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迴避型依戀」要警惕

2020-12-19 騰訊網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這樣自己出去工作也方便一點,不用老是擔心孩子離開父母會哭鬧。但小小年紀的孩子,又怎麼會不粘自己的父母呢?有的孩子,也許並不是真的懂事而不粘人。

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

周先生和妻子都是白領,加班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有了孩子以後,他們更是工作家庭兩頭奔波。因此出現了孩子照顧不好,工作效率不高的問題。

為了生活,周先生只好把孩子送到父母的家裡,讓他們幫忙帶一下,周末再接回來。一開始的時候,當周末結束了,孩子都會依依不捨,拉著父母衣角不肯離開。後來孩子好像懂事了,不再哭鬧,而是乖乖跟著爺爺奶奶走了。

和爺爺奶奶生活了幾年,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周先生便把他接回來。回到父母身邊的孩子,似乎變得乖巧懂事不粘人,上學乖乖去上學,也不會哭著要爸爸媽媽。

很多幼兒園的家長都羨慕周先生,說:"你家孩子真乖,都不粘人的,不像我家的臭小子,每天送去幼兒園,都要哄好久才肯走。"被其他家長誇讚,周先生也有點驕傲:"我家孩子啊,從小就很懂事不粘人,也不吵著要爸爸媽媽。"

但有一次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卻特意和周先生私下反應了問題:"你家孩子是不是不和父母親近啊,每次放學看他到你們都不像其他小朋友那麼歡呼雀躍。而且上課的時候,說他想要爺爺奶奶。周爸爸,工作忙可以理解,但也要多陪陪孩子。"

像周先生孩子這樣,明明年紀很小,卻不依賴父母的情況,也許是"迴避型依戀",要當心和警惕!

"迴避型依戀"是"依戀模式"裡的一種,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依戀模式"的概念:

1969年,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出版了《依戀與失去:第一卷(Attachment and Loss: Volume 1)》,認為嬰兒會對他們的主要照顧者產生不同類型的依戀,而這些依戀類型又和照顧者的照顧、撫養方式有關係。

鮑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那就是把孩子和父母帶到一個房間裡,然後父母離開,觀察孩子的反應。根據鮑爾的實驗結論得出,孩子的依戀類型主要有下面3個: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字面意義指的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很穩定,這主要來源於父母對他們穩定而安全的照顧。但在生活中,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表現也和"安全"截然相反。比如當父母離開的時候,這類孩子會哭鬧不安,變得心煩意亂。當父母返回的時候,孩子會主動尋求父母安慰,在父母的安慰下他們才會慢慢平靜下來。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安全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也稱為矛盾型依戀或者混亂型依戀。根據鮑爾的實驗,當父母離開之後,這類孩子也一樣會變得心煩意亂,並且十分痛苦,然後大哭大鬧。但是當父母返回的時候,這類孩子往往難以平靜下來,他們雖然也迫切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但是又想要"懲罰"一下父母。進而出現互相矛盾的情況,想要被安慰卻又不想搭理自己的父母。

迴避型依戀

這類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性不是很強。當父母離開房間之後,孩子表現得很平靜,仿佛他們經常經歷這樣的場景,不但沒有哭鬧,反而專心玩起了房間裡的玩具。等父母返回之後,這類孩子會表現出明顯的迴避傾向,主動迴避和父母接觸,並且他們的注意力始終在房間裡的玩具上。

實驗結束後,鮑爾對參與實驗的父母進行了訪談調查,發現在陌生環境中顯得無安全感的孩子(即焦慮型或迴避型)的父母常常對孩子的需要不敏感,或者是以反覆無常、打罵的方式照顧孩子。

"迴避型依戀"對孩子的影響:

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對父母的照顧並不是很在意,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被父母忽視甚至是打罵。他們更願意自己一個人默默地玩,而長時間自己一個人待著,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很孤僻內向,不願意和別人有過多的接觸。

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因為長期的自我封閉,"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對於人際交往持有一定的牴觸情緒。如果是比較偏激的孩子,甚至會覺得靠近他們的人都抱有敵意。當這類孩子不得不和人交際的時候,又會表現出固執和尖刻的一面,使得別人沒有好態度。然後孩子就會覺得"別人果真是有敵意的",更不願意和別人接觸,進而陷入一個死循環。

使孩子和父母疏離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在有的父母眼中就是一個乖巧的孩子,不用太多的照顧,能安安靜靜地自己玩玩具。但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內心已經和父母疏離了,對父母的需求並不是很強烈。和這類孩子相處的時候,父母能明顯地感到"親密不起來",雖然表面上親子之間能互相溝通,但疏離感就是揮之不去,仿佛在孩子的世界中,爸爸媽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那麼父母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呢?

