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2020-12-14 麗明心理

最近剛讀完《依戀的修復:喚醒創傷兒童的愛》,這本書是美國心理醫生丹尼爾.A休斯以依戀理論為基礎寫得關於依戀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養育者如何與兒童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這本書我在一年前開始接觸,開始讀起來很困難,無法進入,只能停下來,等一段時間再回來。當我跟隨凱蒂進入到治療階段,關係進入到安全穩定的狀態時,我發現自己也進入到自我療愈的階段。

我通過心理學習自我成長走過十年,開始階段是在充滿共情陪伴溫情的團體中成長,然後開始接受精神動力的分析,當我逐步回到童年,我發現所有的問題來自於幼年時期的依戀關係。

這樣我接受加拿大漢娜老師的三年系統的兒童遊戲治療,深入了解兒童心理,課程中涉及到依戀理論的部分。

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同時也是一本自我療愈的書,也是一本很好的養育兒童手冊。

通過這本書結合我所學,療愈自己,幫助我修復我的孩子的依戀創傷,也確定我今後的諮詢方向:以依戀關係理論為主的兒童遊戲治療。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五歲的凱蒂從出生開始遭受父親的虐待,母親的忽視,而後被兒童安全中心收留,先後被送到三個寄養的家庭,因為凱蒂曾經被虐待的經歷讓她無法信任任何人,不斷用破壞的方式讓所有人對她無計可施,不得不放棄她。

最終,她遇到傑姬,她人生中最後一個媽媽,在心理治療師的共同努力下,凱蒂最終相信自己是「好孩子」,不是「糟糕的孩子」,傑姬領養她,成為她正式法律意義的媽媽,她們建立真正長久的關係。成年後凱蒂成為一名海洋專家,也有自己幸福的家庭。

依戀創傷的傷害比單純的創傷對孩子的影響更大,這意味著兒童無法與人建立真正的信任關係,這樣的兒童內心深處的感覺是「我很糟糕」,「都是我的錯」,「我不值得擁有好的」。

在這樣的驅動下,有依戀創傷的人往往在人際關係中以破壞的方式去毀掉關係,雖然這樣很痛苦,卻無法做到停止,不斷重複著錯誤。

如何去治療依戀創傷?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本身就有依戀創傷的問題又怎麼辦?

那就是「態度」,養育者的態度。

這裡的態度指的是PACE,包含有四個內容:好玩,接納,好奇,共情。

如何去理解這四個內容?

好玩:學會遊戲,玩是孩子的天性,跟孩子一起參與玩耍是建立安全信任的最好方式,通過遊戲跟孩子一起建立規則,設立邊界,孩子在愉悅安全的方式中學到自律,學到社會交往,學會如何發展自我,玩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成人的我們學會找到讓自己放鬆的方式,我們會玩才有能力跟孩子一起玩。

接納:兒童在依戀關係中不斷地去嘗試挑戰界限,試探成人的接納程度,看我們如何對待他們,在成人的眼光中去確定自己是「好的」還是「壞的」。

依戀關係的理論是:對兒童無條件的接納。

這樣的無條件接納不是無底線無原則的縱容,而是用態度告訴孩子:無論你做錯什麼,我都是愛你的。用溫情堅定而平和的態度告訴孩子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去接納的態度去引領孩子形成自律。

好奇:孩子為什麼總是哭鬧?為什麼總是失控?發脾氣?為什麼總是不能按照我們的期待去做?為什麼總是跟我們對抗?

放下內心對孩子的評判,通過孩子的行為去發現背後潛藏的需求。好奇是一種探索發現,當我們能夠很好的理解看到孩子,就有機會去修正他們錯誤的行為模式,從而走向正向積極的表達。

共情:共情是我與你有同樣的感受,你痛我也痛,我能理解你。

共情很難,依戀關係的問題就是因為無法做到共情導致。是不是經常會感到:沒有一個人理解自己?這就是共情出現問題。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幫助孩子表達出來內在情感,幫他們說出情緒感受,這就是共情。

