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之水悖論:地球上第一生命最大的威脅——水

2020-12-15 寒武紀科學館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長期以來,許多科學家一直推測,地球上的第一批細胞出現在海洋中。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生命的關鍵分子及其核心過程只能在相對較淺的水域中形成。因為多項研究表明,生命的基本化學物質需要紫外線才能形成,並且水環境必須高度濃縮,甚至有時會完全變幹。

在實驗室實驗中,薩瑟蘭和其他科學家通過加熱簡單的碳基化學物質,使其經受紫外線輻射並間歇性乾燥,從而產生DNA、蛋白質和細胞的其他核心成分,但是尚未能夠在模仿海水的條件下合成如此廣泛的生物分子。

不斷湧現的證據使許多研究人員相信,生命出現在乾濕交替的陸地環境,而不是海洋。儘管水對於生命至關重要,但它也破壞了生命的核心組成部分。

原始湯

儘管生命沒有標準的定義,但大多數研究人員都認為生命需要幾個組成部分。其中一種最重要的是攜帶信息的分子——DNA,RNA或其他東西。當然,也必須有一種能複製這些分子的方法,儘管該過程可能不完善,可能出錯;此外,也許第一個生物可能已經能使用一種基於蛋白質的酶來養活和維持自身。最後,某些東西將這些不同的部分結合在一起,使它們與環境分開。

1920年代,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富含碳的化學混合物被稱為原始湯。這個觀點是由蘇聯的生物化學家亞歷山大·奧帕林和英國的遺傳學家霍爾丹提出的。每個人都把年輕的地球想像成一個巨大的化工廠,其中許多碳基化學物質溶解在早期海洋中。歐帕林認為會一些簡單的分子會形成越來越複雜的顆粒,最終形成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

1950年代,科學家開始對生命起源進行實驗室研究。195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一位名叫斯坦利·米勒的年輕研究員進行一項著名的實驗,這個實驗證實生命起源於海洋的想法

米勒用一個裝有水的玻璃燒瓶模仿海洋,並用另一個裝有甲烷,氨和氫的燒瓶模擬早期的大氣。試管連接燒瓶,電極模擬雷電。幾天的加熱和電擊足以製造甘氨酸,最簡單的胺基酸和蛋白質的必需成分。

圖註:·米勒用簡單的試驗裝置合成胺基酸。

但是隨著對細胞的深入研究,許多科學家發現這個想法存在一個根本問題:生命的基石分子可以在水中分解,這讓蛋白質和核酸在其關節處易受傷害。蛋白質由胺基酸鏈組成,而核酸是核苷酸鏈。如果將鏈條放在水中,大量的水將攻擊鏈環並最終使其斷裂。

1986年,已故的生物化學家羅伯特·夏皮羅在其著作《起源》中寫道:在碳化學中,水是大分子最大的敵人,因為分子可以被水分解。這就是水的悖論。

如今,合成生物學家凱特·阿達瑪拉認為:細胞通過限制水在細胞內的自由流動來解決分子被水分解。因此,流行的細胞質圖像通常是錯誤的。她補充說:「我們被告知,細胞質只是一個容納所有東西的袋子,所有東西都在遊動。那是不對的,所有東西都難以置信地包裹在細胞中,但是包裹這些物質的是凝膠而不是水袋。」

因此,如果生物必須保持對水的控制,則其含義顯而易見。生命可能是在陸地上形成,只有那裡斷斷續續地存在水。

陸緣說

在2009年,科學家找到生命起源於陸地的關鍵證據。科學家薩瑟蘭宣布他的團隊成功地製造出構成RNA四個核苷酸中的兩個。

薩瑟蘭將磷酸鹽和四種簡單的碳化學物溶解在水中,但高度濃縮,關鍵步驟需要紫外線輻射。通過這項實驗,他的團隊利用太陽光和一些高濃度的化學物質,製造出DNA的組成部分,而在此之前被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薩瑟蘭認為這樣的生命反不可能在海洋深處發生,只能在陽光下充足的池塘或溪流中進行,因為只有在那裡,組成生命的簡單物質可以集中。

