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豐大營鎮:引進種植「大球蓋菇」 鼓起群眾「錢袋子」

2020-12-14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近日,走進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大營鎮李文驛村大球蓋菇種植基地,放眼望去,長勢良好,在這裡務工的村民們正忙著給大球蓋菇澆水,四處一片忙碌的景象。

大營鎮李文驛村致富帶頭人王青振介紹說:「大球蓋菇是食用菌中的後起之秀,集香菇、平菇、草菇三者的優點於一身。菇體色澤豔麗,腿粗蓋肥,食味清香,肉質滑嫩、爽脆,富含蛋白質和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質元素,享有『素中之葷』的美譽。」


據了解,李文驛村曾是一個無支撐產業、無集體收入、無企業帶動的貧困村,為合理規劃該村的產業發展,大營鎮黨委多次召開會議商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並組織村幹部和致富帶頭人20餘人外出參觀、考察。通過考察,他們發現大球蓋菇生長周期短、見效快、收入穩定,並且李文驛村土地、氣候非常適宜這種菌菇的培育。經過村黨支部會議研究和鎮黨委的批准,2020年5月,李文驛村大球蓋菇試驗種植基地項目正式啟動。


為確保種植實驗基地正常運轉,李文驛村積極發動村幹部、致富帶頭人入股合夥,成立種植合作社;在入村路北樹林裡採用林間套種、立體種植的方式,共種植菌種10餘畝。截至目前,大球蓋菇試驗種植基地投資近20萬元,菌子長勢良好,季度產值預計可達50萬元,效益可觀。此外,種植基地還解決了本村6名貧困戶的就業問題,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大營鎮黨委書記楊淑禎說:「下一步,我鎮將把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李文驛村大球蓋菇試驗種植基地為試點,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村級產業,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推動全鎮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相關焦點

