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意義上,所謂靈魂是指寓於存在物體的形體之中,並主宰一切活動的超自然存在,它是其所存在物體的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和操縱者。
靈魂觀是一切宗教觀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觀念之一。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原始宗教信仰經歷了靈魂——精靈——神的發展順序,靈魂觀念始終是宗教的一個基本觀念,靈魂的存在也始終是宗教的一個基本命題。他說:「萬物有靈論的理論分解為兩個主要的信條,它們構成一個完整學說的各部分。其中的第一條,包括著各個生物的靈魂,這靈魂在肉體死亡或消滅之後能夠繼續存在,另則精靈本身,上升到威力強大的諸神行列,神靈被認為影響或控制著物質世界的現象和人的今生和來世的生活,並且認為神靈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引起神靈高興或不悅;於是對它們存在的信仰就或早或晚自然地甚至可以說必不可免地導致對它們的實際崇拜或希望得到憐憫。這樣一來,充分發展起來萬物有靈觀就包括了信奉靈魂和未來的生活,信奉主管神和附屬神,這些信奉在實踐中轉為某種實際的崇拜。」如果沒有超自然的、不朽的靈魂觀念,就不可能有超自然的、超人間的神靈觀念,從而也就不會有所謂宗教信仰本身。在一般意義上,所謂靈魂是指寓於存在物體的形體之中,並主宰一切活動的超自然存在,它是其所存在物體的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和操縱者。
靈魂(資料圖)
萬物有靈觀
泰勒主張萬物有靈觀是宗教的最初形式,並據此構建了其進化圖式的宗教發展史。先民們一開始相信人有靈魂,後來再延伸到認為動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無生命的物體也有靈魂,進而形成泛靈信仰。之後,泛靈信仰發展為祖先崇拜(包括圖騰崇拜),然後再到精靈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後發展為一神崇拜。泰勒說,在史前文化中,動物、植物和無生物常常都有「靈魂」。「在原始民族的範圍內,一般的靈魂觀的產生有著明顯的廣度和前後一致性,動物具有靈魂的看法是人類學說的自然推廣,通過大致相似的途徑,便會認為樹木花草皆有其靈魂,後來這種觀念擴展至極端,認為無生命的物體也有其靈魂。」
萬物有靈(資料圖)
我國對「萬物有靈」的認識甚早,其歷史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古人認為:大自然是神聖不可冒犯的,人類只有敬畏、尊崇自然,才可避免大災大難。《史記·禮書》中曰:「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尚書·舜典》稱舜:「肆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禮記·祭法》中說:「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左傳》紹公元年云:「山川之神,則水、旱、厲疫之災,於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由此可見,萬物有靈的觀念及其影響下的宗教祭祀活動,在我國有相當長的歷史。
敬畏自然(資料圖)
兩千年前,莊子曾經這樣描述過:「沈有履,灶有髻。戶內之煩壤,雷霆處之;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鮭蛙蠪躍之;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澤有委蛇。」《管子·水地》記載:「涸澤數百歲,谷之不徒、水之不絕者,生慶忌。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戴黃蓋,乘小馬,好急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裡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
