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關羽鎮守荊州,就註定了劉備無法統一三國,諸葛亮也很無語
不過在歷史上有些人卻死得非常不甘,就像三國時期蜀主劉備一樣。說起劉備,或許很多小夥伴都會對他印象頗深,早期的劉備經過多方周圍,結識英雄,終於發展起來佔據荊州、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之下,又順利佔據益州。本來是大好的前景,不過最終在漢中之戰過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身死,蜀漢實力大損,地盤丟失。
-
如果守荊州的是趙雲,而不是關羽,能否守得住
在三國的歷史當中,戰火紛飛。每天都有著不同的爾虞我詐在上演,可終究還是逃不過歷史車輪的迴轉。三國的故事,在後世的流傳中,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劉關張的故事。其次是就是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還有一位就是七進七出的趙子龍。
-
呂蒙:三國東吳著名的戰將,他智取荊州,促成了三國鼎立局面
「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去世,孫權就任命呂蒙來接替魯肅的職務,鎮守陸口(今湖北嘉魚縣西南),與鎮守荊州的關羽為鄰。呂蒙認為,荊州地理位置位居吳國的上遊,而且地勢險要。關羽早就有吞併東吳的野心,不可以和他交朋友。因此,他秘密地向孫權提出:「徐州守兵不多,奪取也不困難,但是它地勢平坦,曹軍騎兵便於行動,我們防守沒有太大的把握。
-
歷史上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失去的並非一座城,而是半個江山
引言我們都聽過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結果關羽大敗,孫權得到荊州。在初聽這個故事之時,人們大多為關羽的自負疏忽而感到惋惜。但事實上關羽所丟失的卻遠遠並非只有荊州這一座城池。
-
劉備明知關羽性格傲慢,為何要讓他獨自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關羽潰敗,退至麥城。同年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裡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關羽的歷史事跡,我相信大部人都受到《三國演義》這部作品的影響。過五關斬六將,掛印封金,斬顏良誅文丑,水淹七軍等等數不勝數。要說關羽當時有這麼厲害嗎?關羽在三國時候,的確是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是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後人把關羽給神話了,關羽現在在人們心中,就是正義或者忠義的化身。
-
湖北荊州,關羽痛心疾首之地,千年後明朝一位更出名的人橫空出世
說起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城市,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西安、洛陽等歷代古都,那裡誕生了無數英雄豪傑,也目擊了許多沉浮的往事,遊客們觀賞滄海桑田,看著眾多歷史遺蹟仿佛回到了那些青磚白瓦,回到了歌舞太平的遠古時代,知道三國古話的人聽說過關羽的名字,單騎、千裡跑、削骨治病的著名典故就在他身上。
-
關羽大意失荊州?事實如此嗎?我們需要更客觀的歷史大局觀
關羽在鎮守荊州之前的輝煌戰績也就不一一介紹了! 荊州是劉備從東吳借來的,演義小說中更誇張地說是騙來的!但是這都是為了增加故事的傳奇性,突出主角光環而已。荊州是當時天下的腹心之地、南北通道、東西要塞,是統一天下的關鍵點。孫權絕不是因為受騙才把這塊肥肉讓給劉備的。他借荊州給劉備就是因為他足夠理智,他知道自己當時還沒有爭霸天下的能力,而北方的曹操卻不會輕易放過自己。
-
不談正史,只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心中對關羽是怎樣的呢?
不談正史,只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心中對關羽是怎樣的呢?筆者先說一下自己的看法,諸葛亮一生的心願是興復漢室,還舊都。隆中對是派一得力大將鎮守荊州,讓劉備從益州北伐。毋庸置疑,以關羽的才幹和對劉備的忠心,鎮守荊州是最合適的人選。
-
關羽之死的真相到底是如何,難道真的是被劉備和諸葛亮聯手做掉
關羽是劉備蜀漢集團最拿得出手的大將了,威震華夏,勇冠三軍,武力爆表,智力在線。劉備與關羽的關係非同一般,雖然正史上沒有說兩人結拜兄弟,事實上劉關張三人的確是劉備集團的元老。劉備入西川奪取劉璋的益州,留下關羽和諸葛亮鎮守荊州,足以看出劉備對關羽的倚重,因為荊州對劉備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
三國有兩個「馬忠」:一個為蜀漢效力,另一個斬殺關羽!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三個名為「李豐」的歷史人物。以下,筆者就來說一說這兩位三國時期的馬忠。馬忠(東吳)一方面,就東吳的馬忠來說。馬忠,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吳國將領,任潘璋部下司馬。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不是後來參加了偷襲荊州的戰役,馬忠很可能不會在《三國志》等史料中留下記載。
-
三國「單刀赴會」背後的真實歷史:關羽狼狽不堪劉備吃了大虧
劉備佔據益州之後,已經有了根據地卻依舊不還荊州,孫權多次討要都被拒絕。魯肅感到劉備忘恩負義,於是直接出面跟鎮守關羽的荊州談判,要求關羽退出荊州,結果再度不歡而散。關羽在這次事件中狼狽不堪,劉備一方最終吃了大虧。 《三國志》《吳書》都記載了此次事件。魯肅邀請關羽單獨見面,雙方「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見面後,魯肅痛斥關羽:「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意思是說,當初劉備勢窮力竭,孫權以大局為重把荊州暫借劉備幫其度過困難時期,劉備應當感恩戴德才是。
-
三國演義中,孫權真正忌憚的大將,沒有關羽,而是這5人
孫權是三國時期的一位很有雄才大略的梟雄,相比劉表、袁紹、劉表等人的兒子,孫堅的兒子孫權就要優秀太多了。不過孫權作為三國時期「別人家的孩子」,他並不是一覽眾山小,完全將別人壓制在自己的陰影中生活,反而經常被別人壓制一頭。在爭奪天下方面,孫權不如劉備和曹操,他們兩人憑靠自身拿下了很多的地盤,但孫權接手江東後,基本上是一個守成之君,江東的地盤並沒有擴大多少。
-
關羽之死,諸葛亮和劉備當負主要責任,其自身因素次之!
