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首位登上NCAA橄欖球賽場的中國球員——
95後小將何佩璋在異國他鄉「觸地得分」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23歲的何佩璋創造了歷史。那個令他畢生難忘的瞬間,他的腦袋被前來慶祝的隊友拍得「嗡嗡響」,晃過神才意識到,自己成了首位在NCAA(美國大學體育協會)橄欖球賽場達陣的中國球員,「我是第一個,但肯定不是最後一個。」
「達陣」又稱「觸地得分」,是美式橄欖球比賽中得分最高的方式,需要進攻隊員攻入防守方的得分區,手持橄欖球觸地。2020年12月11日,NCAA美式橄欖球20/21賽季常規賽第15周的一場比賽,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以70∶7的比分狂勝亞利桑那大學,來自廣東韶關的何佩璋身披獲勝球隊的球衣,成功達陣。
他算是場上最容易分辨的球員,和其他人不同,他的球衣背後印的不是英文名「Jackson He」,而是中文全名「何佩璋」。這件球衣在12月6日球隊與UCLA的比賽中首次被轉播鏡頭捕捉到,解說員介紹:「這位年輕人是第一位登上NCAA的中國球員。」
「第一」也是目前的「唯一」。作為一項比拼力量、速度和敏捷度的「硬漢運動」,橄欖球在美國有著超高人氣,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賽事(NFL)的熱度甚至遠超NBA。但這項運動在中國尚屬小眾,投身其中的人往前一小步都可能創造中國橄欖球的歷史,然而,也正是這種發展程度的落差,讓「一小步」的難度近似垂直攀登。
剛接觸橄欖球時,視頻裡激烈的身體衝撞一度吸引了何佩璋,可輪到自己上場,他不禁思忖「去撞別人,不太好吧」。刻在骨子裡的「禮讓有序、和諧相處」第一次和提倡暴力美學的賽場產生碰撞,他一度缺乏「主動」的勇氣。可教練告訴他:「主動去施加撞擊時,只會讓別人感到疼,要比別人更狠,自己才不會受傷。」賽場上的求生欲幫他理解了橄欖球的生存哲學,「這是一項身體與頭腦結合的運動,不僅需要身體衝撞,還需要策略。要當錘子,而不是釘子」。他主動撞向對手,也撞進了當地的生活。
2014年,17歲的何佩璋赴美國求學,在聖地牙哥附近的路德教會高中,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讓「漂」在異鄉的他體會過遊子的孤獨。何佩璋發現,在當地語境裡,體育是一把鑰匙,「不說有關體育的話題,沒法兒和別人聊天」。因此,當身高1米75、體重130公斤的他走在校園裡被校橄欖球隊的家長看中、推薦給教練時,即便當時「對橄欖球毫無概念」,他也欣然接受了這個「相當奇幻」的開始。
周五高中賽、周六大學賽、周日職業賽……周圍人的節假日幾乎都被橄欖球填滿,加入球隊,讓何佩璋在團隊合作中迅速融入當地生活,也迷上了橄欖球的無儘可能:成為城市英雄、贏得獎學金減輕家庭負擔,甚至窺見成長「捷徑」,「橄欖球中能學到很多人生道理,比如在球場上摔倒了,只要哨聲沒響你就必須站起來完成戰術,不能放棄」。
儘管,從高中才接觸橄欖球,但憑藉出色的運動天賦,2016年,何佩璋收到詹姆斯敦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大學聯賽更加專業,何佩璋因不懂戰術直接被安排到了訓練陣容,「相當於給高年級學長當陪練,天天都被撞飛」。但每次爬起,他都能發現自己的技術和心智也在捶打中迅速提升,不久後,他進入主力隊伍,同時也發現,自己可以獲得更好的學習機會。何佩璋申請轉學去橄欖球成績更好的學校,等待過程中,他休學回國一年,一邊從事青少年教學一邊重新梳理基礎技術細節,他還加入了佛山兕虎橄欖球隊,增加比賽以彌補經驗不足的短板。
