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極致,六感遊戲,你我必定心有靈犀。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大家看見中國好的一面,是東極六感這家公司的創立初衷。」
——田海博 東極六感創始人
2020年6月10日,陽光通過窗戶傾灑在辦公桌的榫卯模型上,斑駁的影子背後,33歲的田海博望向成都難得的通透藍天——雖然天空湛藍,心情卻依舊忐忑。
這一天,打造四年的中國文化遊戲產品《匠木》國內版上線。五天後,App Store一萬個滿星好評。TapTap, 9分以上。
雖然看起來可以鬆口氣,但田海博的心情還是和四年前一樣,沒有別的奢望,只想活下去。這種感覺仿佛是擱淺過的魚兒終於回歸到了大海,想大口呼吸但又小心翼翼,怕只是一個被戳破的幻夢。
《匠木》這款以榫卯為原型設計的遊戲,寄託了田海博太多的夢想。
榫卯有淚
「關注傳統文化其實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常年累月的沉澱,我也不是天生就明白。」
年輕時,在「留學熱」的背景下,和很多年輕人一樣,田海博也選擇了出國深造,這段經歷中的一件事和一個人讓他逐漸誕生了對傳統文化關注的想法。
2013年,田海博在加拿大一家飯店門口排隊,有人過來問「你是日本人嗎?」他說不是,再問 「你是韓國人嗎?」他說不是,然後他滿心歡喜地覺得,終於可以問他是不是中國人,結果那個人轉頭就走了。
望著漸漸遠去的背影,田海博心裡五味雜陳。
「後來自己想過,也跟朋友聊過,我們覺得,海外對我們還是不太了解,他們沒有足夠的途徑了解我們。身在海外,你只會作為一個地理上的中國人而存在,比如說我是四川的,我是哪兒的。」
這件事,讓田海博意識到,中國雖然有很多好的文化,但大眾化傳播的載體是缺失的。
三年後,瑞士。
燈光在夜幕降臨後照亮了由日本建築師坂茂建造的Tamedia 辦公大樓——一座以榫卯結構為主的建築。從紙木宅到辦公大樓,坂茂通過建築這一載體將文化「盤踞」海外大陸。
這個人,深深地影響到了大洋彼岸,同樣是在建築業工作的田海博。
深諳建築文化的田海博,自然了解榫卯結構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榫卯結構就已出現;1973年,人們在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後至明清時期,榫卯結構達到發展頂峰。
(圖片:訪談期間拍攝於東極六感)
「榫卯萬年牢」,榫卯結構的建築以精巧、抗震等特徵在中國建築史上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但是到了現代,為什麼向世界傳播榫卯結構的,不是國人?
「這是一種文化的遺失吧,其實就是發展過程中的遺失。」田海博在心裡有了一股衝動,思考要以什麼樣的形式或者載體作為中國人把傳統文化宣揚出去,傳承起來。
田海博開始每天八到十二小時地讀書,查和榫卯相關的資料。在那段時間裡,他有過幾次創業成功然後一落千丈,在這種「過山車」式體驗的反覆打壓之下,他對自己的夢想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一個不同尋常的想法產生了。
不一定要通過建築,「遊戲是很好的文化載體」,田海博覺得他可以通過做一款榫卯為主題的遊戲來承載和傳揚文化。
中國經歷了40多年的改革開放,文化肩負著 「走出去」,向世界呈現一個更為真實的中國的歷史使命。歷史長河中不乏翻浪前行的人,田海博可能只是滄海一粟,但一件事、一個人給他帶來衝擊,也給他帶來夢想。
以至於後來《匠木》四年長跑的時候,他可以不忘初心。
四年長跑
對於做遊戲,人和錢缺一不可。而當夢想照進現實,田海博缺人也缺錢。
在《匠木》孕育而生的頭兩年,他曾有過三、四個人的小團隊,但中間出現了「人走茶涼」的情況。當遊戲有明顯進展的時候,初始資金又所剩無幾。
每當田海博感覺已經處於谷底的時候,剛爬起來就被踩死,讓田海博慢慢產生了「佛來斬佛,魔來斬魔」的心態。
2018年3月,帶著對未知的不畏,田海博孑然一身拖著行李箱,從上海來到陌生的成都,坐在天府三街的漫咖啡,對著手機屏幕中的各大招聘軟體找人。
用邊喝咖啡邊招人的心態,田海博找到了六個人。
這六個人裡,有看到了市場機會來的,也有做了多年遊戲覺得自己沒有一展宏圖而來的,但更多的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而來的。
「團隊平均年齡三十多歲,大家都很靠譜。」據田海博所述,之所以可以找到這些人,除了機緣巧合以外,更重要的是文化本身的魅力。
文化會讓事情變得意義深刻,讓人心得以凝聚一處。大家真正去設計每個關卡的榫卯圖紙、組合結構、零件打磨的時候,國粹經典的歷史文化會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烙印。