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都說家庭是孩子的港灣,但只有溫馨的家庭才是,充滿暴力和冷漠的家庭,並不能成為孩子的港灣。所以說父母要營造穩定的家庭環境,而怎麼營造的關鍵在於父母。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脾氣,不要把工作上不順利和負面情緒帶回家裡,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多陪伴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至關重要。如果父母下班之後,總是自顧自地玩手機,不理會孩子,也會營造冷漠的家庭氛圍。所以說,父母下班回家,就算再累都要和孩子說一會話,問一下他們在學校裡發生的事情等。

多關注孩子的內心

另外,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比如了解孩子需要什麼,是父母的陪伴,抑或是更多的關愛、還是要更多獨立決定的權利等等。根據孩子的內心,父母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粘人嗎?平時會不會刻意抽時間出來陪孩子?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該理論表示人們會形成依戀模式的社會關係,一切都基於和父母或者撫養者的相處經歷以及他們對於其需求的回應程度。主要有四種依戀類型:全依戀、迴避型、痴戀型以及破裂型;一般來說可以做去下描述:全依戀:他們的需求在小時候被完全滿足,就會覺得人們都很善良並且值得信任,覺得自己值得被愛。迴避型:這類人的童年被父母忽視,你覺得別人不好,但覺得自己很積極並且只相信自己。
  • 為什麼迴避型依戀的人,不那麼容易動情?
    你以為他不是真的愛你,但其實這是迴避型依戀的防禦機制在運行。 ◆不會愛人的迴避型,善於向外歸因 出現感情問題之後,焦慮型依戀容易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對方才會生氣,但是迴避型就不這麼認為。
  • 怎樣挽回一個迴避型依戀的愛人
    戀愛中,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這個男人就像一個捂不熱的冰塊,永遠也不會在意我的感受。那麼你大概率是遇到了一個迴避型依戀的人。迴避型依戀的人有什麼特點呢?比起焦慮型的戀人,迴避型的戀人常常讓人感覺是冷漠和自私的。但這不過是他的依戀機制在作祟。我們會覺得迴避型依戀的人就像海王一樣,覺得他不是真正的愛我們。可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是這認為的,所以他們經常在痛失所愛之後追悔莫及,成為我們口中不懂得珍惜的渣男渣女。
  • 三步走教你搞定迴避型的TA
    這些年做情感諮詢,我發現,好多來找我諮詢的都是焦慮型依戀,而她們偏偏就愛跟迴避型糾纏。而在這其中,焦慮型依戀的女生又佔了大多數。她們的問題不外乎是"我跟他打電話也不接,發信息也不回,我快瘋了。""要是我男朋友離開我,我該怎麼辦。""老師,男朋友對我越來越不耐煩了,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 我的女朋友是迴避型依戀,我到底該怎樣和她相處,我不想分手
    迴避型依戀人格大部分是由於童年的親情缺失或不被關注引起的。其內心的自卑感會使她們呈現出逃避社交、拒絕情感溝通的狀態。 因為,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是十分脆弱的,一旦受到欺騙或背叛,不但會使她對這段感情失去信心,也會進一步影響她之後的社交及戀愛狀態。
  • 寶寶黏人的時候就像「膏藥」,上班都需要偷著跑,安全型依戀要懂
    今日話題:寶寶總是黏人,安全型依戀要知道有很多家長發現,在孩子8.9個月的時候,孩子異常黏人,看不見爸爸媽媽會哭,家裡人不抱抱會哭,甚至有時候爸爸媽媽去廁所的功夫,孩子都會哭唧唧一會兒。家長的回應積極肯定,平和溫柔,孩子的情緒平緩,知道找媽媽,經安撫可以繼續工作,相互信任,安全感足。2.矛盾型依戀球球是個1歲半的小孩,只要媽媽離開一會,馬上神經緊張,高度警惕。任何一次分開,都會讓球球很苦惱。
  • 「我有對象,卻害怕和他相處」丨你可能有迴避型依戀人格
    今天更新《熊哥情感研究所》遇到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相信這位粉絲應該是遇到這樣的伴侶而感到頭疼了,今天熊哥就來和大家深入分析一下迴避型依戀人的情況。一、迴避型依戀人的特點1、害怕被拒絕,所以先拒絕別人比如你們吵架冷戰,ta擔心你想放棄這段關係,又不會主動去緩和。
  • 迴避型依戀者的自救方式
    這就是讓人愛恨交織的迴避型依戀者。我在之前這篇文中側重寫的是身為另一半的人該如何和迴避型依戀者相處的一些具體的技巧,總結下來:耐心+引導,是最為關鍵的。還有不少小夥伴本身就是一個迴避型的傾向,自救的技巧也是尤為重要的。每個迴避型依戀者都有著精分的靈魂,或者說他們都是偽裝高手。
  • 「我喜歡你可以,你喜歡我,我就逃避」,迴避型依戀人格典型狀態
    戀愛中,有一種人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什麼特徵呢。大概可以這麼理解,我可以喜歡你,但你一喜歡我,我就想逃避。這類人特別容易被理解為「渣男」「渣女」。生活中,有一類人是自己特別矛盾、糾結、擰巴的。牽手等等情侶親密動作,他內心裡都會有所迴避。也就是說,當雙方開始走近時,他就開始想要逃離。這看起來奇怪,但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狀態,這種人普遍具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看起來這種人很獨立,但是他的獨立建立在他自己的世界觀上。他自己怎麼往前走靠近你,都沒問題。但是他不想理你時,你千萬不能招惹他,急了就翻車。
  • 心理學:為人父母,養育出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並不是什麼好事