2019年,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NSF-NASA化學進化中心的生物化學家Moran Frenkel-Pinter及其同事對這種方法進行擴展。他們證明,如果胺基酸變幹,胺基酸會自發連接形成蛋白樣鏈。與其他胺基酸相比,今天的蛋白質中發現的20種胺基酸更有可能發生這類反應。這意味著間歇性乾燥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生命在數百種可能性中僅使用那些胺基酸。

乾濕循環

間歇性的乾燥也可以幫助驅動這些分子構件組裝的更複雜。沿著這些思路,1982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David Deamer和Gail Barchfeld研究另一類長鏈分子脂質如何自發組織形成包圍細胞的細胞膜。他們首先製造囊泡:球形斑點,其水質核心被兩個脂質層圍繞。然後研究人員將囊泡乾燥,脂質重新組織成多層結構,就像一疊煎餅。先前漂浮在水中的DNA鏈被困在兩層之間。當研究人員再次加水時,囊泡進行重整,DNA進入囊中。2008年,Deamer及其小組將核苷酸和脂質與水混合,然後進行乾濕循環。當脂質形成層時,核苷酸連接成RNA狀鏈。

這些反應在水中不會發生,只有在乾燥條件下進行。

其他研究指出另一個生命起源的關鍵因素:光。

合成生物學家傑克·索斯塔克(Jack Szostak)利用一些簡單細胞——包含少量化學物質,但可以生長,競爭和自我複製,進行一些實驗。如果這些原始細胞暴露在與陸地相似的條件下,它們將表現出更逼真的行為,即原始細胞可以利用光能以簡單的複製形式進行分裂。

同樣,在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的克勞迪婭·邦菲奧(Claudia Bonfio)於2017年證明,紫外線輻射可以推動鐵硫簇的合成,這對許多蛋白質合成至關重要,鐵硫簇的合成可以驅動儲能分子ATP的合成,有助於為活細胞提供動力。但是如果將鐵硫分子簇暴露在水中,它們會破裂。

水要,但不要太多

上述這些研究推動科學家提出,生命始於光線充足,水量有限的陸地表面。但是,關於水的消耗量及其在生命起源中扮演的角色仍存在爭議。

乾燥的環境為蛋白質和RNA等分子的形成提供了機會。但是,簡單地製造RNA和其他分子並不是生命,生命必須形成一個自我維持的動態系統。

弗倫克爾-品特(Frenkel-Pinter)認為,水的破壞可能會助長這一趨勢,就像捕食動物比實操動物進化得更快,第一個生物分子可能已經進化出應對水的化學攻擊,甚至能利用水的破壞性。

在紐西蘭羅託魯瓦附近的地獄之門溫泉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熱液池的樣品經歷了乾燥和再潤溼的循環,從而促進了化學反應,產生類似RNA的分子。

弗倫克爾-品特的團隊研究結果表明:乾燥可以導致胺基酸自發連接。但是,研究小組也發現它們的原蛋白可以與RNA相互作用,兩者在水中都變得更加穩定。實際上,水扮演自然選擇,只有那些可以在水中生存的分子可以存在,其他分子則會被破壞。在每個潤溼周期中,較弱的分子或無法通過與他人結合而自我保護的分子被水破壞。而較大,更複雜的分子則被積累。

所以,她提出環境中的水不應那麼多,以至於生物分子被破壞得太快;但也不至於沒有那麼少,以至於生物分子沒有任何變化。

溫暖的小池塘

那麼,生命起源可能在哪裡發生?

