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據日本NHK報導,安倍計劃辭去首相職務。公開說明的原因是,安倍希望避免因自身慢性病的惡化而影響國政,妨礙國家發展。
最近,安倍的身體的確出了問題。7月份,有日媒透露安倍吐血。進入8月份,又連續2次入院——8月17日在醫院「體檢」長達7個多小時,8月24日又接受更多檢查。一國首腦的健康狀況通常都是絕密,而安倍並未隱瞞,恐怕也是想找一個能夠說得過去的離開首相府的理由。
創造了「日本連續擔任首相時間最長記錄」之後,安倍選擇「病退」或「病遁」,的確並不體面。這裡沒有什麼「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只有「最是倉皇辭廟日」的無奈和無力。高處不勝寒。安倍決定離去,肯定不單單是「不能因身體原因耽誤國家大事」,權力就是最好的補藥和興奮劑。
辭職的真正原因,恐怕是「實在是幹不下去了」。這背後的原因比較複雜:
1、疫情重創日本經濟,「安倍經濟學」基本破產。在疫情的衝擊下,日本2020年二季度GDP環比下滑7.8%,按年率換算同比下滑竟然達到27.8%。外部因素當然非常不利,美國2020年第二季度GDP按年率計算下滑31.7%,這是自1947年以來最糟糕的數字。由於美日經濟深度捆綁,因此日本經濟受到嚴重牽連也是可以理解的。
問題在於,東京方面在促進經濟復甦方面能做的很少,只能指望中美歐的需求逐漸恢復,拉動日本出口。疫情如同一次浩劫,令「安倍經濟學」所積累的成就和財富幾乎是一夜清零。2020年度破紀錄的63萬億日元稅收將大幅縮水,所謂的「戰後最長經濟擴張期」已經碎了一地。
當經濟不錯時,首相是「小甜甜」,當經濟黯淡時,首相就是「牛夫人」。安倍的內閣支持率只剩下36%,僅比2017年森友學園醜聞時好一些。而且看趨勢,會持續下跌。日本經濟的衰退,使得財政重建不可能完成,靠補充預算刺激經濟,終究會產生反作用力。安倍打完了手裡的牌,下課只是遲早的問題。
2、東京奧運會延期,提振經濟的作用趨近於消失。舉辦東京奧運會在日本並未獲得普遍支持,反對和贊同的比例基本相同。而安倍堅持要辦奧運,主要也是要借鑑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成功經驗,振奮國民信心,讓日本經濟再次騰飛。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場疫情,讓2020年東京奧運會不得不延期。而率先向日方施壓要求把奧運拖後一年的,正是美國總統川普。為了準備這次奧運,日本耗資巨大,本來就怨言頗多。而延期一年,令很多投入直接打了水漂,對日本人敏感的心理也是一次重挫。2021年舉辦2020奧運會,物是人非,感覺沒了,世界也不再是原來的世界。需要為這次「意外之失」負責的,還是安倍。
3、承受美國巨大壓力。日本是美國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盟友和支柱,隨著華盛頓方面將崛起中的大國視作對手乃至敵人,日本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最近,美國就直接要求在日本部署中程飛彈。
想想韓國因為同意美軍部署THAAD而吃了多少苦頭、損失多少市場,就知道辦這種事只是對美國有利,而對所在國來說是一場災難。怎麼辦?涼拌!
所有的伏低做小和受辱,無非是要為日本爭取更多的好處。安倍對美國總統類似卑躬屈膝的奉承與討好,是要憑藉構築牢固的私人關係來為日本的國家利益服務。當狗也有當累的那一天。安倍的身體本來就不佳,還要強撐著陪川普打高爾夫,甚至滾進沙坑,視頻被傳到網上,安倍也成了笑料。手底下那些貌似恭敬和馴服的隨從與下屬,估計回家沒少看首相出醜的畫面。
但現在白宮不僅讓日本當「防波堤」,還要讓日本成為頂在前面的防線乃至炮灰,這就完全違背了日本的利益。在中美之間維持平衡,對日本最有利。一邊倒實際上是愚蠢的。日本稍有頭腦的政客,都知道在態度上做出與美國共存亡的架勢,但在實際微操當中又要考慮如何維護日企在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的利益。部署中導,其實就是美國給日本出了一道二選一的單選題,何其糟糕。作為日本首相,這道題沒法做。
4、與俄羅斯的領土問題看不到解決的希望。安倍曾經不止一次在他父親的墓前發誓,要在自己的任內解決「北方四島」問題。可他遇上的對手是普京。更何況,還有雖然沒有參加日俄協商,卻給日本下了絆子的美國。
為了拿回「北方四島」,安倍已經竭盡全力,在現有條件下使用了所有能夠動用的手段。作為「西方七國」成員,他甚至參加了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開幕式。而由於克裡米亞問題,當時西方首腦聯合抵制了這次冬奧會。安倍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給普京捧場,醉翁之意不在酒。
可當俄羅斯挺過了艱難時刻,對日也愈加強硬。不僅在「北方四島」增兵,部署飛彈等重型裝備,還乾脆單方面宣布停止關於領土問題的談判,因為不存在爭議。普京更是直接表態——俄羅斯不會在「南千島群島」降下國旗!
辛辛苦苦七八年,一夜回到起點前。安倍的所有設計和謀劃,在北極熊的怒吼面前變成了碎片。打又打不得,談又無法談。日本其實已經失去了「北方四島」,而且就是在安倍手裡丟掉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這恐怕是安倍心裡比較真切的感覺。
5、與中韓的關係並未得到修復。日本與韓國是「千年之仇」,而文在寅更是堅持對日強硬。雙方因為歷史問題(包括日本非法擄掠韓國勞工等)在2019年撕破臉,日本甚至在產業鏈上對韓國進行制裁。這反而令韓國的仇日情緒更加高漲。
而在對華外交上,原本計劃在2020年4月舉行的元首級訪問也被無限期推遲。由於日本方面追隨美方,在疫情源頭、臺、港等問題上都採取了錯誤立場,導致兩國關係不進反退。
與4個鄰國的關係同時陷入低谷,這裡面固然有遺留下來的過節,但美方不願讓日本與鄰國的關係持續轉暖也是重要原因。安倍內閣不能不站隊,又加速了日本的孤立化,幾乎喪失了之前苦苦爭取來的獨立性。外交的失敗,恐怕是壓垮安倍的最後一根稻草。
「安倍時代」倏然終結,留下的是一個幾乎無法收拾的爛攤子。接下來,無論誰當日本首相,都要面臨一系列的難題。盡心盡力、一心要重現昔日輝煌的安倍,以這樣的方式收場,似乎也證明日本的國運趨於耗盡。這個沒有完整主權的國家,失去了安倍這樣雖然不頂用但足夠努力的舵手,將駛向何方?新首相要面臨老問題,不知老問題又要熬過多少個新首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