澤有委蛇(資料圖)
北宋《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秘文》中,有對精靈鬼魅更為詳細的描述:五方天鬼之外,一切小靈並屬精魅之宗,雖怪之異,無以助正氣之德,皆屬私神魔精之類。正神之外,正鬼之外,有七十二精。此鬼天不收,地不管,五嶽不御,山海不拘,不從大德,不助真風,好殺好亂,淫邪食血肉,不正之鬼,號曰私神名。可見,萬物有靈,精靈鬼魅真是無所不在,就在周圍的環境中。
魂魄圖(資料圖)
三魂七魄之說
道教繼承了中國古代的靈魂觀,將其發展為三魂七魄之說,並與其鬼神崇拜、修煉法術聯繫起來,成為道教的一個基本概念,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人們常說的成語有「失魂落魄」、「魂飛魄散」、「三魂七魄」、「勾魂攝魄」、「神魂顛倒」、「魂不附體」、「借屍還魂」、「驚心動魄」等等。
三魂七魄(資料圖)
葛洪《抱樸子·地真》曰:「欲得通神,當金水分形,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靈地祇,皆可接見,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陶弘景《真誥》中宣稱:常以本命之日,叩齒三通,心存再拜,而微咒曰:「太一鎮生,三炁合真,室胎上景,母玄父元,生我五藏,攝我精神,下灌玉液,上朝泥丸,夕煉七魄,朝和三魂,右命玉華,左嘯金晨,命我神仙,役靈使神,常保利津,飛行十天。」祝畢,心拜四方,叩齒三通,咽液三過。這是太上祝生隱朝胎元之道,常能行之,令魂魄保守,長生神仙。這些修煉方法都是要制服魂魄,保命長生。
制服魂魄,保命長生(資料圖)
道教所謂的「三魂」,乃是指天魂、地魂、人魂,又稱胎光、爽靈、幽情。所謂「七魄」,乃是指喜、怒、哀、懼、愛、惡、欲,其名為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張道陵在西蜀鶴鳴山,曾經給趙升講說魂魄。張道陵說:「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陽和之氣也。一名爽靈,陰氣之變也。一名幽精,陰氣之雜也。若陰氣制陽,則人心不清淨。陰雜之氣,則人心昏暗,神氣闕少,腎氣不續,脾胃五脈不通,四大疾病系體,大期將至焉。旦夕常為,屍臥之形將其奄忽而謝,得不傷哉?夫人常欲得清陽氣,不為三魂所制,則神氣清爽,五行不拘,百邪不侵,疾病不縈,長生可學。」 (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五四)
人身有三魂(資料圖)
《太上除三屍九蟲保生經》:「三魂在肝下,狀如人形,並著青衣,內黃衣。每月初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是夕,棄身遊外。當須仰臥,去枕伸足,交手心上,合目閉息,三叩齒,三存心中有赤氣,大如雞子,從內出於咽喉,散布真光,覆身成火,燒身使帀,覺體微熱,即呼三魂名了。微咒曰:紫微玄官,中黃始青。內煉三魂,胎光安寧。神寶玉室,與我俱生。不得妄動,監者太靈。若欲飛行,惟詣上清。若有饑渴,得飲玉精。爽靈護我,三臺養我,幽精保生。急急如律令勑。如此即魂神安靜,災患不生,邪魔賓伏,身寧道成,永無憂苦也。七魄者,陰邪之氣為鬼也。能使行屍,慳貪嫉拓。惡夢咬齒,令人口是心非。遺精好色,慕戀奢淫。全無淳樸,只以鬼行。心損物為根,陰闇揑毒,害人為本。常迷人貞白之路,使人入黑闇之方。好惡不好善,習死不習生。求強人我壯,恣口味昏濁。多屍臰而穢,漏催人而急,死圖人與祭祀也。若能運煉元氣,得丹閉固真精,使陽勝陰消,無為害也。每夜臥時咒曰:吾授三皇,太極靈章。吞丹服氣,用去不祥。急急如律令勑。能如是,即得眠臥安穩,身體康強,邪惡災橫,永不敢近也。」「夫七魄積陰之氣,其形類於鬼也。令人多欲傷勞,窒塞拘急,好穢不好浄。能使行屍,背生向死,諂曲詭詐,慕戀女色,日夜興惡,催人早死。遣入鬼趣,能蔽障人生門,名曰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飛毒、除穢、見肺。」
七魄積陰之氣,其形類於鬼也(資料圖)