在有關《匠木》的一次內部會議時,程序說,「我做了十年遊戲,這次才覺得自己好像是真正地在做遊戲。」
從不斷變動的三、四個人小團隊,到穩固的六人同行,田海博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2018年12月31日,「元旦提交,TapTap公開測試,6000激活碼,上線一測試,9.9分,當時自己都驚了。」
描述初版測試的時候,田海博臉上露出的並不是欣喜,而是一種劫後餘生的表情,因為「我們當時錢不多,大概可以活一年,到一年的時候真的沒錢了」,測試的成績或許可以為團隊帶來一線生機。
事實也如此,測試結束後,吉比特找到田海博,願意提供一些資金支持,當田海博問到為什麼要幫助他們的時候,吉比特的回覆讓他感恩至今。
「現在的遊戲環境下,其實能認真做項目的很少,東極六感算好團隊,不能死。」
這一次資金支持為《匠木》輸送了新鮮的「血液」,它第一次有了「出海」的機會。田海博一直沒忘記自己的初心——把作為中國文化載體的遊戲帶到海外去,是一定要實現的目標。
所以,在《匠木》有了一定的名聲之後,田海博便帶著它去國外參展,有羅浮宮中法文博創意精品展,故宮博物館「文化+科技」國際論壇等,期間《匠木》得到了很多榮譽和獎項。
(右圖:訪談期間拍攝於東極六感)
只是,讓田海博更加堅定出海信心的不是沉甸甸的獎狀,而是他感受到了遊戲作為載體,在文化傳播過程時,最大的好處是「無障礙性」。
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法國,參展期間,都會有外國人來試玩遊戲,儘管之前不知道什麼是榫卯,也看不懂漢字,但是在遊戲的過程中,田海博從他們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玩得懂,且玩得很開心。
「有人說大家的文化認知不一樣,所以會對裡面的設計元素等承載的內容感受不到」,但是田海博因為親眼見過,加上自己對遊戲的體驗,所以更加確信遊戲性是最重要的,只要本身有趣,遊戲就會是很好的文化載體。
「要確定遊戲有趣味,而趣味這個東西其實是不需要任何圖形化的東西就可以讓玩家感受到的,所以只需做一個有趣的遊戲,保證了這一點之後可以把文化的內容全部加上去,玩家自然而然會接收到這些文化。」
參展使《匠木》在四年內第一次得到了海外玩家的真實反饋,但是要真正出海,僅靠參展是不夠的,最終還是要上線海外。
而對于田海博來說,海外遊戲的上線、運營等完全是一個信息盲區,想入手卻無處下手,也因此,田海博一直在尋找一個契機,將《匠木》正式推向海外。
夢想落地
2020年初,來自XTiming團隊的楊舒涵聯繫到了田海博。
作為海外歸來的留學生,大都親身體驗過田海博的感受,對於XTiming「扶持中國原創內容出海」的初衷也非常認同,因此楊舒涵認為,「我一直在尋找能代表中國文化走出國門的產品,我覺得這樣的原創內容和XTiming的意義是非常契合的。」
而《匠木》中的榫卯文化,打動了楊舒涵。
初始的拜訪只是簡單的溝通,並沒有讓田海博下定決定與XTiming進行深度合作。對于田海博來說,作為一家獨立遊戲公司經營者,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思考遊戲本身——如何才能給人帶來樂趣上,「一開始我對XTiming的態度是抱著學知識去的,但後來的合作遠超預期。」
前期的幾次溝通,讓田海博意識到對於出海來說,研發僅是第一步。「合作之後我越發意識到,在遊戲整個生命周期裡,研發有可能只是十分之一,後面有本土化、買量、推廣,等等那麼多東西。」
促進田海博形成這樣思考並確定與XTiming深度合作的,是XTiming的遊戲測評報告。
除了針對遊戲本身的體驗改進、市場洞察之外,其中針對日本的出海建議與田海博的想法不謀而合。
比如針對Facebook粉絲頁,XTiming建議以展現遊戲玩法和亮點元素為主,如「魯班鎖拼接玩法」「魯班鎖介紹」「中國春秋時代文化介紹與宣傳」等,可將中國文化薰陶搭配核心玩法展示作為主視覺,考慮使用GIF動圖或視頻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榫卯拼接的奧妙無窮。
XTiming將所有策略鎖定在「傳承文化」這一點上,以求最大化地保留榫卯結構特點,彰顯中國古代智者的別具匠心,進而傳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在看到測評報告,並進行深度溝通之後,田海博放心地把出海的準備工作交給了XTiming。
2020年4月至今,XTiming陪伴《匠木》的海外追夢之旅至此正式開啟。
這是一個艱巨的重任,因為中國文化走出國門,首要會面對的就是語言問題。如何用當地語言合適地傳達榫卯文化呢?
