擊假說」,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地球和月球在結構和組成上是相似的。更有趣的是,科學家們還確定,在月球的早期歷史中,曾有一個磁氣圈,就像今天的地球一樣。你可能不會相信,月球也有過和地球一樣的磁場?不會吧?別急,接著往下看。
  • 生命起源之水悖論:地球上第一生命最大的威脅——水
    長期以來,許多科學家一直推測,地球上的第一批細胞出現在海洋中。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生命的關鍵分子及其核心過程只能在相對較淺的水域中形成。因為多項研究表明,生命的基本化學物質需要紫外線才能形成,並且水環境必須高度濃縮,甚至有時會完全變幹。
  • 計算模型顯示生命演化歷史遠早於地球出現
    前寒武紀早期多細胞生命的藝術想像圖  兩位美國遺傳學家將摩爾定律應用到生命科學研究之中,他們的數據顯示,生命很有可能來自太陽系以外,其演化歷史或許遠遠早於地球的出現。  現在,有科學家將摩爾定律應用到了地球生命複雜性的研究上,他們的結果顯示,有機生命的存在時間遠超過地球本身。
  • 地球早期的水可能來自於彗星,帶來水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了生命
    陸地生命也有可能是從海洋而來,由此可見,對於地球生命來說,不是生命之源,生命的生存離不開水,人類的生存更離不開水。當人類走進科技發展的時代之後,開始探索宇宙,探索生命的來源,自然對於地球早期水的來源也充滿了很多疑問。那麼地球形成早期的水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 水熊蟲跌落神壇,這種生物才是地球上真正的「死侍」
    一直以來,水熊蟲就被譽為「不死小強」。這種微小的生物,可以不吃不喝存活30年,不管是零下200攝氏度的低溫,還是150攝氏度的高溫,水熊蟲都能歡快自得,就算拿到宇宙的真空條件下,致命的宇宙射線在水熊蟲看來,也不過是撓痒痒而已。
  • 地球科學家最新研究:地球上的生命記錄比原估計的還要早
    最早進入地球的動物的分子鐘日期與化石記錄不符。通過比較兩個不同物種的不同DNA而推斷它們從一個共同祖先變異需要多長時間,這表明動物存在於6.5-8.33億年前,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動物化石只能追溯到5.8億年。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造山帶熱液金屬礦床高鹽、高氧逸度變質流體演化
    造山帶內深部流體(Deep fluid)控制地殼中深部金屬元素的活化-遷移-富集,造成金屬元素在有限地質體範圍內異常富集,形成不同類型的超級大礦,如造山型金礦床、鐵氧化物型銅金礦床(IOCG)、熱液銅多金屬礦床(鐵硫型銅金礦床-ISCG)等,其中一個關鍵科學問題是深部流體來源及演化。
  • 地球上的水到底從哪兒來
    《自然》雜誌載文稱,德國明斯特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對來自加拿大卑詩省塔吉胥湖隕石和地球地幔巖石樣品的同位素分析顯示,水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比此前預期的要晚很多。這在很大程度上反駁了此前很多科學家所持有的「水是地球形成階段時期由隕石表面的冰層轉變而來」的說法。
  • 「科學連線」第9期|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生命演化為何突然加速?
    大概從5.3億年前開始,地球生命經歷了一次快速演化:在2000多萬年內,地球上湧現出了各種各樣的動物,節肢動物、腕足動物、蠕形動物、脊索動物等,紛紛亮相,造就了如今的繁榮地球。這就是古生物學上著名的「寒武紀大爆發」。
  • 科學家在這顆星球上有重大發現,知道後激動不已,這是為什麼?
    40億年前,地球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之後,在海洋中誕生了早期的生命。早期的簡單生命經過數十億年的進化演化,終於在數百萬年前誕生了智慧生命,而人類又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演化和發展,在數百年前走進了科技發展的道路。當人類從誕生到走進科技時代,經歷了無數的艱辛,可這是一個智慧文明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 人類是水猴子演化而來的嗎?
    在他看來,水生猿理論能夠解釋人類為什麼會沒有體毛,原因是大約在800萬年前左右,當時地球上的海洋面積增多,導致大片土地被淹沒,當時的猿類為了生活,在相對短暫的時間裡適應了海中生活。為了適應水中的生活,人類逐漸從四肢行走變成了直立行走。這一點從黑猩猩和人類的區別也能看出,黑猩猩無法在水中漂浮,而人類卻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