開放的海洋海洋是不可行的,因為沒有辦法使化學物質濃縮。

自1980年代以來,地質學家麥可·羅素(Michael Russell)一直倡導生命始於海床的火山口,那裡溫暖的鹼性水從地殼地質構造中滲出。熱水和巖石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提供化學能,該化學能首先會驅動簡單的代謝循環,製造和使用諸如RNA的化學物質。

羅素對薩瑟蘭的觀點持批評態度。羅素認為薩瑟蘭進行的只是奇妙的化學工作,這並不重要。那是因為現代生物體使用完全不同的化學過程來製造諸如RNA之類的物質。羅素認為首先出現的過程,而不是物質本身。

「生命,它會挑選非常特殊的分子。但是你不能從已知模板中挑選他們。你必須從頭開始製作它們,這就是生命。」 一旦形成RNA,蛋白質等,進化就將接管一切,並使原始生物能夠找到新方法來製造這些分子並維持自身。

同時,許多研究人員對羅素生命始於海底的說法表示反對,認為它缺乏實驗依據。

相比之下,模擬表麵條件的化學實驗已成為核酸,蛋白質和脂質的基礎,這些反應都不基於深海熱液噴口假設中。於是,生命起始於陸地小水域的想法正在增長。

科學家薩瑟蘭生命起源於隕石撞擊坑。隕石坑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環境,表面的礦物可以充當催化劑,碳基化學物質可能會交替溶解在水中並在陽光下乾燥。薩瑟蘭說:「生命起源需要磷酸鹽,需要鐵。鐵鎳隕石很容易傳遞很多這些東西,而且撞擊還有一個優勢:隕石撞擊會衝擊大氣,產生氰化物。」

長期以來,迪姆(Deamer)一直倡導一種不同的建議:火山溫泉。他的早期實驗表明,脂質會在熱水中形成原細胞,池塘邊緣的乾濕循環將推動核酸的形成和複製。迪姆在現代火山溫泉中進行了幾次實驗,證明囊泡可能在溫泉水中形成,甚至包封核酸,但它們不會在海水中形成。同時也發現,當乾燥囊泡時,核苷酸能連接起來形成RNA樣鏈。

總結:生命起源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水和陽光是生命起源的基本要素,而且越來越多的科學實驗證明生命可能於起源陸地潛水環境,而不是原始的海洋!

——全文完——

如果覺得有用,請各位轉發,將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謝謝!

歡迎關注寒武紀科學館,精彩科學趣事,第一時間帶給您!