《匠木》遊戲涉及到很多中國古典家具的名稱,如「十字瑞獸風鈴」「金絲楠木客神轎」「黑胡桃多寶格」「紫檀御品食盒」「黃花梨龍首衣架」等,本就是中國專有的詞彙,且要考量哪一種翻譯更符合對應的海外玩家;加之出海不同的地區,涉及到的語言層面也更加多元化。
為幫《匠木》完成翻譯這一道工序,XTiming組建了一個內部專業小組,組內都是AdTiming內部在對應語言(如英文、日文)國家呆過五年以上的成員,他們針對每一個詞彙會給與東極六感多種翻譯方案。
比如,針對「黃花梨十字連方羅漢床」,XTiming給出了4種翻譯供東極六感選擇:
貼近現代的:Rosewood Daybed古今結合的:Square Lattice Rosewood Daybed保留中國文化氣息的:Square Lattice Chinese Rosewood Luo Han Bed完全學術翻譯的:Square Lattice Chinese Rosewood Arhat Bed
在溝通的過程中,東極六感的成員會和XTiming團隊對每個方案進行溝通,其中不免要解釋如「字面上是床實際上是椅子」「大螭和小螭的差異」這樣的具體家具的差異問題,以便於得到更好的本土化翻譯結果。
大家在每個詞彙到底是專業化還是保留中國文化原汁原味,到底能否有效傳達文化內涵等方面不斷做取捨,楊舒涵說,「雖然長達2個月,但是我從中也學到了很多,每一次的討論都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大概就是《匠木》會傳達給海外玩家的感覺吧。」
無論是XTiming,還是東極六感,都是由普通人組成的,但是在對待《匠木》的時候,所有人都要有最大限度保存文化本身的決心,所謂傳承,不失真是最基礎的要求。
正如田海博所說,「必須要守住兩條線,第一,做文化和做教育一樣,不能誤人子弟;第二,要抱著對文化的敬畏去做。這樣去堅守的話,做著做著就會發現文化裡面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東方精神。比如榫卯為什麼有的時候不好理解,就是因為它從外面看很簡單,就是一條縫,但是裡面的造型特別複雜,原因就是其中蘊含了東方內斂的精神。」
「還有就是慢慢能感受到中國匠人追求的那種格物致遠,所謂『以物觀己、以己觀物』這樣的內涵。」
XTiming也是如此,在陪跑《匠木》出海的過程中,大家想的都是如何可以更好地「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讓更多人看見中國人的原創作品,感悟到中國人的文化精神」。
除了本土化翻譯之外,從出海伺服器的部署到社交帳號的管理,XTiming秉持著細節決定成敗的態度,不漏掉任何微小的環節,最終用5個月的時間陪同《匠木》完成了出海前的所有準備。
結語
魯迅先生曾這樣說過:「在歷史發展、進化的過程中,一切只不過是『橋梁中的一木一石』,必然隨同歷史的前進而『逝去』」。
可見,任何事物從有到無的消逝,都是必然的。世事如此,人也如此。但總不乏,一些想逆天改命的人,一點點的堅持,可能換來的是更長久的生存,而不是轉瞬的幻滅。
中國文化悠悠五千年,孕育著文明的發展,伴隨著傳統的流失。一旦流失,就可能像丟了軀殼的靈魂,再也找不到新的載體來獲得養分,讓人悲歌嘆息。
XTiming期待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期待為遊戲原創內容出海貢獻綿薄之力。在XTiming背後是無數想要「活下去」的人,也可以是很多即將消亡的「一木一石」。
2020年10月1日,《匠木》海外版《5th Invention》將全平臺海外上線。XTiming相信在遠方,會有一些人從遊戲中獲得快樂,進而對榫卯結構感興趣,那浩瀚長河中,也會漸漸聚集起點點水光,照亮傳承之路。
「如果團隊可以活著,我們還會做更多承載中國文化的遊戲,並繼續和XTiming合作,畢竟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是契合的。」
更多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遊戲正在孕育,田海博的夢想才剛剛啟航。XTiming願意等待更多在文化傳承上並肩前行的人,水深聚魚,向世界展現中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