  • 雲南西盟縣:「野菌子」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錢袋子」
    每年雨季來臨,滿山遍野的「野菌子」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錢袋子」。「靠山吃山、養山興山、興山致富」的綠色發展理念讓這裡的群眾舉著「綠飯碗」吃「生態飯」。乾旱的山谷變成了「致富林」每年底開始,群眾努力工作,每天早出晚歸,收穫大自然的厚禮。
  • 茌平區菜屯鎮:推廣種植大球蓋菇 幹部百姓幹勁十足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董雪 通訊員 邱鈺 王光 聊城報導茌平區菜屯鎮黨委政府為豐富產業結構,助力鄉村振興,在多次潛心調研、外出考察的基礎上,再次發現了一條適合菜屯鎮本土特色的致富奔小康之路,那就是發展「林下經濟」,推廣種植大球蓋菇
  • 重慶忠縣:30畝大球蓋菇豐產 生態種植富了民
    近日,重慶忠縣野鶴鎮樓子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的大球蓋菇迎來豐產期。這段時間,基地技術指導員正指導村民們採摘大球蓋菇,每天上午採摘,量大的時候下午一直都要採,量少的時候,下午包裝、選菌種,每天有70-80元的工資收入。
  • 桐梓夜郎:大球蓋菇「撐開傘」 歡天喜地「北上廣」
    長勢喜人的大球蓋菇最近,正值大球蓋菇收穫季,家鄉在桐梓縣夜郎鎮中山村的大球蓋菇,每天都會被裝入6斤容量的小箱子,然後準時坐上快遞車,出發前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大球蓋菇基地管理與運輸人員楊小龍說。和其他的香菇基地不一樣的是,大球蓋菇露天而生,每到收穫之際,站在一旁,都可以看到它們「撐開」的肥碩大傘。這一次收穫,已是第二輪收穫的尾期了,但仍然可以時不時瞧見重量達5、6斤的大菇。
  • 板橋店鎮:林果業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近年來,板橋店鎮通過治理環境汙染,取締了境內所有的石灰窯,鼓勵群眾開墾荒山,發展林果業,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5月25日上午,記者在板橋店鎮上灣村看到,這裡的桃子已經成熟,種植大戶陳興連桃園的首批桃子正在採摘。
  • 「變廢為寶」,青田禎旺用甘蔗渣試種大球蓋菇
    連日來,在青田縣禎旺鄉上垟村「知味紅」紅糖生產工坊的甘蔗種植基地裡,村民們正在試種大球蓋菇,與常規的種植方式不同,村民們將甘蔗渣一層層鋪在田地上,代替秸稈作為大球蓋菇的栽培原料,成功「變廢為寶」,開啟「林下經濟」新模式
  • 青島膠州:秸稈循環利用種出大球蓋菇
    回收來的秸稈經過堆放、澆水、發酵後,15天左右就成為種植大球蓋菇的優質輔料。大球蓋菇,又稱赤松茸,營養價值高,口感極好,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市場前景廣闊。青島益菇園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通過與山東省農科院合作,經過用多種原料配方反覆試種,聘請山東省食用菌產業十三五體系首席專家萬魯長指導,終於研究出高效利用農作物秸稈種植大球蓋菇的品種和配方。
  • 新疆莎車縣:拱棚蔬菜豐富「菜籃子」 鼓起「錢袋子」
    為了保障拱棚種植質量,縣鄉級技術指導員會經常來拱棚,面對面指導農戶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及時解決種植難題。在技術員精心指導下,阿布都熱依木·吾斯曼逐漸學會了怎樣科學種植白菜。隨著白菜豐收,墩吾斯塘村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許多村民都與阿布都熱依木一樣,通過拱棚蔬菜種植摘掉「貧困帽」,實現穩定脫貧,生活越過越富裕。
  • 內蒙古興安盟:大球蓋菇迎豐收 小蘑菇撐起「致富傘」
    秋日,走進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新林鎮新發村林下大球蓋菇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在採摘已成熟的大球蓋菇,現場一片豐收的景象。大球蓋菇種植成本低、周期短、產量高,是我國近幾年剛剛興起的食用菌新秀。8月初到10月底是大球蓋菇的採摘期,期間,每天都要安排人員採摘,如果採摘不及時,品質就會下降。
  • 經開區:大球蓋菇探出「圓腦袋」,銷路旺!
    連日來,安順天氣逐漸涼爽,位於經開區的聚福菌食用菌種植基地裡的大球蓋菇因為氣候的因素長勢喜人,銷售前景較好。在聚福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記者看到,林下種植的大球蓋菇,一個個地從地裡冒出了頭,酒紅色的傘帽,粗壯的根莖,讓人有想咬一口的欲望。
  • 嵊州市石塘生態農業園:荒山種大球蓋菇 增加收入改良土質
    3月份以來,基地裡的大球蓋菇的產量非常穩定,預計可以一直持續到5月底。 查看大球蓋菇生長情況全麗祥是嵊州市石塘生態農業園負責人,他高興地告訴記者,種大球蓋菇為他解決了一個大難題。有一天,他想到了前幾年自己學種過的一樣寶貝——大球蓋菇。大球蓋菇是國際菇類交易市場上的十大菇類之一,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向發展中國家推薦栽培的蕈菌之一,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每畝的菌床可以產出1萬斤左右菌菇,按照每斤15元的市場價,產值達到了一畝山萬元錢的標準。而更吸引人的是,栽種大球蓋菇能改善土質。「種植時需要鋪上稻草讓其發酵,這樣會讓土壤變松變軟且有肥力。」全麗祥說。