相關焦點

  • 水:居然是地球生命誕生的最大威脅?!
    如果一切順利,這臺火星車將著陸在耶澤羅撞擊坑,這是一個靠近火星赤道、寬45公裡的隕石坑,可能曾經是一個液態水湖泊。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約翰·薩瑟蘭特別關注毅力號的進展。他是該校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也是遊說NASA探訪耶澤羅撞擊坑的科學家之一。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
  • 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最大的威脅——水
    ▲生命可能起源於陸地水體中,也許就類似於加拿大的曼尼古根湖,這其實是一個由遠古撞擊形成的隕石坑生命依賴於水,但水也能分解DNA和其他關鍵分子。那麼,最早的細胞如何解決這一悖論?如果一切順利,這臺火星車將著陸在耶澤羅撞擊坑,這是一個靠近火星赤道、寬45公裡的隕石坑,可能曾經是一個液態水湖泊。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約翰·薩瑟蘭特別關注毅力號的進展。他是該校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也是遊說NASA探訪耶澤羅撞擊坑的科學家之一。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
  • 只要有水就有生命嗎?地球上唯一沒有生命存在的水……
    在地球上,只要有水的地方,你就很有可能找到生命。就像在南美洲阿塔卡馬沙漠最乾燥的地方,單細胞生物生活在巖石中,從空氣中提取水分。在日本的溫泉中,有些微生物可以在與電池酸相當的酸度中存活下來。所以,在對你我幾乎致命的水裡,可能都有生物在生存。
  • 地球早期的水可能來自於彗星,帶來水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了生命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色生命星球,地球之所以能夠誕生生命,誕生人類,跟地球有豐富的液態水資源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地球海洋的面積佔到了全球面積的71%,根據科學家的探測研究,認為地球早期的生命可能也是誕生於海洋中。
  • 地球生命起源被找到了?小行星進入太陽系,在地球上留下了生命?
    地球生命的起源被找到了?小行星進入太陽系後,在地球上留下了生命?在地球生命進化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一直難以解決,那就是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從哪裡開始的?針對於這一問題,科學家的觀點各不相同,部分學者認為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是40億年前,在海底熱泉口所誕生的,因為這裡的溫度適宜,還擁有充足的水資源,生命在這裡誕生是理所當然的,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起源,都是由海洋生物所進化而來的。除了這一觀點之外,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太陽系中生命的產生很有可能會和40億年前,太陽系的一場意外有很大的關係。
  • 地球3大未解之謎,生命起源如此的巧合,可能我們了解的只是皮毛
    地球3大未解之謎,生命起源如此的巧合,可能我們了解的只是皮毛現在人類的科技發展得越來越快,我們不僅已經徹底徵服了地球表面,而且又在開始計劃著對宇宙發起挑戰,過去的我們常說,人類的未來是星辰大海,而地球只是我們的一塊歷史裡程碑,似乎人類對未來充滿了信心,科技帶給我們的自信足以面對任何挑戰
  • 地球生命誕生之謎:所有生命都是細菌後代
    在過去100多年間,科學家們試圖弄清楚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是如何誕生的。他們甚至嘗試在實驗室中重現「創世時刻」:從無到有憑空創造出全新的生命。儘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取得成功,但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如今,許多研究生命起源的科學家堅信,他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生命是古老的,恐龍可能是地球上最著名的已滅絕生物,它們起源自2.5億年前,但生命可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 地球上的水到底從哪兒來
    關於地球水的來源有許多各不相同的認識,各有各的道理,但真相究竟如何,還有待於科學家們收集更多的客觀證據,以揭開這個謎。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71%的面積被水覆蓋。然而,地球上的水從哪兒來,卻始終是未解之謎。近日,關於地球上水的起源問題又有新發現。
  • 《沉沒之城》生命之水劇情怎麼做 生命之水劇情流程攻略
    導 讀 《沉沒之城》中的父與子任務中我們需要把生命之水交給酒保,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交出生命之水之後能做什麼事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killedkiller
  • 地球上最鹹的水,含鹽量大過死海,還能威脅生命?當地人:別來
