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這樣自己出去工作也方便一點,不用老是擔心孩子離開父母會哭鬧。但小小年紀的孩子,又怎麼會不粘自己的父母呢?有的孩子,也許並不是真的懂事而不粘人。
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爸媽引以為傲?
周先生和妻子都是白領,加班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有了孩子以後,他們更是工作家庭兩頭奔波。因此出現了孩子照顧不好,工作效率不高的問題。
為了生活,周先生只好把孩子送到父母的家裡,讓他們幫忙帶一下,周末再接回來。一開始的時候,當周末結束了,孩子都會依依不捨,拉著父母衣角不肯離開。後來孩子好像懂事了,不再哭鬧,而是乖乖跟著爺爺奶奶走了。
和爺爺奶奶生活了幾年,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周先生便把他接回來。回到父母身邊的孩子,似乎變得乖巧懂事不粘人,上學乖乖去上學,也不會哭著要爸爸媽媽。
很多幼兒園的家長都羨慕周先生,說:"你家孩子真乖,都不粘人的,不像我家的臭小子,每天送去幼兒園,都要哄好久才肯走。"被其他家長誇讚,周先生也有點驕傲:"我家孩子啊,從小就很懂事不粘人,也不吵著要爸爸媽媽。"
但有一次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卻特意和周先生私下反應了問題:"你家孩子是不是不和父母親近啊,每次放學看他到你們都不像其他小朋友那麼歡呼雀躍。而且上課的時候,說他想要爺爺奶奶。周爸爸,工作忙可以理解,但也要多陪陪孩子。"
像周先生孩子這樣,明明年紀很小,卻不依賴父母的情況,也許是"迴避型依戀",要當心和警惕!
"迴避型依戀"是"依戀模式"裡的一種,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依戀模式"的概念:
1969年,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出版了《依戀與失去:第一卷(Attachment and Loss: Volume 1)》,認為嬰兒會對他們的主要照顧者產生不同類型的依戀,而這些依戀類型又和照顧者的照顧、撫養方式有關係。
鮑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那就是把孩子和父母帶到一個房間裡,然後父母離開,觀察孩子的反應。根據鮑爾的實驗結論得出,孩子的依戀類型主要有下面3個: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字面意義指的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很穩定,這主要來源於父母對他們穩定而安全的照顧。但在生活中,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表現也和"安全"截然相反。比如當父母離開的時候,這類孩子會哭鬧不安,變得心煩意亂。當父母返回的時候,孩子會主動尋求父母安慰,在父母的安慰下他們才會慢慢平靜下來。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安全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也稱為矛盾型依戀或者混亂型依戀。根據鮑爾的實驗,當父母離開之後,這類孩子也一樣會變得心煩意亂,並且十分痛苦,然後大哭大鬧。但是當父母返回的時候,這類孩子往往難以平靜下來,他們雖然也迫切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但是又想要"懲罰"一下父母。進而出現互相矛盾的情況,想要被安慰卻又不想搭理自己的父母。
迴避型依戀
這類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性不是很強。當父母離開房間之後,孩子表現得很平靜,仿佛他們經常經歷這樣的場景,不但沒有哭鬧,反而專心玩起了房間裡的玩具。等父母返回之後,這類孩子會表現出明顯的迴避傾向,主動迴避和父母接觸,並且他們的注意力始終在房間裡的玩具上。
實驗結束後,鮑爾對參與實驗的父母進行了訪談調查,發現在陌生環境中顯得無安全感的孩子(即焦慮型或迴避型)的父母常常對孩子的需要不敏感,或者是以反覆無常、打罵的方式照顧孩子。
"迴避型依戀"對孩子的影響:
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有"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對父母的照顧並不是很在意,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被父母忽視甚至是打罵。他們更願意自己一個人默默地玩,而長時間自己一個人待著,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很孤僻內向,不願意和別人有過多的接觸。
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因為長期的自我封閉,"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對於人際交往持有一定的牴觸情緒。如果是比較偏激的孩子,甚至會覺得靠近他們的人都抱有敵意。當這類孩子不得不和人交際的時候,又會表現出固執和尖刻的一面,使得別人沒有好態度。然後孩子就會覺得"別人果真是有敵意的",更不願意和別人接觸,進而陷入一個死循環。
使孩子和父母疏離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在有的父母眼中就是一個乖巧的孩子,不用太多的照顧,能安安靜靜地自己玩玩具。但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內心已經和父母疏離了,對父母的需求並不是很強烈。和這類孩子相處的時候,父母能明顯地感到"親密不起來",雖然表面上親子之間能互相溝通,但疏離感就是揮之不去,仿佛在孩子的世界中,爸爸媽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那麼父母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呢?
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都說家庭是孩子的港灣,但只有溫馨的家庭才是,充滿暴力和冷漠的家庭,並不能成為孩子的港灣。所以說父母要營造穩定的家庭環境,而怎麼營造的關鍵在於父母。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脾氣,不要把工作上不順利和負面情緒帶回家裡,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多陪伴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至關重要。如果父母下班之後,總是自顧自地玩手機,不理會孩子,也會營造冷漠的家庭氛圍。所以說,父母下班回家,就算再累都要和孩子說一會話,問一下他們在學校裡發生的事情等。
多關注孩子的內心
另外,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比如了解孩子需要什麼,是父母的陪伴,抑或是更多的關愛、還是要更多獨立決定的權利等等。根據孩子的內心,父母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粘人嗎?平時會不會刻意抽時間出來陪孩子?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