古往以來,作為一名馳騁沙場的武將,馬革裹屍、戰死疆場,在所難免,不過,作為三國名將,關羽的死似乎來得太早,令人惋惜。有關關羽在公元220年被孫權俘獲後又慘遭孫權殺害的原因,人們普遍認為關羽自身的性格因素是主因,其實不然,關羽之死有它的必然性,而他大哥劉備和軍師諸葛亮才是導致關羽被俘被殺的主要責任人。
-
荊州之戰中,劉備為什麼沒有去救援關羽(上篇)
其中,「時間來不及」這一說法內部還存在多種爭議,如關羽是否擅自北伐,劉備集團在奪取漢中後是否忽視戰備等。我們先來看看恰好相反的兩種說法,「借刀殺人說」和「認為關羽不會死」。「借刀殺人說」,並非全然地空穴來風。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關羽「剛而自矜」,在漢中王封四方將軍時,關羽也因對不滿黃忠而拒絕受封。
-
曉聞說三國,歷史上的關羽成就如何,是否對得起歷史評價
關二哥,關羽,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因為《三國演義》緣故,讓人們廣而流傳,知道了這麼一位忠肝義膽的名將,到現在都還有人拜祭關二哥。關羽,在民間流傳是一位頭枕洛陽城,身臥睡當陽,魂歸故裡的人物,關於關羽的傳說很多,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也來給大家講講我的看法。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有三點可以證明主要的原因不在他
關羽被大家成為「關公」,長鬚赤面,兇猛霸氣。在三國時期,為劉備的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大意失荊州卻讓他折戟沉沙,英明受損。在三國時期,都知道荊州的重要性,如果把荊州比作箭,那益州就是弓了;當益州兵馬強壯,糧草充足時,就可以用荊州這個箭,直指曹魏了。
-
史書記載,關羽家族被龐會盡數誅滅,現在為何還有很多關羽後代
三國的關羽是一位義薄雲天的英雄,隨著三國演義的熱播,很多人對關羽都比較喜歡,這位知恩圖報、義薄雲天的英雄,歷朝歷代都是非常尊敬他的,對關羽的描述和紀念,歷朝歷代都有。根據《三國志·蜀志》中《關羽傳》的記載,當年關羽水淹七軍,將魏軍的龐德殺死,從此關羽也和龐家有了仇恨。
-
要是關羽沒有敗走麥城,而是打贏了荊州之戰,三國會變成什麼樣?
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先回顧一遍歷史上的荊州之戰,荊州之戰從關羽攻打樊城開始到最後敗走麥城,包括水淹七軍,我們首先來看看三方之間的參戰陣容及兵力多寡。肯定大啊,堪稱天地之差了對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蜀國這邊厲害的也就關羽父子和馬良,其他人史書上根本沒啥記載,也就趙累很不錯,另外的,不提也罷,可反觀魏吳兩邊,曹仁,曹魏集團中第一大將,除曹操外的第一指揮官、徐晃,五子良將之一,被曹操稱為"吾之亞夫"、于禁,水淹七軍之前一直都是五子良將之首、龐德,白馬將軍,馬超手下第一大將,西涼第二能打的,滿寵,酷吏,文武雙全,數十士兵嚇的孫權不敢動彈
-
青泥之戰:關羽一生的恥辱,竟被樂進和文聘連續三次擊敗!
導語:三國歷史大雜燴系列, 是本人原創作品,目前共有四個板塊:三國戰役大盤點,三國人物那些事,三國人物高手猜謎,青梅煮酒品三國。本文為三國戰役大盤點系列第66期。上一期我們講到了孫權和曹操的濡須口之戰,孫權草船借箭,更是讓曹操對他有了那句經典評價:「生子當如孫仲謀!」