    地球上有世界上最熱的地方,甚至有火山,巖漿,還有地底散發出來的熱量。因此,這裡有許多溫泉,但溫泉卻不適合人們去泡,因為它獨特的結構,使它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Geithley池塘是一系列小水域,距達洛幾英裡,是地球上最熱的棲息地之一。大體上半圓的湖泊直徑197英尺。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它形成於2005年1月地震之後。即使在122到155華氏度之間,也不能用來泡溫泉或煮雞蛋。
  • Water for Life生命之水
    地球的財富蘊藏在水的各種形式中,因為離開水什麼都活不下去。沒有水,就沒有了糧食。我們雖然有大型的煉油廠和各式各樣的工廠,可我們不能以喝油、吃汽車為生。我們需要糧食。糧食顆粒產自雨水的澆灌中。沒有雨水,就沒有糧食。沒有雨水,就沒有財富。
  • 英國將造太空飛行器探測彗星,揭開地球生命起源秘密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4日報導,英國將建造一艘「彗星追逐者」宇宙飛船,以幫助尋找宇宙和地球生命的起源。這項任務將大膽地前往以前沒有探測器去過的地方,將追蹤並飛行到一顆尚未被識別的彗星上,並首次以3D形式繪製出它的外形。
  • 45億年前地球大氣層與金星非常相似 生命起源流行理論或受衝擊
    由ETH研究員保羅·索西領導的一組國際科學家對45億年前的地球大氣層有了新的認識。他們的研究結果對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也有了新見解。 對生命出現的新認識 「我們發現,從巖漿狀態冷卻下來後,年輕的地球有一個輕微氧化的大氣層,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以及氮和一些水。」 索西報告說。當時的地表壓力也高得多,幾乎是今天的100倍,而且由於地表溫度較高,大氣也高得多。這些特徵使它更像今天金星的大氣層,而不是今天地球的大氣層。
  • 為什麼地球上的水剛好利於生命演化?最新發現表明這與放射性金屬有關
    為什麼地球上的水剛好利於生命演化?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關於為什麼地球和它的兄弟行星不像海洋行星(外太陽系中形成的行星)那樣不利於生命存在,放射性金屬可能有助於解釋這一現象。地球既孕育生命又有水覆蓋其大部分表面,迄今為止為人類所知的此類行星僅此一個。因為在地球上幾乎任何有水的地方都有生命,所以尋找有望適合居住的行星主要集中在那些表面可能有水的星球上。近四分之三的地球表面被江河湖海所覆蓋,而內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的水資源則相對匱乏。最近的一些發現表明,大多數太陽系外巖石行星實際上可能是海洋行星,這側面反映了太陽系的不尋常。
  • 地球及其生命是如何誕生的
    咱們來聊一聊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家園,也是目前唯一的家園地球,地球距離太陽1.5億千米,1AU(天文單位)就是這麼來的,它是太陽系中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有著最大的密度,根據放射性定年法,地球大約形成於45億年前,剛形成的時候地球上還沒有陸地,因為到處都是巖漿,慢慢地這些巖漿開始冷卻凝固,然後逐漸形成了巖石,早期的時候地球也沒有大氣,隨著火山的噴發,這些釋放的氣體逐漸形成了最初的大氣
  • 宇宙中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盤點4個離地球最近的有水星球
    地球的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為生物圈提供了生命活動所需的全部原料,每一個地球生命都受到地球母親的滋養,身上都帶有濃厚的「地球味兒」。科學家探索外星生命時,首先會想到以地球生命活動的特徵為標杆來衡量其它星球,比如找尋一些特別的氣體。
  • 生命起源研究的新裡程碑:Science刊文揭示前生命化學自催化網絡
    原創 劉培源 集智俱樂部 收錄於話題#複雜科學前沿202038個導語生命怎樣起源是最迷人的科學問題之一。9月25日的Science雜誌刊載了一項研究,科學家構建了以水、氮氣、硫化氫、氨氣、氰化氫、甲烷作為起始反應物的自主催化網絡。
  • 「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所攜樣本有助探究生命起源
    「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02:15來自新華社客戶端據共同社澳大利亞庫伯佩迪12月6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稱,已於6日在澳大利亞沙漠回收了脫離「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返回地球的一個微型太空艙,希望它已安全地從
  • 地球生命的起源?隕石碎片揭示未知小行星的存在,體積巨大還富含水分
    地球生命的起源?在這顆隕石撞擊地球之前,科學家已經成功地預測了這次撞擊,包括時間和地點。這也是首次實現撞擊預測。這些碎片來自一顆名為 2008 TC3的小行星。科學家一直在對其碎片進行研究並於近日發表了相關成果。研究表明,2008 TC3來自一個巨大的、富含水分的母體小行星。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獲得了一份50毫克的碎片樣本。
  • 宇宙中的「另一顆地球」克卜勒-452b,它是否有智慧生命的存在?
    在這顆「地球」上,會不會存在生命呢?在宇宙中,生命的形態不是單一的,以地球的生命來看,一顆星球想要出現類似於地球上的生命,無非要滿足以下幾點,一、穩定的單恆星軌道運行系統,並擁有大氣包裹行星,能讓行星避免輻射,二、這顆星球需要水和適宜的空氣,磁場的強度也要適中,三、各種複雜的元素都要存在,例如鐵、碳、胺基酸、核苷酸等滿足一切後,才會有幾萬萬億分之一的機率,出現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在宇宙中,無數星球滿足這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