  • 棋山群眾「錢袋子」有了「草莓味」
    山東省草莓協會會長崔剛在開園儀式上表示,棋山屬於山區丘陵,光照充足,溫差大,非常適合草莓種植,下一步,將充分發揮草莓協會的優勢,加強對草莓種植的指導,促進共同發展。棋山國家森林公園澇窪村黨支部書記尚現成表示,將以這次開園儀式為動力,加快產業園發展,加強產品質量管理,加強與山東省草莓協會、中誠華夏集團的合作,力爭把草莓園建設成旅客喜愛的採摘樂園。
  • 長葛市後河鎮:扭住穩定增收「牛鼻子」 鼓起貧困群眾「錢袋子」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工作中,後河鎮對症下藥,靶向治療,始終把如何鼓起貧困人口的「錢袋子」作為工作重點,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千方百計解決「怎麼扶、如何退」的問題。 發展產業促增收。
  • 青浦這片樹林下有「寶」,一天最多可採8000斤大球蓋菇,還有靈芝...
    除了蘑菇,還有被稱為「赤松茸」的大球蓋菇、靈芝、銀耳、黑木耳等各種菌類。魔都開啟冰凍模式後,主人給它們搭建了暖棚,好讓它們繼續蹭蹭蹭地長個。據悉,這裡一天最多採摘到8000斤大球蓋菇,附近同屬一家企業生產的活體菌菇、芽苗菜你說不定在海底撈品嘗過。  除了茭白,青浦還有各種菌菇寶寶  說起練塘鎮的農產品,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茭白。
  • 南陽市桐柏縣:農民學校讓群眾富了「腦袋」鼓起「錢袋」
    映象網訊(記者 田雨陽 楊玉紅 文金波)南陽市桐柏縣城郊鄉自「農民學校」開辦以來,通過邀請「土專家」到16個村進行靈活教學授課,按需施教,因材施教,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群眾學習興趣,讓農民學校接了地氣、聚了人氣,讓群眾增了志氣、揚了正氣,富了「腦袋」鼓起「錢袋」。
  • 紫雲:利用香菇菌渣培育大球蓋菇示範成功
    在紫雲自治縣科技服務中心與貴州優纖貝公司的積極配合下,青島農業大學承擔的青島市科技局對口支援《安順大棚栽培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示範與應用》項目,在紫雲縣「利用香菇菌渣培育大球蓋菇技術」示範成功,為紫雲縣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助推紫雲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 【天水日報社公益廣告扶貧】齊壽鎮:精準開「方子」 鼓起「錢袋子」
    齊壽鎮:精準開「方子」 鼓起「錢袋子」□新天水記者 何慧娟 實習生 常亦帆入冬以後,雖然天氣漸漸寒冷,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逐漸返鄉齊壽鎮位於秦州區東南部,距市區約35公裡,總面積75平方公裡,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氣候適宜,四季分明。全鎮共有16個行政村、35個自然村、8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43萬人。
  • 通許縣厲莊鄉:產業扶貧鼓起貧困戶「錢袋子」
    目前,形成規模的鄉級產業扶貧基地有三個,分別是:塔灣村迷迭香產業扶貧基地,西巨崗村肉鵝養殖產業扶貧基地,包括玫瑰園、冬桃園和草莓火龍果園的「三園」特色種植產業扶貧基地。龍頭企業帶動 產業扶貧走得更穩健玫瑰扶貧產業園位於通許縣厲莊鄉產業扶貧基地的南部片區,佔地300畝,投資300多萬元,主要種植食用玫瑰,與帶貧龍頭企業河南蓮祥食品有限公司合作,走「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模式,高標準生產加工玫瑰花茶、玫瑰醬、玫瑰酒等產品,貧困戶可通過入園採摘、入企務工等形式增加收入
  • 靠「菜籃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八名村種植的反季節蔬菜。12月18日天氣晴好,方正縣方正鎮八名村的蔬菜產業園裡,一排排鋼架大棚在田野裡依次排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頗有氣勢。2015年,在縣、鎮兩級政府扶持下,村裡開始重點發展反季果菜種植產業,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排排新型節能溫室大棚拔地而起。想把日子過得更富裕,八名村村民的心思活泛起來。鄉親有的投資買車,幹起蔬菜運輸,把村裡產的鮮菜批發進縣城市場超市;有的乾脆把自家旱田流轉出去,直接來到園區打工。
  • 行走蜀鄉大地看小康之一 鼓起農民的錢袋子
    行走蜀鄉大地看小康之一 鼓起農民的錢袋子進城務工有出路 返鄉創業有天地 中國農業信息網2020-07-09 11:09:22 閱讀(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