2019年,沉澱過後,何佩璋進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學習健康生活指導。但在這座17次贏得南部分區冠軍、3次贏得Pac12冠軍的橄欖球名校裡,何佩璋未必能繼續橄欖球生涯,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進學校前,他把比賽視頻集錦通過郵件多次發給球隊,始終沒有回應,「完蛋了,我可能沒辦法打球了」。到學校後,何佩璋「不甘心成為一名普通留學生」,他鼓起勇氣敲開了球隊辦公室的門,一位教練告訴他:「你可以把視頻再發我們看看,但實際上我們名單已經滿了。」
橄欖球隊確實是學校裡最熱門的隊伍。近兩年的NFL選秀中,都有來自這支由名帥赫姆·愛德華坐鎮球隊裡的球員首輪被選中,「愛德華像一個演說家,幾句話就能讓隊員打滿雞血,他能幫助年輕球員在這個階段得到很好發展。」何佩璋能收穫這些感受,得益於他毛遂自薦後收到的一封郵件,「我們和跑衛教練都很欣賞你視頻裡的表現,你很有可能加入球隊」。
「又奇幻了!」何佩璋確信,「你真的想去做一件事的話,必須主動,再主動。」
可成為橄欖球隊裡百餘名隊員之一,不代表能成為獲得上場機會的11個人。以何佩璋司職的跑衛為例,場上一個位置,隊裡至少有8名隊員競爭,「排在我前面的都是從三四歲就開始打球的,不乏得到四星甚至五星評級的選手。」而何佩璋暫時還沒有得到星級的評價,「球隊裡有很多厲害的球員,我只能讓自己不停變強,才能在機會來臨時緊緊抓住。」
打球時間短、實戰經驗少,但何佩璋堅信自己可以「彎道超車」。「我是終身學習者。」他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絕對自信:每天5點起床開始投入訓練,還能保持全A的學業成績。
喜歡邊做飯邊聽網絡課程,「《矽谷來信》《五分鐘商學院》各種課都聽,就靠做飯這會兒我已經是卓越級學生。」何佩璋的菜刀和砧板一碰撞,同時餵飽了肚子和精神。
至於橄欖球,大量比賽視頻就是何佩璋「題海戰術」的材料,他認真研究不同風格的選手在不同情境下處理球的方式,「很多球員會有習慣的小動作,如果功課做得足夠認真,到了賽場上,就能捕捉到這些動作的信息。」儘管缺少真正的賽場,他也把每次訓練都當成比賽對待,用訓練來驗證從視頻中總結出的「經驗」,「我訓練的時候都做過了,到了比賽,我才可以盡情地去玩這個遊戲。」
「教練說過,如果你從來沒有踏上過草地打橄欖球,你就不能稱自己為橄欖球球員。」可上場的機會遲遲沒有到來,何佩璋不是沒有沮喪過。在人聲鼎沸的賽場裡,他一度只能作壁上觀,「我們球隊按職業化管理,不在大名單上,只能像觀眾一樣在看臺看比賽,我不想當觀眾。」
還好,他相信最早從橄欖球中學到的「不會放棄」。等待了近一年,何佩璋終於迎來踏上賽場的機會。儘管,因為疫情,本應坐滿球迷的看臺空空蕩蕩,但達陣後,喇叭裡模仿球迷歡呼的聲音仍讓他「挺有感覺」。
疫情影響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這個賽季一共只打了4場比賽,最終何佩璋的數據定格在出場兩次、達陣得分1次。「這只是一個開始,我還有很多能力沒展現出來。」一年沒有回家的他期待疫情儘快過去,能回國嘗嘗奶奶做的雞蛋餃子,能在下賽季迎來更多的上場機會,「站在場地中間,如果真的有幾萬人在現場歡呼,感覺肯定大不一樣」。
本報北京1月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