幾天前女兒發信息告訴我:爸爸不信任她,跟蹤她。當時我沒有共情她,而是直接幫她解決問題,讓她理解爸爸,爸爸對她安全著想。

這時候女兒出現了信任危機,情緒立刻激動起來,說我們都不相信她,不如去死。

我馬上共情她:你感覺爸爸不相信你,讓你很難過,你很害怕,擔心爸爸媽媽想你不好,不愛你了是嗎?爸爸媽媽愛你,永遠愛你,也相信你是好孩子。

孩子的情緒很快就平復下來。

共情是依戀關係裡最重要的,很好的共情可以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很多人的問題都來自依戀關係,依戀關係是人一生發展的基礎。重視依戀關係,修復依戀關係,擁有真正美好健康的生活。

相關焦點

  •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嬰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對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關重要。怎樣的嬰幼兒親子關係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如何才能培養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有什麼表現?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 孩子3歲前,親子間「安全型依戀」的建立很關鍵,家長別掉以輕心
    其實萍萍的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和他們建立依戀關係非常重要。 要和孩子建立依戀關係,就意味著父母必須要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成長。當然孩子對父母的依戀也不能過度,否則也會適得其反,那麼父母究竟如何把握分寸呢?
  • 「依戀」的建立對寶寶有多重要?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 Transitional//EN" ""出場專家 濟南市婦幼保健院高危兒門診副主任醫師、兒童康復中心主任 韓炳娟依戀是指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一種特殊的
  • 碩士貧困生陳陸洋因失戀自殺:依戀在關係中是如何綁架一個人的?
    英國精神分析師鮑爾比被稱為依戀理論之父,他在研究母嬰關係的時候,第一次提出了依戀這個概念。依戀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指的是人與人之間親密的、相互給予溫暖和支持的關係。如果在孩子早期與母親分離,就會出現大哭大叫、發脾氣等情況,同時會企圖逃離周圍的環境。
  • 「天使寶寶」都是安全型依戀,如何給娃足足的安全感?你了解嗎
    不過好在一看到回來,孩子就好了,很快平靜下來。她說,看見睡著的孩子就像是天使一般,真希望孩子一直這樣,安安靜靜。但實際上,從她家孩子的表現來看,是不缺安全感的,也算是「天使寶寶」。離開父母哭鬧,父母一回來就立馬安靜下來,說明他對父母是安全依戀。
  • 如何養育一個安全感滿滿的孩子?
    如何養育一個安全感滿滿的孩子,這是很多父母的心願。很多媽媽生怕自己的一些舉動會傷害到孩子的安全感。也許是我們80後、90後父母普遍對「安全感」這三個詞比較敏感,太多的父母自己童年成長經歷中有些難以消磨掉的記憶都跟自己的安全感未受到保護有關。
  • 寶寶黏人的時候就像「膏藥」,上班都需要偷著跑,安全型依戀要懂
    其實,像膏藥一樣黏人的孩子可能是親子依戀關係處理不得當,那麼親子依戀關係是什麼?親子依戀關係指的是孩子和主要撫養人,最穩定的撫養人,一般指父母,形成的正確且持久的情感連結。這是孩子身心發展必須要有的依戀關係,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社交,愛好,志向,人格的建立。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0-3歲 情感撫養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依戀是情感的起源,當幼兒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後,與依戀對象在一起時他會感到愉悅;難過時,只有依戀對象的出現,幼兒才會感到安慰。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0-3歲 情感撫養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依戀是情感的起源,當幼兒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後,與依戀對象在一起時他會感到愉悅;難過時,只有依戀對象的出現,幼兒才會感到安慰。
  • 愛孩子從給足「安全感」開始!家長4招幫孩子建立充足的安全感
    英國知名的心理學教授H·魯道夫·謝弗在他的《兒童心理學》中曾這樣說到: 兒童形成的第一個依戀關係(通常是與母親)顯得非常重要,它顯示了保護、愛和安全,影響到兒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並且可能會產生持久的聯繫,在整個童年期一直都起重要作用,甚至是青春期以後孩子的安慰源泉。
  • 成年人的4種不同的依戀類型