    養育出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會成為做父母的一項榮耀,這樣的孩子還會成為人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孩子都會成為別人稱讚的對象。這樣的家庭和父母,使得他很早就要懂事,就要乖巧,為此他需要經常壓抑自己,他需要變得敏感,以覺察到母親的情緒。在王斌家裡,就是一個自體虛弱的父母經常抱怨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自體壓制太多,使得孩子的自體沒有辦法成長。
  • 「天使寶寶」都是安全型依戀,如何給娃足足的安全感?你了解嗎
    不過好在一看到回來,孩子就好了,很快平靜下來。她說,看見睡著的孩子就像是天使一般,真希望孩子一直這樣,安安靜靜。但實際上,從她家孩子的表現來看,是不缺安全感的,也算是「天使寶寶」。離開父母哭鬧,父母一回來就立馬安靜下來,說明他對父母是安全依戀。
  • 「媽媽,我不要了」,孩子的「假懂事」,實際上是父母的不理解
    「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父母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希望自家孩子走在商場裡,不要看見有趣的玩具就大哭大鬧,不買到手不回家;希望孩子乖乖上興趣班,回家乖乖寫作業練琴。
  • 讓人心疼的三個孩子,反而懂事乖巧
    凌家因為意外痛失妹妹毀掉了整個家庭,父親跟母親每天不是吵架就是在吵架的路上,而懂事乖巧的凌霄默默的幫他們收拾爛攤子,甚至母親將妹妹的意外都怪罪在凌霄的頭上,最後失望的母親便狠心的離開了他們。而另一個,李尖尖雖然有父親的疼愛,但她也想要擁有母親的愛,為了不讓父親難過只好將自己的心思隱藏起來,這個看似沒心沒肺的女孩內心也有最柔軟的地方。
  • 小時候越「乖巧」、越「懂事」的孩子,他隱藏了內心的什麼
    從我們那個鄉鎮到城裡是沒有通車的,要到十二裡之外的另一個鎮坐車。當我們要上公共汽車時,意外發生了。一個男的手裡提的機器零件(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個柴油機的活塞)不小心碰到了我提的手提袋,隨了瓶子的小磨油順著手提袋的角不停的往下滴。
  • 「我的孩子特別乖巧」,這是「討好型」人格的特徵,家長不要大意
    討好型的孩子很可憐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些好孩子,他們自覺學習,自覺洗臉刷牙,似乎是能夠很好地管理自己。爸爸媽媽也很滿意,但其實在內心深處,孩子並不想要這樣做,不過是害怕父母因為自己不乖而拋棄自己。當討好型孩子對於別人的要求不懂得拒絕。比如自己一個很喜歡的玩具,當別人想要玩時,他一定會滿足要求主動給別人玩。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孩子懂事、有禮貌,實際上是因為孩子不會拒絕。
  • 孩子3歲前,親子間「安全型依戀」的建立很關鍵,家長別掉以輕心
    其實萍萍的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和他們建立依戀關係非常重要。 要和孩子建立依戀關係,就意味著父母必須要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成長。當然孩子對父母的依戀也不能過度,否則也會適得其反,那麼父母究竟如何把握分寸呢?
  • |再談「依戀類型(Attachment Styles)」
    結果顯示:大約有60%的嬰兒在父母離開時覺得不開心,等父母一回來就開始找父母,並順利地被父母安撫,這些孩子通常被稱為安全型(secure)。最後20%的孩子,當父母離開時,他們並不表現出不高興或有壓力,當父母回來時,他們會主動迴避和父母的接觸,有的會把注意力轉向玩地面上的小東西。這些孩子被叫作迴避型(avoidant)。這個研究同時也發現,安全型的孩子的父母,普遍比較注意回應孩子的需要,而另外40%的孩子的父母,則對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或者對孩子的回應無法一以貫之,並時不時會拒絕孩子的需求。
  • 成年人的4種不同的依戀類型
    當孩子哭鬧時,能夠得到父母或者其他人的照顧,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停止哭鬧。得到了細心照料的孩子,會表現出安全型依戀——從心裡會覺得他人是可以依靠的,可以從他人身上獲得安全感,能夠從心底信任他人。這些態度孩子是可以從他們的身上感受到,孩子會認為他們是靠不住的,不能依靠的。因而導致孩子產生迴避型依戀——在於他人關係中畏縮不前,容易懷疑對方,不容易信任對方,也容易與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這些小時候的經歷,會導致長大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模式。
  •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嬰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對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關重要。怎樣的嬰幼兒親子關係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如何才能培養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有什麼表現?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 孩子穿錯「紙尿褲」,長大後可能會頻繁「尿床」,新手爸媽需警惕
    紙尿褲只能當做一時的育兒工具,不能成為自己的「救世主」,更不能讓孩子產生依賴,不然孩子不僅不會正常排洩,對他們的自尊心也是一種傷害。所以,無論是小琳夫妻還是所有新手爸媽,都應該警惕孩子使用紙尿褲的行為,穿錯紙尿褲,孩子長大後就容易頻繁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