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這本書可以說是我的哲學啟蒙書,當初要考哲學研究生,導師就推薦我看了這本書。
此次重讀,確實感覺自己已經和當初的自己進步了不少。倘若自己不敢確定自己是否有所進步,挑一本以前讀過的書來重新讀讀,是一個不錯的做法。在科學上,叫定量實驗,書還是那本書,如果你在讀的過程中,能夠理解得比以前好,那就可以說你這段時間有所進步了。這樣做結論還是比較科學的。當然,重讀一本好書,所獲得的肯定不止於此。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還獲得了一些新的感悟,自己想到了「我們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的一些答案,就是其中之一。對於這個問題,馮友蘭先生在書中的緒論有所提及,他認為中國人不需要宗教來提供超道德的精神生活,中國哲學就可以滿足中國人的這項需求。但是,中國哲學是如何滿足中國人的超道德生活的,他在緒論中沒有細說。當然,也沒有必要細說,因為讀了書之後自會找到詳細的答案。我第一次讀的時候,不僅沒有找到答案,往後一讀我很快就把前面的內容給忘記了。(一個捂臉哭的表情,表達此刻的心情)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得理解什麼是「超道德」?我沒有能力給它下一個很好的定義,我也不想去查書籍,因為在這裡我們只需要有個大概的理解就行。我認為可以這樣理解,道德是跟我們的行為相關的,「超道德」就是超越了這個範疇,那就是跟我們的精神生活相關的。宗教的存在正是因為它有這種「超道德」的精神價值,能給人精神上的「超道德」體驗。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宗教一直以來難以佔得一個重要的位置。歷史上的西方傳教士,在其他地方都能成功地傳教,偏偏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就是很難取得成效。由於現在的世界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主導,因此很多中國人就為中國人不像西方人一樣有宗教信仰而感到沮喪,認為中國人的精神境界不如西方。在微博上一旦爆出人性之惡的事件,總會有人評論:沒辦法,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就是這樣子的了。好像有宗教信仰了,這世界就會突然美好一樣,這樣的想法是過於天真了,也過於沒有自信了。這不怪網友,我以前也是這樣認為的,我能理解這種想法,也知道其產生的原因,這裡不做討論。
理解「超道德」之後,我們可以作下一步的討論了。西方人的基督教信仰,認為人生來是有原罪的,只有通過現世好行為,才能贖罪,重新回到伊甸園,得到快樂的生活,與上帝重新接近。他們追求的是不斷與上帝接近。而我們中國人在精神上追求的,是通過個人不斷提高修養,成為一位賢人,進而成為聖人,最後達到與「自然」或「道」或「天」的同一。西方的上帝其實就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從這裡看,西方人的宗教叫人追求與上帝不斷接近,在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哲學教導中國人,每一個都可以成為賢人、聖人、與天地合一,若借用西方的上帝說法就是,你自己就是上帝,你這輩子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境界而成為一位「上帝」。這樣的思想在道家、儒家的哲學中都是可以找到的,他們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對於人生追求的目標卻奇蹟般地相似。而這兩家是對中國人的精神影響最大的學派。
另外,與西方人認為自己生來有罪不同,中國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因此中國人在歷史上的姿態是很驕傲的,這是驕傲到骨子裡去的。現在,我們中國人在面對失敗時,很多時候依然是非常非常難以接受的,失敗時不能坦然接受,想辦法掩蓋錯誤甚至都成為了我們克服不了的「頑疾」。我們是「龍的傳人」就是應該成功的,而失敗當然是不應該的。中國人就是以這樣一種偏執的態度,把自己的文化延續至今,跨過了歷史上的所有坎坷與災難。與西方對比,我們不能說這樣的文化傳統孰優孰劣,它們都能支撐各自的精神世界。
或許,有人要問,很多中國人沒有這樣的精神追求啊,在歷史上,能受到文化教育的中國人就更少了,怎麼能說中國哲學滿足了中國人超道德的精神生活呢?而在西方宗教信仰卻是很普遍的。在回答這個問題很容易,只要我們知道一點,一個社會的精神文化,是由在經濟上佔主導地位的階級主導的,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在經濟上佔主導地位的是地主、士大夫,這些人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他們當時讀的書、討論的問題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中國哲學的書籍,所謂的「聖賢書」。在基督教要傳到中國時,因為這幫人不需要,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當然也就比較困難了。如果他們需要,他們在社會中的示範作用當然是非常大的,底層人民當然也會模仿接受。
我認為,雖然我們沒有宗教信仰,但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精神並沒有比西方低一個層級,我們無須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