    當孩子哭鬧時,能夠得到父母或者其他人的照顧,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停止哭鬧。得到了細心照料的孩子,會表現出安全型依戀——從心裡會覺得他人是可以依靠的,可以從他人身上獲得安全感,能夠從心底信任他人。這些態度孩子是可以從他們的身上感受到,孩子會認為他們是靠不住的,不能依靠的。因而導致孩子產生迴避型依戀——在於他人關係中畏縮不前,容易懷疑對方,不容易信任對方,也容易與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這些小時候的經歷,會導致長大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模式。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小時光提醒:你想知道依戀人格是什麼嗎?每種依戀方式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戀愛關係、友誼、育兒甚至世界觀的呢?你又是哪種類型呢?一起來看看吧!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你的?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 源於童年「依戀關係」,爸爸影響女兒擇偶觀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但是終有一天他們會長大成人,選擇伴侶建立家庭。很多「女兒奴」想到這層心口就隱隱作痛,自己的寶貝可別變成一個「戀愛腦」。其實親密關係上的種種,跟童年時期親子關係有深刻的聯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防止女兒長成戀愛腦這件事兒上,爸爸能做什麼努力? 「戀愛腦」和童年情感依戀有關 曾經有位閨蜜,大學時認識了男友,雖然對方到處撩妹,像使喚丫頭一樣使喚她,還經常開一些我們都無法接受的玩笑。我們都看不下去,幾次明示暗示這樣的男人不值得依靠。
  • 心理學家:你和母親的關係,註定了你會愛上誰,又會被誰吸引
    前不久,我在我的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裡寫過一篇文章,論述了一個人的情緒、情感部分是母親給的,比如怎麼樣感受內心,怎麼樣和他人建立情感關係,這和曾經的母子關係有關。一個人的社會能力部分是父親給的,比如怎麼樣與他人合作、競爭,怎麼樣表達自己的力量和勇氣,這與曾經的父子關係有關。
  • 依戀布偶、小被子……孩子戀物是病嗎?父母該如何幹預?
    △為什麼孩子有戀物行為?在《新生兒嬰兒幼兒護理大百科》一書中說道: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通常情況下,孩子從6個月開始就有了依戀的情感需求。
  • 實現依戀,去擁抱真實世界
    這就是孩子時期依戀的形成,意思就是字面意思,說得直白一點,就是60分媽媽,大部分時候,都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且孩子的感覺也是自我良好的,而不是通過罵孩子去控制孩子。如果我發出一份渴望,得到積極回應,那這份動力就會在我和你之間建立一份連結,我就會表達對你的依戀。例如,我和你透露了我都不足,但是你不但沒有嘲笑我,反而鼓勵我,這樣就會促進我們之間的感情。如果相互了解一下,覺得挺不錯的,就會建立一份穩定,並且有質量的關係。依戀的對立面,就是自戀,所以我們才要破除自戀。
  • 心理學專家林紫: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父母育兒必知的10個關鍵詞
    01依戀關係依戀理論認為,一個人在3歲之前和父母所建立起來的依戀關係模式會影響他後來人生的關係模式。一個人與世界連接所建立的模式,都與人生最初的依戀關係密不可分。根據林紫老師在書中的論述,依戀關係分為四種模式:安全型依戀模式、焦慮-控制型依戀模式、迴避型依戀模式、混亂型依戀模式。
  • 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迴避型依戀」要警惕
    》,認為嬰兒會對他們的主要照顧者產生不同類型的依戀,而這些依戀類型又和照顧者的照顧、撫養方式有關係。根據鮑爾的實驗結論得出,孩子的依戀類型主要有下面3個: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字面意義指的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很穩定,這主要來源於父母對他們穩定而安全的照顧。但在生活中,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表現也和"安全"截然相反。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養育孩子,從情感引導開始
    父母對孩子的數落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孩子又不委屈嗎?其實一句話概括,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無論我們養育的是天使寶寶,還是熊孩子,我們都可以把他們指引向正確的方向。我們要看到父母的引導,而不是任由孩子自由發展。道理我們都懂,可為什麼養育孩子那麼難?為什麼有的父母和孩子和諧共處,而有的父母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難以溝通?正確的養育方式又是什麼?
  • 解析《貝拉的魔法》: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長的「積極養育」
    因為被愛,孩子知道如何去愛他人;因為被接納,孩子也更加能夠接納自身的不足、理解他人的缺陷;因為被寬容,孩子也會明白如何去寬容待人。這一些好品質都由"積極養育"而來,善待他人、尊重他人都是"積極養育"能帶給孩子的教育。 《積極養育》提出:孩子的毛病往往是父母自身的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