道教宣稱,陰魄為濁屍之氣,若隨陰屍之魄,耗動陽靈之精,損失正氣,易致於死。「魂欲上天,魄入黃泉,還魂返魄,其道自然。又云:煉陽魂而制陰魄。蓋人生乃隨魂,死乃隨魄。魂好升,魄好沉。聖人委曲,示修行徑路。使人虛心存精,運氣五神,五神不役,神真自然契應,神仙近也。學道者,當須拘魂制魄,以陽消陰,令魂煉魄,陰穢漸減,長生之道也。經云:生之徒,十有三,謂三魂七魄也。《黃庭經》云:攝魂還魄,永無傾失。魂魄二神是陰陽之精,能順而專之,拘而制之,無闕魂不離人,則久視之道明也。」[《太上除三屍九蟲保生經》,《道藏》第18冊,第698頁。]
魂欲上天,魄入黃泉,還魂返魄,其道自然(資料圖)
傷害靈魂的主要原因,莫過於情緒和情感刺激。《靈樞·本神》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殤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有「邪哭使魂魄不安者,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之說。養魂之法全在養心,「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已經失魂者,道教有招魂固魄的儀式法術。這類方術尤來已久,《周易》有歸魂卦,屈原《招魂篇》,故知魂之可歸可回,其日已久。中醫使用艾灸神闕,針刺神門、人中等辦法,亦能快速召回魂神。
招魂(資料圖)
朝和三魂,夕練七魄
在道教看來,人身最為珍貴,是天地委形,三元真氣之所戴,若合三氣百神,而不至於死。三魂之胎光,屬之於天,常欲得人清淨,欲與生人,延益壽筭,絕穢亂之想,久居人身中,則生道備。第二魂爽靈,屬於五行,常欲人機謀萬物,搖役百神,多生禍福災衰刑害之事。第三魂幽精,屬之於地,常欲人好色嗜欲,穢亂昏暗,耽著睡眠。如果爽靈心勞役神則氣散,氣散則人將喪亡。如果幽精厚於色慾,則精華竭而死將至。
三魂之胎光,屬之於天(資料圖)
正一真人指出:三魂又謂之三命,一主命,一主財祿,一主災衰。它們分別居於本命宮宿、地府、水府之中,屬天、地、水三官管轄。若三魂循環不絕,則生人安穩無病。若日常淫醉昏亂,穢氣衝射,魂散魄去,人將亡矣。因此在本命日、三魂會日應當清齋修持,叩齒存神,呼三魂名字,誦咒拘魂:「胎光本生始清元君聖母之宮,每降正月七日;爽靈本生於太一之宮,降於七月七日;幽精生於太極陰宮,降於十月五日。皆以本降之日,上詣本宮受事,送人善惡,謂之三魂會日。此日是本會之日,亦更小攢會三日。胎光以甲子日上,爽靈以庚申日上,幽精以本命日上,言人善惡災難非禍。若三魂不相制御,歸本宮,各言人清淨不生惡狀,則魂常不離人左右,神氣雄壯,百神隨從,所為無不從其善願,幽藹絕對,四司莫能書其罪狀,災害、陰邪、疾病不敢輒近其形體。」這類煉修固魂之法頗多,目的都是為了控制自己的魂魄,特別是可以控制致人不幸的七魄。
控制自己的魂魄(資料圖)
道教有拘制七魄法,認為七魄為身中之濁鬼,為攻伐身體之兇賊,故當制之。「月朔、月望、月晦之夕,是此時也,七魄流蕩,遊走穢濁,或交通血食,往鬼來魅,或與死屍相關入,或淫赤子,聚奸伐宅,或言人之罪,詣三官河伯,或變為魍魎,使人魘魅,或將鬼入,呼邪殺質,諸殘病生人,皆魄之罪。樂人之死,皆魄之性。欲人之敗,皆魄之病。道士當制而厲之,陳而變之,御而正之,攝而威之。其第一魄名屍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陰,其第四魄名吞賊,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穢,其第七魄名臭肺,此皆七魄之名也,身中之濁鬼也。制檢之法:當正臥去枕,伸足,兩手搓掌心,次掩兩耳,指端相接,交於頂中,閉息七通。存鼻端白氣如小豆,須臾漸大以冠身九重,下至兩足,上至頭上。既畢,於是白氣忽又變成天獸,使兩青龍在兩目中,兩白虎在兩鼻孔中,皆向外,在心上向人口;蒼龜在左足下,靈蛇在右足下;兩耳中有玉女著玄錦衣,當耳門,兩手各把火光,良久,都畢。又咽液七過,叩齒七通,呼七魄名,畢,乃祝曰:素氣九迥,制魄邪奸,天獸守門,嬌女執關,七魄和柔,與我相安,不得妄動,看察形源。若汝饑渴,聽飲月黃日丹。於是七魄內閉,相守受制。若常行之,則魄濁下消,返善合形,上和三宮,與元合景一。」道士徒知求仙之方,而不知制魄之道,亦不免於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